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H3PO4活化法制备互花米草活性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互花米草茎秆为原料,以H3PO4为活化剂,在不同的活化温度(400℃-700℃)和不同的浸渍比(0.5-3.0)条件下制备活性炭.以高纯氮(N2/77.4K)吸附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以VTIR、零点电荷pHPZC测定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并考察了活化温度及浸渍比对活性炭成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KHCO_3为活化剂,制备水稻秸秆基活性炭.采用L_9(3~3)_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探讨制备的实验方案与工艺条件;分析了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在3个不同水平下,对水稻秸秆基微孔、中孔活性炭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对中孔的形成影响最大,浸渍比对微孔的形成影响最大;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1.5 h、浸渍比1∶6的工艺条件适宜中孔的形成,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0.5 h、浸渍比1∶6的工艺条件适宜微孔的形成.亚甲基蓝吸附实验表明,水稻秸秆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主要受中孔孔容大小影响;Redlich-Peterson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既有单分子层吸附,也有多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3.
通过负载多羟基和胺基化合物来对活性炭表面进行官能团修饰,可提高活性炭在大风量和高空速下对甲醛污染物的吸附速率.实验考察了基炭孔结构参数,改性剂负载量,改性炭制备条件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甲醛性能提升的影响,并介绍了一种测定甲醛吸附速率的装置和方法,用来评估和筛选家用净化器用的活性炭.结果表明,对于四氯化碳值为76%的活性炭,采用等量浸渍的方法制备改性炭的优化条件为:空气气流下的200℃氧化处理,6%的改性剂负载量和不超过100℃的烘干处理温度.本文还通过实验验证和分析,提出和明确了此类表面改性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污泥吸附剂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余兰兰  钟秦 《环境化学》2005,24(4):401-404
以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为原料,采用不同活化方法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并对影响活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污泥吸附剂性能较好,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剂ZnCl2与H2SO4的浓度均为5mol·1-1(ZnCl2与H2SO4的复配比例为2:1),活化温度550℃,固液比1:2.5,活化时间2h.活性炭污泥吸附剂的碘吸附值为488.02mg·g-1,收率为86.6%,与商品颗粒活性炭对比,活性炭污泥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144.47m2·g-1,孔径分布比较宽,以过渡孔结构为主,电镜分析结果与之吻合,金属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磷酸活化粘胶基活性碳纤维吸附甲硫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活化条件下,以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粘胶基活性碳纤维(VACF),研究VACF对甲硫醚静态吸附的效果.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率增大;碳化活化时间达1h后,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活化剂浓度为1:3(磷酸与水体积比)、浸泡的时间为10h时,活性碳纤维对甲硫醚的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常温(18℃)条件下粉末活性炭(PAC)、颗粒活性炭(GAC)、天然膨润土和天然海泡石4种吸附剂对对氯苯酚(4-CP)的静态吸附规律,考察了投加灭活活性污泥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4-CP的吸附符合Langmiu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且吻合良好;4种吸附剂对4-CP的饱和吸附量不同,大小顺序为:PAC〉GAC〉天然膨润土〉天然海泡石;灭活活性污泥与4种吸附剂共存时,降低了4种吸附剂对4-CP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活性半焦吸附剂吸附脱除FCC汽油中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焦为载体经过多步活化改性后,对FCC汽油进行固定床吸附脱硫实验.分别考察了脱硫剂制备条件及固定床动态实验条件对脱硫剂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焦经过盐酸和氢氟酸脱灰、硝酸活化和高温增湿煅烧后脱硫率明显提高;活性组分NiO负载量为 1.0%,焙烧温度为450℃,焙烧时间为2h制备的脱硫剂在吸附温度为100℃,空速为3.0h-1 ,油剂比为 1.0时,脱硫率可达81.11%.  相似文献   

8.
改性污泥活性炭对苯乙烯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改性前后的比表面积、表面酸碱基团、对苯乙烯的静态吸附容量、吸附穿透曲线、脱附活化能等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硫酸铜溶液浸渍改性后可使污泥活性炭比表面积明显提高,其中0.1 mol.L-1硫酸铜溶液浸渍改性的污泥活性炭较改性前的比表面积提高了32%(达704.7 m.2g-1).硫酸铝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浸渍改性可以使污泥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含量提高、表面碱性基团含量减少;对苯乙烯的静态吸附容量提高到改性前的两倍以上(分别达211.4 mg.g-1和178.8 mg.g-1)、对苯乙烯的动态吸附穿透时间由2 min提高到10 min以上、脱附活化能由2.94 kJ.mol-1提高到6 kJ.mol-1以上.改性后活性污泥炭的吸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载钛活性炭,研究了钛酸丁酯、无水乙醇、去离子水、硝酸和活性炭的用量以及热处理温度对载钛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优化载钛活性炭的制备条件,用载钛活性炭制备光阳极,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光阳极的吸附性能、在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氧化性能、阳极电氧化性能和光电组合氧化性能.发现光阳极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苯酚的总去除率,光电组合氧化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且宜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以稻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条件下采用限氧控温炭化制备生物炭,用HCl和HF对其进行酸化处理,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仪现代分析手段对生物炭酸化前后的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孔径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制备温度和生物炭表面特性之间的关系,探究制备所需生物炭的最佳温度条件。通过生物炭酸化处理和镉吸附实验结果,研究酸可溶矿物在生物炭吸附镉的贡献及制备温度对生物炭吸附镉能力的影响,为生物炭吸附水体中重金属镉提供科学依据。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不同温度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制备温度升高,烷烃基缺失,甲基-CH3和亚甲基-CH2逐渐消失,形成了芳香环且芳香化程度增加。生物炭酸化后无机矿物Si O2吸收峰逐渐消失,官能团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不同官能团随制备温度变化规律仍与酸化前生物炭一致。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孔结构主要为中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有所增大,在600℃达到最大;平均孔径随着制备温度升高而变小。生物炭酸化处理可以显著增大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容也有所增加。生物炭酸化后充分去除了矿物质,孔隙结构未发生变化,孔结构仍为中孔,微孔表面积减小。镉吸附实验表明生物炭对镉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不同温度条件下镉吸附率均高于75%,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生物炭经酸化处理后,镉吸附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生物炭中的酸可溶矿物质在镉溶液的吸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津污灌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提取、净化和测定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研究了天津污灌区严重污染土壤中 1 6种多环芳烃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考察了加速溶剂提取的提取条件、样品净化方法和GC MS测定条件 .结果表明 ,在 1 4 0℃用1∶1二氯甲烷和丙酮提取 5min ,硅胶柱净化后用GC MS测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方法回收率在 5 7%— 1 4 0 %之间 ,检测限为 3 5× 1 0 - 4— 1 1× 1 0 - 3 mg·l- 1,且重现性较好 .天津代表性污灌水稻土中 1 6种PAHs的实测浓度为 0 0 7— 1 2 7mg·kg- 1.  相似文献   

