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碳关税政策将冲击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本研究运用双边贸易隐含排放分析模型测算了我国40种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经济增加值和隐含碳排放,进而结合情景分析法模拟了碳关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额和增加值分别为22 486.0亿欧元和17 658.0亿欧元,并隐含了18.1亿t碳排放。我国出口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化学品、家具、服装等制造业终端产品,出口较少的产品主要包括多类金属矿石和化石燃料。我国工业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为0.6 ~ 7.5kg碳/欧元,有90%类别的产品碳排放强度高于发达国家。当欧盟、所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所有贸易伙伴分别对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征收碳关税时,我国每年分别要缴纳112.4亿、480.5亿和1123.0亿欧元碳关税,贸易经济收益将分别下降0.6%、2.7%和6.4%。对此,我国亟须统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着力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完善全国碳定价机制等方面的工作,防范外贸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泽  顾莹 《中国环境管理》2016,8(3):73-76,105
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关系到贸易双方的碳权分配与碳排放责任,处理好贸易出口和碳排放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法及模型,对我国2002—2011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出口贸易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出同比增长关系,从出口规模和结构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的碳排放位居前列,行业高碳结构性特征明显;短期内出口贸易与出口隐含碳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从长期来看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将会趋于减弱。本研究提出以碳减排为约束,转变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低碳贸易产品和绿色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碳中和的新形势下,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立法提案,并计划于2023年起实施。本文在总结立法提案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研判可能对我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从国际国内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欧盟采取"名义"碳市场的形式,初期将覆盖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等5个行业,只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排放,暂不考虑间接排放,2023—2025年是过渡期,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欧盟CBAM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面临诸多挑战: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存在满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例外条款的可能性;违反国际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也不符合公约关于国际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的条款;对解决碳泄漏问题和保护本土竞争力的作用有限;产品隐含碳核算和碳价确定是技术难点问题。影响评估发现,欧盟CBAM将使我国受影响部门的对欧出口总额降低11%~13%,出口成本增加1亿~3.05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成本将由钢铁行业承担,对贸易隐含碳的下降作用有待进一步考量;此外,欧盟CBAM将会影响多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贸易、产业转型、技术提升等方面产生间接影响。我国应在国际层面坚定在气候治理多边框架下解决碳泄露问题,探索提出中国方案;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提升我国贸易优势;加强中欧对话协商,避免CBAM成为中欧"绿色贸易壁垒"。在国内层面稳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夯实碳排放核算基础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CO2库兹列茨曲线研究不同,用碳生产率替代人均GDP,探索碳生产率与人均碳排放的函数关系,预测了我国碳排放的拐点。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碳生产率与CO2排放的关系。这种"倒N型"的演化特征表明,中国碳生产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3368时,达到第一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4861时,达到第二个拐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我国铜产业采选、冶炼、加工和再生等环节的演化趋势,构建了铜产业直接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相结合的多层级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我国铜产业各环节碳排放演变规律及碳中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我国铜精矿、精炼铜、铜加工材、再生铜产品分别增长了6.6倍、 25.1倍、 88.5倍、 37.1倍,受碳中和目标实现对电力需求量增加的影响,预计2060年铜资源消费总量将较2020年提升62.3%,铜资源社会存量将达到3.9亿t,再生铜将于2030年超过原生铜成为主导资源类型。②2020年铜产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2968.2万tCO2e,其中,采选环节的吨铜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4tCO2e,是第二位冶炼的2.3倍;冶炼环节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达到铜产业的39.3%;再生环节的降碳效果突出,相较原生采选冶炼环节减少1251.2万tCO2e;进出口贸易则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43.7%的碳排放总量。③预计2060年铜产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499.8万tCO2e,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等举措,可大幅降低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国际贸易及循环经济情景的碳减排效果在2030年前均较显著、随后逐渐下降,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是该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根本,在2060年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535.9万t及607.9万t。为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建议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调控铜产业结构,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构建铜产业绿色供应链,紧随碳中和发展趋势促进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6.
