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同镉水平下纳米沸石对土壤pH、CEC及Cd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及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镉水平(1、5、10和15 mg·kg-1)下纳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对土壤pH、CEC及Cd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培养试验中,施用沸石(5、10和20 g·kg-1)均显著提高了不同镉(1、5、10和15 mg·kg-1)处理中的土壤pH和土壤CEC值,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增加了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镉含量,以纳米沸石(20 g·kg-1)对土壤可交换态镉的降低效果最好.土壤pH、土壤CEC与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铁锰氧化态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培试验中,在1 mg·kg-1和5 mg·kg-1 Cd条件下,施用沸石(5、10和20 g·kg-1)使土壤可交换态镉FDC降低了6.4%~63.2%,使大白菜地上部去离子水提取态镉和乙醇提取态镉的分配比例分别降低了2.1%~56%和11.8%~100%,相同沸石使用量下的降低效果以纳米沸石优于普通沸石.在1 mg·kg-1 Cd条件下,大白菜地上部镉形态的FDC与土壤CAB-F和OM-F的FDC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5 mg·kg-1 Cd条件下,大白菜地上部镉形态的FDC主要与土壤OM-F和RES-F形态的FDC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2.
棉秆炭对碱性水稻土壤-水稻中镉迁移转化的阻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棉花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碱性水稻土壤-水稻体系中镉迁移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外盆栽试验,以水稻品种特丰优2号为试验材料,在添加外源镉含量为0、1、4和8 mg·kg-1的碱性水稻土中分别施入炭土质量比分别为0%、1%、2.5%和5%的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待水稻收获后,分析不同含量镉胁迫处理下,施用不同量棉秆炭对碱性水稻土壤pH、养分和水稻体内镉富集、转移情况及镉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添加棉秆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养分(P<0.05),其中5%量的棉秆炭添加后,相比于对照组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5.74~47.53%,速效钾提高了3.16~4.25倍.②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及水稻体内镉含量(P<0.05),尤其5%量的棉秆炭施用后,Cd4和Cd8含量下糙米镉含量分别由0.31 mg·kg-1和0.43 mg·kg-1降低到0.15 mg·kg-1和0.10 mg·kg-1,达到国家标准范围.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镉在土壤-水稻体系的富集、转移系数,并使残渣态镉含量增多,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镉含量显著降低(P<0.05).③土壤pH、电导率和养分各指标与水稻体内镉含量和土壤中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残渣态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棉秆炭的施用可增加土壤养分,对碱性水稻土和水稻体内镉的富集、转化有显著的阻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镉(Cd)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开展Cd生物有效性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价,有助于防治和减轻Cd的危害.通过分析海陆交互相土壤中的Cd含量及形态,揭示了土壤Cd的富集特征及变化规律,通过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和风险评估编码法(RAC),对Cd的环境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杂填土中Cd含量通常低于0.3mg·kg-1,素填土中Cd含量通常高于0.3mg·kg-1,海相沉积物Cd平均含量为0.36mg·kg-1,5 m以浅海相沉积物中Cd含量通常比5 m以深更高,陆相沉积物中Cd含量显著低于海相沉积物,Cd平均含量为0.10 mg·kg-1;②人工填土层(Q4ml)土壤Cd与CEC存在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2(P<0.05),海相沉积物Cd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存在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49(P<0.05),镉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均对土壤镉的形态分布的影响显著;③人工填土层和海相沉积物土壤地质累积指数以1 < Igeo < 2为主,均属于中度污染,人工填土层和海相沉积物土壤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以80 < Er < 160为主,存在较高潜在生态危害,各钻孔土壤酸可提取态Cd在总Cd中所占的比例均值均大于50%,普遍存在极高潜在生态风险.这些结果将为环境和农业决策提供良好的依据,为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的广泛应用使其环境释放量不断增加,从而影响到土壤氮的转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TiO2NPs对湖滨沼泽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典型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0 mg·kg-1(CK)、10 mg·kg-1(A10)、100 mg·kg-1(A100)、250 mg·kg-1(A250)、1000 mg·kg-1(A1000))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氮矿化过程的影响,探讨TiO2NPs输入对土壤氮矿化过程影响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和总有机碳(TOC)含量(p<0.05),A100、A250和A1000处理显著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p<0.05).②A250和A1000处理显著抑制了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培养7 d,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均显著促进了脲酶活性(p<0.05),抑制了脱氢酶活性(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TiO2NPs处理对脲酶和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表明TiO2NPs的负面作用会随时间减弱.③不同剂量TiO2NPs处理对氨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A250、A1000处理对硝化和矿化速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④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土壤pH、总磷(TP)、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TiO2NPs主要通过改变沼泽土壤NO3--N含量影响氮矿化过程.本研究可为湖滨湿地保护和TiO2NPs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邓继宝  张春来  徐卫红 《环境科学》2020,41(4):1888-1903
