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的天候气象变化万千,它既造福于人类社会,又将各种灾难降临地球。利用天气造福的一面,就可为人类创造出无数财富;相反,如果利用其造祸的一面就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气象武器就是利用气象有害的一面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武器。它是人们为实现军事目的而运用人工影响大气技术制造的各种特殊气象。主要通过运用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人工控制风云、雨雪、  相似文献   

2.
刘子臣  赵改英 《灾害学》1995,10(4):38-42
本文对陇海铁路宝天段路基的地质地理及气象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气象因素是路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触发机制,尤其是路基选址不当所产生的路基气象综合效应更加重了灾害程度.文章认为,设计铁路时,不但要注意气象条件的研究,同时要模拟研究路基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相似文献   

3.
灾害性天气影响下的交通气象服务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雅静  李兴华 《灾害学》2015,(2):144-147,178
详细研究了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如何对高速公路的运输及安全造成影响,以及由这些恶劣天气引起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经济损失。研究了国内外的交通气象服务现状,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到了我国交通气象服务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如何更好发展交通气象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达到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输效率,减少财产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警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上海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监不系统是以实时气象数据为基础,根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了评判分析,反映了农业气象灾害,接着,基于Activex的Web/GIS平台展示灾害的分布,并通过Internet网络,提供了多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5.
冯树常  熊华南 《灾害学》1999,14(3):7-11
针对防治法-水利工程防洪法的缺点,提出一个全新的防洪思路-气象工程防洪法,通过从源头控制引起洪涝灾害的水源-降水的时空分布,达到控制水患灾害和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既可减少灾损,节省用于防洪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6.
气象因子的变化(气温、湿度、风、太阳辐射、大气化学物质等)能引起人体健康状况的变化,我们把气象因子变化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分为舒适,稍不舒适,不舒适,极不舒适4种状况。本文试图从各个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得到各自变化的经验关系式,综合考虑各个气象因子的舒适度,得出气象因子对人体影响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森林气象火险等级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尺度模式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思路,对缺少观测资料的森林地区进行气象火险等级模拟,可以达到森林火险预警的目的.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森林气象火险服务的能力,提供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森林火险预警信息.以1997年5月2日内蒙古绰尔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为例,利用一个三维M-γ尺度大气-土壤耦合模式,对该地火灾发生前、中、后期的气象要素场进行了模拟,并根据森林气象火险等级综合指数,最后得到了研究区域的气象火险等级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中尺度模式模拟能力强,气象要素场的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山区气候变化规律,分析的森林气象火险等级分布与实际情况符合得较好.由此可见,采用中尺度模式进行火险预警的方法,可以为森林防火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进修  李泽椿 《灾害学》2005,20(4):106-110
本文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将我国的气象灾害划分为7大类20种.为了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制定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气象灾害对江苏淮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拉朗日插值法推算江苏省淮北地区冬小麦在无农业气象灾害条件下从1960-2000年41年的期望产量,并用用S软件建立气象灾害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对指导淮北地区有针对性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降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 影响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丽莉 《灾害学》1996,11(1):64-67
80年代以来世界异常气候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有些灾害甚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观测资料,对80年代以来全球的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民防苑》2009,(7):44-44
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宣传活动——“2009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7月5日在成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峪 《灾害学》2002,17(3):65-70
2001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台风,暴雨,沙尘暴,高温,冻害,雪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干旱尤为严重,各种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损失,本文就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开展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从开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危害浒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提高宵作物病虫害长期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宵作物病虫病综合防治的首要措施,并建议围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宏观气候可预测性的机理、浒的前兆性气候指标、浒气候区划、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模式的气象信息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中国宵作物病虫害危害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秀虎  王卓妮 《灾害学》2012,(4):117-121
根据灾害防御基本原理,简要分析了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对气象灾害防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重庆、山西、辽宁、安徽、江西、广东、内蒙、贵州等省市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践,借鉴国外灾害防御体制建设和机制设计的经验,探索性提出了组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6项基本内容,即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价、农村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发布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应急响应、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防御的工程体系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制化;构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理论模型;并在专业能力支撑、行政支持、组织保障、政策法规等方面,对未来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永华 《灾害学》1996,11(3):5-9
农业气象灾害减灾对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系统可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农业气象灾害子系统和减灾对策子系统。农业气象灾害子系统包括灾害的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减灾对策子系统是指减轻灾害的对策措施,可概括为灾前防御、灾中抗御、灾后补救等。其系统涉及到灾害的监测、预报、防御、抗御、治理、灾情评估和减灾效益的分析等环节。因此,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除总结和继承传统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方法外,还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作物模拟技术等来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分析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发现,陕北干旱,暴雨,冰雹和大风沙尘暴灾害是在天气气候条件同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森林,草原,植被能够有效地抵御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业生产脆弱性及干旱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区域农业生产作为案例,根据主要作物历年产量波动分析,发现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而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山东农业生产存在着气候脆弱性。通过对比分析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及气象因子对产量的直接、间接通径系数,得出气象产量主要受降水因索的制约,水分是气候资源组合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山东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索。历年作物生长期内降水达不到需水要求的概率为20%~35%。各作物不同生育时段的受旱概率相差较大,最低为7%,高的达50%~85%,这些结果为区域农业生产的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徐良炎 《灾害学》1997,12(2):54-58
1996年,我国气象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暴雨洪涝范围广、灾情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就年内所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雪灾、冻害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苹  黄毓华  武金岗 《灾害学》1999,14(4):54-58
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在1997~1998年冬春给江苏省带来严重气象灾害, 导致三麦、油菜减产近3成。夏季长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涝, 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与灾情资料, 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的密切关系, 提请人们关注厄尔尼诺, 预防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全球气象灾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凤 《灾害学》2001,16(2):58-64
2000年,全球气候持续较常年偏暖。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强拉尼娜事件在1月再次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弱,强拉尼娜事件对全球,特别是对热带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半球许多地区冬季出现严寒天气,夏季又遭热浪袭击,严重的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困扰全球。而亚洲南部、西欧、南部非洲、南美北部的许多地区暴雨频繁。估计气象自然灾害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上千亿美元。数亿人口受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