12.
有机膦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Cr和F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D2EHPA)和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Cr3 与Fe3 .结果表明,在pH 2.2时,采用5?EHPA-正己烷萃取体系,Fe3 的萃取率达到99%,有效地分离了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Fe3 和Cr3 .以5 mol·l-1的盐酸作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20min时的反萃率可以达到90%左右.以TBP和 D2EHPA为萃取剂萃取分离Cr3 与Fe3 时,降低了污泥淋滤液中Fe3 的萃取率,这是由于TBP的加入降低了D2EHPA的有效浓度.同时TBP的加入阻碍了萃取物分子和反萃剂的接触,降低了Fe3 的反萃率.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从热带植物柳叶斑鸠菊Vernonia saligna(Wall)DC.中分得的10个已知萜类化合物.其中二萜patagonic acid(化合物1)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到.图1参11  相似文献   

14.
川莓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莓 (RubussetchuenensisBur .etFranch .)为蔷薇科 (Rosaceae)悬钩子属植物 ,分布于两湖和西南地区 ,其根和叶可用于治疗痨伤吐血、咳血、月经不调等[1] .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还未见报道 ,我们将其根和叶用甲醇室温提取 ,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的 5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和与标准品对照分别鉴定为草莓苷F1(kaji ichigosideF1,1)、( ) 表儿茶素 ( 2 )、胡萝卜苷 6′ 棕榈油酸酯 ( 3)、胡萝卜苷 ( 4 )和β 谷甾醇 ( 5) .1 实验部分1 .1 仪器、材料和样品NMR谱用Bruk…  相似文献   

15.
从赭曲霉43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甾醇和1个腺苷,根据波谱数据,将它们鉴定为:5α,8α-表二氧-(20S,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3)以及尿苷(4),其中化合物3首次从曲霉属中分离得到.图2表1参16。  相似文献   

16.
从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叶子中分离鉴定了4 个新的单萜配糖体, 命名为粗壮女贞甙D、G、H和L. 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它们分别鉴定为香叶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4′顺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 ,6羟基3,7二甲基2E,7葵二烯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4′反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 ,6羟基3,7二甲基2E,7葵二烯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4′顺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3) 以及6,7二羟基3,7二甲基2E葵烯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4′顺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4) . 此外,还从该植物得到了7 个已知化合物,芹菜素(5)、cosmosiin(6) 、rhoifolin(7) 、山梨糖醇(8)、阿克苷(9) 、β谷甾醇(10) 和齐墩果酸(11) .  相似文献   

17.
中国葡萄科植物新分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了中国葡萄科植物的新分类群和若干新组合.文中提出了地锦属(ParthenocissusPlanch.)新分类系统,并在乌蔹莓属(CayratiaJuss.)中确立了两个新亚属.上属研究建立在多年野外观察和研究中国以及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国(K)、爱丁堡植物园(E)和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P)等欧洲主要标本馆藏标本基础之上,所研究标本包括了《中国植物志》中大多数种类的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8.
用水溶性纤维纱衍生物---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作为初始原料,在不同取代度(DS)条件下,轻度导入特定的疏水性取代基,旨在使其具有一定的热塑性;并对处理后所得到的新型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塑性及水溶性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表明:HPC和HEC在特定的取代基和DS条件下,均能获得良好的热塑性和水凝胶性,其中,HPC在取代基C6HNCO-,DS为0.12-0.21;HEC在取代基C4  相似文献   

19.
粗壮女贞中的新单萜配糖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叶子中分离鉴定了4个新的单萜配糖体,命名为粗壮女贞甙D、G、H和L.通过滤谱及化学方法,它们分别鉴定为香叶醇3‘-O-μ-L-南鼠李糖基-4’-顺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6-羟基-3,7-二甲基-2E,7葵二烯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4’反式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6-羟基-3,7-二甲基-2E,7-葵二烯醇  相似文献   

20.
从贵州产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HokF.)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的降倍半萜化合物雷公藤酮(1),根据光谱(IR,1HNMR,13CNMR,HRMS,CD等)数据分析并通过X射线晶体分析确定了结构;另外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公藤素(2),(±)6氧2(4′羟基3′,5′二甲氧苯基)3,7二氧杂二环[3.3.0]辛烷(3),tripterifordin(4),雷公藤内酯酮(5),雷公藤内酯醇(6),雷公藤内酯甲(7)和对乙氧基乙酰替苯胺(8).其中,3和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二维核磁共振谱对3的氢谱和碳谱进行了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