采用28 d室内连续培养实验,以纳米氢氧化镁和普通氢氧化镁(100、200和300 mg·kg-1)为镉污染土壤钝化剂,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和普通氢氧化镁对不同类型镉污染土壤(1、5、10和15 mg·kg-1)中镉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土壤上,1、5、10和15 mg·kg-1镉处理中土壤交换态Cd (EX-Cd)形态分布比例FDC为66.7%~81.8%,为土壤镉主要形态.土壤镉含量大小顺序为EX-Cd > 碳酸盐结合态Cd(CAB-Cd) > 残渣态Cd (RES-Cd) > 铁锰氧化态Cd (FeMn-Cd) > 有机结合态Cd (OM-Cd).培养第14d时,土壤EX-Cd FDC达到最低值.培养0~28 d期间,在1、5、10和15 mg·kg-1镉处理下,纳米氢氧化镁和普通氢氧化镁处理的土壤EX-Cd FDC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11.4%~67.7%、7.8%~37.2%、7.7%~36.4%、5.0%~28.8%(纳米氢氧化镁)和0.5%~49.5%、0.6%~15.0%、1.0%~18.1%、0.7%~14.6%(普通氢氧化镁).碱性土EX-Cd含量均在培养的第7 d时达到最低;酸性土在1、5和10 mg·kg-1镉处理中土壤EX-Cd含量在第21d时达到最低值.纳米氢氧化镁和普通氢氧化镁均降低了中、酸、碱性土壤EX-Cd含量,且随氢氧化镁施加量的增加,土壤EX-Cd含量呈降低趋势.相同用量下,钝化土壤活性镉的效果以纳米氢氧化镁优于普通氢氧化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施钼对不同浓度镉胁迫油菜的缓解效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外源钼梯度(0、50、100、200 mg·kg-1)对低镉(0.5 mg·kg-1)和高镉(6.0 mg·kg-1)两种胁迫下油菜生理生化、生物量、镉的转运富集等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外源钼可促进镉胁迫油菜长度、鲜重、干重增加.不同浓度的钼可使镉胁迫油菜生理生化指标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积累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叶绿素(Chla和Chlb)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提高;同时,施入钼能够有效抑制油菜对镉的吸收富集,但对其转运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又可显著提高油菜对镉的耐性.钼对镉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提高油菜的生物量水平、改善其生理生化性能,通过参与油菜生理过程降低油菜对镉的吸收,进而提高油菜对进入体内镉的耐受力,外源钼能有效地降低Cd胁迫对油菜的毒害.  相似文献   

7.
热区稻菜轮作系统瓜菜季施肥后大量硝态氮积累,导致后续的水稻季淹水后硝态氮的淋失以及大量N2O排放,使氮素损失以及温室效应加剧.如何提高硝态氮利用率,减少N2O排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添加200 mg·kg-1 (以N计,下同)KNO3(CK);添加200 mg·kg-1 KNO3+2%生物炭(B);添加200 mg·kg-1 KNO3和1%花生秸秆(P);添加200 mg·kg-1 KNO3+2%生物炭+1%花生秸秆(P+B);添加200 mg·kg-1 KNO3+1%水稻秸秆(R);添加200 mg·kg-1 KNO3+2%生物炭+1%水稻秸秆(R+B),进行114 d的25℃恒温淹水培养,来探究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淹水后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秸秆或秸秆和生物炭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pH(P<0.05);B和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41.6%和28.5%的N2O累计排放(P<0.05),P+B、R和R+B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14.1%、24.7%和36.7%的N2O累计排放(P<0.05);添加秸秆增加了净温室气体增温潜势(NGWP),增施椰壳生物炭能够显著减缓秸秆对NGWP的影响(P<0.05),秸秆和生物炭配合施用降低了NGWP,其中P+B显著降低NGWP(P<0.05),R+B不显著;添加秸秆或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P<0.05),P+B最高,为502.26 mg·kg-1;秸秆和生物炭配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MBN),P+B最高.N2O排放通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H4+-N和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2O累计排放量与MB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O3--N与MBN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硝态氮的减少可能被微生物固持,微生物对硝态氮固持的增加也减少了N2O排放.综上所述,花生秸秆和椰壳生物炭配合施用能够显著抑制N2O排放,增加土壤MBC和MBN,是一种海南瓜菜季后充分利用氮肥,减少氮素损失,减缓N2O排放的一种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巢湖沉积物氮磷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巢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沉积物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储量信息,并对巢湖沉积物氮磷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平均含量为1088 mg·kg-1和585 mg·kg-1,底层为666 mg·kg-1和509 mg·kg-1,表层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底层(P<0.01);总氮、总磷与沉积物厚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西湖区 > 东湖区 > 中湖区,中湖区表层沉积物总氮和总磷含量与东湖区存在差异显著(P<0.05,P<0.01);全湖沉积物总氮和总磷储量分别为1.58×105t和0.98×105t.TN与TP在西湖区和中湖区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中湖区表层沉积物TN与沉积物厚度也呈显著相关,表明沉积物氮磷可能有相同的污染源,沉积物厚度影响了TN含量.全湖总氮污染指数(STN)、总磷污染指数(STP)和综合污染指数(FF)值分别为1.09、1.39和1.32,为轻度-中度污染,其中,西湖区表层沉积物TP为重度污染,东湖区为中度污染,中湖区为轻度污染,表明巢湖不同湖区污染差异较大,西湖区沉积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水体面临富营养化威胁.  相似文献   

9.
