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6种元素具有相似来源,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TOC均呈正相关性,且细颗粒泥质沉积物和TOC分别是导致其富集累积的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6种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较低,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度水平;6种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Pb>Cu>Cr>Zn,总体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地累积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大于离岸海域。 相似文献
2.
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了2010年度江苏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结果表明,50%的海水水质测点已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迹象;影响江苏近岸海域的首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二者污染分担率之和近50%;现阶段造成江苏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的氮磷输入,与\"十五\"末相比,全省主要入海河流TN排放量增长约284%,TP排放量增长约451%。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的监测调查结果,找出污染物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和营养盐为主,入海河流携带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市政混合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向近岸海域排放了较多有机物及营养盐。 相似文献
4.
5.
空间插值技术对近海环境数据的分析和表征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但目前针对各类模型适用性和精度比较的研究很少。基于2009年全国近岸海域299个站位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交叉检验法,对3种插值算法13种模型的空间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13种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显著相关(r=0.643~0.750,P0.01,n=299),说明其均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的空间模拟;综合比较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差及偏离程度,排序为IDW(p2)Spline-TensionIDW(p3)IDW(p4)IDW(p1)IDW(p5)IDW(p6)Kriging-GuassianKriging-Spherical,Kriging-CircularKriging-LinearKriging-ExponentialSpline-Regularized,提出IDW(p2)是精度最优的空间插值模型。 相似文献
6.
7.
基于2017年渤海近岸海域无机氮监测数据和HYCOM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渤海环流对无机氮污染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无机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环流结构密切相关:受渤海环流的影响,在春、夏、秋季,无机氮含量高值区呈现不同的强度和范围;在辽东湾,与春季相比,夏季环流结构与春季相反、速度大于春季,盘锦、营口近岸海域夏季无机氮污染范围缩小、含量降低,在锦州近岸海域亦出现高值;在渤海湾、莱州湾,与春季相比,夏季和秋季无机氮含量高值区范围缩小,无机氮含量等值线均随环流向高值中心扩展。 相似文献
8.
2020-2022年在浙江省温岭市近岸海域布设监测断面,采集海洋垃圾,分析其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来源,并使用清洁海岸指数(CCI)及危险物品指数(HⅡ)对海滩垃圾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温岭市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大块及特大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7.7个/km2;海面漂浮小块及中块垃圾年平均数量密度为3 568.2个/km2;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5 813.5个/km2.海洋垃圾主要材料类型为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其主要来源于陆地人类生产活动.近岸海域CCI和HII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11和0.66,表明温岭市洞下沙滩处于非常清洁且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于2022和2023年6月份,在江苏南通海门东灶港码头附近均发现约60头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活动,现场发现至少8对母子鲸,伪虎鲸在此活动时间约4个月,此地是中国近岸海域少有的大型鲸豚类重要栖息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现通过连续2年(2022—2023年)的监测记录,初步发现伪虎鲸群集几十头的大群活动,可能是追随洄游产卵的鱼类而来。伪虎鲸频现南通近岸海域的原因包括:海门东灶港航道足够的水深、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优良、人为干扰较小、水生生物资源较丰富等。目前该伪虎鲸种群也面临一定风险,2023年已发现有2头搁浅死亡的伪虎鲸,建议对该区域伪虎鲸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更深入的监测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认识天津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及污染物随年份的演变规律,根据1996年—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对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劣Ⅳ类海域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提出,应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作业的管理,加强保护开发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个人护理品及废旧塑料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微塑料不断地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且微塑料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危害,因此对微塑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阐述了微塑料在水体、沉积物、沙滩和生物体中的赋存情况,介绍了微塑料的采集与分离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指出微塑料对环境及生物体产生的危害,提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江苏省“十三五”地表水监测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水环境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新要求,提出了该省“十四五”地表水监测网优化调整思路及预期目标。比对评估表明,优化调整后的地表水监测网实现了“三提升,一突破”,河湖覆盖率、跨界水体覆盖率和重点区域监控密度明显提升,农业面源监测有所突破,在助力发现水质薄弱区域、推动重点区域有效截污控源、促进化解跨界地区污染纠纷等方面具有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种泥沙水样中分离微塑料纤维和去除泥沙的方法。选取聚酰胺6(Polyamide 6,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制备长度(1±0. 25) mm,宽度(200±30)μm的微塑料纤维;分别混合不同质量(0,0. 01,0. 05,0. 25,1. 25,6. 25 g)经30%过氧化氢消解和饱和氯化钠(1. 2 g/m L)、碘化钠溶液(1. 8 g/m L)浮选后的自然泥沙;以探究在不同泥沙质量下,静置阶段投加氯化钠颗粒对玻璃漏斗中微塑料纤维分离效率以及泥沙去除率的影响,并与不投加氯化钠和容量瓶浮选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静置阶段添加氯化钠颗粒效果较优,对3种微塑料纤维的平均分离效率和泥沙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78%和98. 33%。实验结论可为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析2014—2016年江苏省O3污染状况,以及苏北、苏中和苏南3个典型区域O3年度、季度、日变化和频度占比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的O3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2014—2016年的O3超标占比由18.4%上升至34.9%;2016年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O3-8h第90百分位数与2014年相比,上升2.7%,21.8%和3.3%;3个区域夏季O3-8h均值最高,春、秋2季次之,冬季最低;O3-1h日变化呈单峰状态,最低值出现在06:00—07:00,最高值出现在15:00—16:00;2016年3个地区的O3频度占比均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0~80 μg/m3,所占比例均>15%;苏中和苏南区域2016和2014年相比O3频率占比的变化幅度较大,苏北地区变化幅度不大。指出,江苏省的O3污染程度在逐年提高,污染范围从苏南逐渐往中部和北部城市扩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萃取-GC/MS法分析海河流域9个典型地表水水源地16种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结果显示除BkFL、BaP、InP、BghiP和DBA未检出外,其他11种PAHs均有检出。9个水源地春季水体中PAHs总值为238 ng/L~715 ng/L,夏季水体中PAHs总值为837 ng/L~278 ng/L,表明PAHs季节性污染差异较为显著,夏季PAHs污染状况明显高于春季。PAHs的组成均以中低环芳烃(2~3环)为主,且Ant/(Phe+Ant)、Flu/(Pyr+Flu)和BaA/(BaA+Chr)比值显示9个水源地PAHs污染均来源于水源地上游煤炭、木材等燃烧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