4种典型沉水植物对去除镉污染底泥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理  王沛芳  袁秋生  王洵  胡斌 《环境科学》2021,42(9):4311-4318
本研究选取4种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通过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来分析植物对镉的耐受效应,并借助生物/底泥富集因子(BSAF)和植物转运因子(TF)来了解植物的富集能力,最后通过植物组织化学方法来揭示镉在沉水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以期为沉水植物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除金鱼藻以外的3种植物对底泥镉污染有不同耐受能力,其中黑藻和伊乐藻的耐受能力最强.在底泥镉含量不超过20mg·kg-1时,菹草的富集能力最强(BSAF为2.32).金鱼藻在本实验中BSAF均小于1.0,说明根在镉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比较不同植物的TF可以发现,黑藻根部对镉的地上转运能力最强,而菹草主要将镉富集于植物根部,同时与其他植物不同,在镉含量为50mg·kg-1时,镉已均匀分布在菹草茎部细胞器中.综合植物对镉污染的耐受和富集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将黑藻和菹草选为修复含镉底泥的理想植物,同时结合植物不同的转运能力,建议可仅去除黑藻的地上部分,而及时定期连根拔除菹草.  相似文献   

10.
唐棋  伍港繁  辜娇峰  周航  曾鹏  廖柏寒 《环境科学》2022,43(9):4810-4819
为研究低分子有机酸柠檬酸与农艺措施刈割强化象草修复镉(Cd)污染土壤的效应,开展象草盆栽种植试验.试验中柠檬酸设置单次1.25、2.5和5 mmol·kg-1施用水平;刈割设置0、1和2次.结果表明:①在柠檬酸施用量为1.25 mmol·kg-1且刈割1次时,象草地上部生物量增幅最大达39.11%,高剂量柠檬酸施用和多次刈割不利于生物量的增长;②柠檬酸施用和刈割均有增大象草茎和叶Cd含量的效应,刈割措施中最后一茬收获的象草茎Cd含量较大,且在mB(柠檬酸)5 mmol·kg-1施用下可将茎ω(Cd)增大到18.53 mg·kg-1,相比第一茬增大约6倍;③柠檬酸施用和刈割措施能够降低象草根际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总Cd含量和Cd的TCLP含量也能分别最大幅度降低14.29%和10.17%;④在mB(柠檬酸)施用量为1.25 mmol·kg-1且刈割1次时,象草植物提取Cd的效果最佳,地上部位Cd提取量达到6.95 mg·株-1,占盆栽试供土壤Cd总量的9.38%.未来利用象草修复Cd污染土壤时,可考虑将1.25 mmol·kg-1柠檬酸施用和刈割1次相结合,以提高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1.
镉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对镉的积累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盆栽试验筛选籽粒Cd低积累型小麦品种,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 119个小麦品种植株各部位分别在1.5 mg·kg-1(低含量)和4.0 mg·kg-1(高含量)Cd污染土壤条件下对Cd的富集和转运特性,并探讨了小麦不同器官Cd含量的相关性和土壤Cd含量与小麦吸收Cd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供试...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Cadmiumisacommonelementintheenvironment,whereitoccursindifferentchemicalforms.CadmiumisnotdestroyedbyanyenvironmentalprocessandCddischargedintotheenvironmentwillremainthere .Itmaymovefromonecompartmentoftheenvironmenttoanother,butwithvaryin…  相似文献   

13.
外源磷对镉胁迫下水稻生长及镉累积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通过水稻(黄华占)水培试验,在不同镉(Cd)浓度胁迫条件下,施加10.0~45.0 mg ·L-1外源磷(NaH2PO4),研究磷(P)对水稻植株Cd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外源P浓度增加,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及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均逐渐升高;②施加外源P使水稻的茎、叶、谷壳和糙米中Cd含量逐渐增加,水培溶液中Cd浓度为0.1 mg ·L-1和0.2 mg ·L-1胁迫下,糙米Cd含量分别增加了2.8%~22.8%和40.9%~61.8%;③施加外源P使水稻植株Cd累积量增加,水培溶液中Cd浓度为0.1 mg ·L-1和0.2 mg ·L-1胁迫下,Cd累积量范围分别从395.1 μg ·株-1和639.6 μg ·株-1增加到542.6 μg ·株-1和1082.0 μg ·株-1;④水稻根系P/Cd质量比随外源P施加量增加而增大,茎、叶、谷壳和糙米P/Cd质量比则呈下降趋势;增加外源P浓度使水稻根到茎(TF根-茎)和茎到叶(TF茎-叶)的Cd转运系数增加.水稻各部位中P和Cd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外源P促进了根系中Cd向地上部位转运,增加了糙米Cd含量.  相似文献   

14.
连续4 a施有机肥降低紫泥田镉活性与稻米镉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品有机肥由于可能含镉(Cd),并在施入后对水稻土中Cd的有效性具有"抑制"和"激活"的双重作用,导致施有机肥的稻米降Cd效应目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选取湘东地区典型水稻土(紫泥田土种),连续4 a定位监测了大田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双季稻稻米的降Cd效应,探索稻米Cd含量与双季稻不同生育期土壤Cd有效性、土壤因子(pH、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铁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有机肥降低双季稻糙米Cd含量28%~56%,且晚稻糙米Cd含量降幅(43%~56%)高于早稻糙米Cd含量的降幅(28%~45%),降幅的年际波动小.一方面,施有机肥也导致双季稻某些生育期(分蘖盛期自齐穗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平均下降6%~7%;土壤交换态Cd含量降低11%,土壤有机结合态Cd含量提高14%,直接反映土壤Cd有效性的降低.另一方面,施有机肥也稳定提升土壤pH值0.1~0.3个单位,促进土壤环境由酸性向微酸性发展,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轻组有机碳、粗颗粒有机碳和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大幅提升(53%、77%和107%),间接反映土壤Cd有效性的降低.本研究表明,紫泥田连续施有机肥后,土壤Cd有效性下降是双季稻米Cd含量降低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镉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置Cd2+初始浓度为500mg/kg的模拟污染高岭土,用电动技术对镉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了修复时间及阴极槽添加醋酸控制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镉的迁移变化特征及电动修复前后土壤中镉的变化.结果表明,去除效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试验条件下,4天运行时间是经济有效的;控制阴极pH可以提高镉去除效率;在形态分布上,土壤中的镉以醋酸结合态为主,同时存在大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电动修复后,醋酸可提取态存在的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4种草本植物对镉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4种草本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洋野黍、莠狗尾草和欧黑麦草作为研究材料,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这4种植物在土壤镉(Cd)含量(mg·kg-1)为0(T0)、5(T5)、25(T25)和50(T50)处理下的耐受和富集特征,以期筛选出对Cd污染土壤具有修复潜力的植物.结果表明,粗毛牛膝菊在T5~T50处理下,地上部分和根部生物量与对照(T0)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而其他3种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部生物量在T25或T5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表明粗毛牛膝菊比其他3种植物具有更强的Cd耐受性.在不同土壤Cd含量处理下,4种植物地上部分和根中的Cd含量均随土壤Cd含量增加而显著升高,但4种植物地上部分富集系数随土壤Cd含量升高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土壤Cd含量处理下,粗毛牛膝菊和洋野黍的地上部分富集系数都大于1,莠狗尾草和欧黑麦草地上部分富集系数小于1.在T5、T25和T50处理下,粗毛牛膝菊的转移系数分别为0.93、0.73和1.04,分别显著高于同一Cd含量处理下的其他3种植物.此外,在相同的Cd处理下,粗毛牛膝菊积累的Cd总量和地上部分Cd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3种植物,并且粗毛牛膝菊能将90%以上的Cd转移到地上部分,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综合考虑对Cd的耐受和富集能力,本研究认为粗毛牛膝菊是一种潜在的Cd高富集植物,具有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典型土壤不同提取态Cd与水稻吸收累积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陈齐  邓潇  陈珊  侯红波  彭佩钦  廖柏寒 《环境科学》2017,38(6):2538-2545
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典型土壤不同提取态Cd(TCLP-Cd和土壤溶液-Cd)及其与水稻吸收累积的关系.选取典型水稻土红黄泥(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泥田),添加外源Cd梯度为0、0.5、1、2、5、10mg·kg~(-1),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pH、土壤溶液Cd(SSE-Cd)、TCLP提取态Cd(TCLP-Cd)及水稻各部位Cd积累量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红黄泥SSE-Cd范围为0~2.50μg·L~(-1),平均0.57μg·L~(-1),而紫泥田浓度范围为0~1.60μg·L~(-1),平均0.48μg·L~(-1);红黄泥TCLP-Cd范围为0~0.25 mg·kg~(-1),平均0.10 mg·kg~(-1),而紫泥田为0~0.2mg·kg~(-1),平均0.07 mg·kg~(-1).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土壤溶液Cd及TCLP提取态Cd均不同程度降低,且红黄泥高于紫泥田.TCLP提取态Cd与土壤溶液Cd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植株Cd累积量逐渐增加.土壤溶液Cd与米Cd、TCLP提取Cd与米Cd及水稻植株Cd累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种不同母质土壤环境容量差异很大,紫泥田土壤中Cd安全阈值是红黄泥的2.06倍,且两种土壤水稻Cd吸收累积差异明显,因而不同母质土壤Cd污染治理可能需要不同的措施.TCLP提取Cd与水稻Cd累积量相关性更高,提取量更大,可以准确评价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镉同位素及其环境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道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镉(Cd)稳定同位素已成为当前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Cd同位素的分析方法、组成特征、变化规律、分馏机制及环境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评述。总体来说,地球样品的Cd同位素组成(δ114/110 Cd)分馏较小(-2.47‰~+3.17‰),陨石等地外物质同位素分馏较大(-9.07‰~+16.13‰),已发现的分馏过程包括蒸发/冷凝过程、吸附沉淀/溶解过程、生物吸收过程。同时,Cd同位素作为一种全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可指示物源、天体演化、海洋初级生产力及营养物质循环、全球碳循环等过程;有效示踪环境介质与生物体中Cd的污染来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信息。  相似文献   

19.
镉污染大田条件下不同品种水稻镉积累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适合当地种植的8个水稻品种为试验对象,开展大田试验,比较不同品种水稻对重金属Cd的积累、吸收和转运特征,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Cd低累积水稻品种,并分析水稻低累积程度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根据综合积累指数(PN)评价方法筛选出对Cd综合积累能力低的水稻品种有:川优3203、川优6203、德粳6号和沈优17.②综合考虑稻米Cd含量和产量,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川优3203和川优6203,既能安全保障稻米Cd含量,又能保证水稻高产.③川优3203和川优6203在不同pH和不同总镉范围内稻米中Cd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且在不同土壤条件下表现得很稳定.④水稻品种的差异对水稻的稻米富集能力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水稻茎叶向水稻稻米的转运能力的影响较小;川优3203和川优6203的低富集系数,加之其较低的转运,最终呈现出稻米较低的镉富集能力.⑤相关性分析发现,稻米Cd含量受水稻富集系数影响最大,受根际土壤总Cd含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吴家梅  谢运河  官迪  陈山  陈锦  龙世平  纪雄辉 《环境科学》2023,44(10):5727-5736
为研究硅(Si)肥等量施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镉(Cd)和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用5种不同种类的Si肥(SiO2用量为225 kg ·hm-2)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水稻根系和茎叶的Cd含量增加;施用Si肥,不同生育期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Cd含量平均分别降低14.9%、28.2%和12.2%;硅钙镁铁肥(SiCaMgFe)和水溶Si肥(SiW)处理,籽粒Cd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21.1%(P<0.05)和21.2%(P<0.05);水稻根表铁膜中Cd含量(DCB-Cd)随着水稻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施用Si肥,水稻不同生育期DCB-Cd含量有高有低,DCB-Cd是根系Cd含量的15.8%~42.8%;与对照相比,施用Si肥水稻成熟期土壤可交换态Cd (Exc-Cd)含量平均降低36.4%,其它形态的含量平均增加12.5%~48.2%.水稻全生育期根系Cd与Si呈极显著负相关,与DCB-Cd呈极显著正相关,DCB-Cd与土壤有效态Cd和有效态Si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Exc-Cd与Carb-Cd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Cd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施用相同Si肥用量,SiCaMgFe和SiW处理降低水稻Cd含量的效果好;施用Si肥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Si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Exc-Cd含量,促进Exc-Cd向Carb-Cd转移,减少根表铁膜对Cd的吸附,从而减少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