田慧芳  杜国辉 《绿叶》2011,(11):25-31
贸易和环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由于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导致种种贸易和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低碳"正在演变为未来新的贸易壁垒,以碳关税为代表的绿色壁垒很可能成为新贸易的摩擦点,必须明确碳排放权是一种主权,要在国际谈判中充分争取自己的权益,主动制定规则,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我国产业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7.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5,(3):71
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欧碳排放交易高层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透露,我国将在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全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将纳入5+1个行业(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和航空服务业)的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的企业,碳排放交易量可能涉及30亿~40亿吨。全国碳市场建设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2014年~2016年为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2019年是正式启动阶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碳排放水平日益提高,已成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为了更好地管控碳排放,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1995—2011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FDI、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分析发现,FDI与进出口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水平,“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并未得到证实。同时,本文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存在,证实了我国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GDP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梁艳  郇志坚 《绿叶》2012,(8):81-87
近年来,全球碳市场进程表现出存在分割格局、EUETS配额分配供求失衡、长期价格信号缺失、监管不力风险加大、CDM的改善等特征。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加强碳交易相关制度建设、构建碳交易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多层次碳市场交易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等措施谋求碳定价权,把握我国碳市场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李高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4):152-15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变革意义。当前,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碳中和愿景,覆盖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总量的70%以上。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先进低碳零碳技术将成为全球新的主导标准,低碳零碳产业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和投资领域低碳零碳化的要求已初现端倪,围绕碳中和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国际规则。在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认识水平、治理能力、技术和产业转型深度等将进一步重塑各国和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深度脱钩,这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充分把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生态优化等方面的重大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关注的热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中的内涵CO2排放是导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显著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凸现"国外消费,国内污染"的典型特征;美、日、欧盟等OECD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主要集中区;非OECD中的亚洲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次集中区.据此提出: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考虑国际贸易导致的内涵碳排放;②中国出口产品的消费国应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有一定的责任;③构建消费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④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措施.这一研究为重新界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充分争取公平性提供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建立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环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我国加快外贸等五大经济体制收革步伐,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利用国际资源能力,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50亿美元.居全球第11位,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的%左右.出口依存度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生长点。而利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进贸易政策“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环保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一、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政策边界环境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两难抉择:(1)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正面、贝面影响。(2)日趋完善的环保法律对贸易自由化的积极、…  相似文献   

13.
迎接入世打造绿色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产品是21世纪国际市场消费的主导。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绿色产品的市场已超过3560亿美元。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贸易机遇,减少国外绿色壁垒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绿色壁垒的本质及内容,提出发展绿色技术、打造系列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完善贸易和环境法律法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固体废物进出口格局演化分析——以废纸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体废物进出口是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近环境管理关注的焦点。为了认识我国固体废物的进出口形势和全球固体废物贸易的格局,本文以进口量最大的固体废物——废纸为例,系统总结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废纸进出口情况的演化,绘制了2016年国际废纸贸易的流向地图,从2015年以来的废物管理政策调整出发探讨未来废纸产业的发展和转变。研究发现:(1)作为主要的造纸原材料,我国废纸进口量从1996年的137万t增加到2016年的2850万t,增长了近20倍。(2)当前全球废纸贸易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出口、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格局,我国作为最大的废纸进口国,进口约占全球总量55%的废纸,美国则为最大的废纸出口国,出口约占全球总量36%的废纸。(3)应对洋垃圾入境的挑战,未来我国应在进口管控、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继续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励国内的再生资源市场,促使废纸利用企业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5.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0,(11):62-62
知名企业领导人承诺减排 在墨西哥城近日举办的全球企业环保峰会上,世界知名企业领导人承诺在能源、通信、建筑等行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与会的能源企业同意努力于2050年前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生产;信通技术企业商定于2020年前削减7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建筑行业代表承诺在2020年前实现新建筑的碳排放降低40%,老建筑能效提高4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能源电力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维护能源安全的关键,清洁能源经济转型关键矿产至关重要。基于情景分析法和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结合稀土元素丰裕度差异,探索了2023—2060年中国风电稀土在不同技术应用场景下的供需情况。结果表明:部分重稀土元素供需严重不足,随着产业需求扩大,稀土回收改善供需失衡能力有限。因此,中国风电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适应度保留传统涡轮机技术,加强材料技术替代创新,完善关键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减少清洁能源发展受稀土等关键材料供给限制。研究还发现稀土加工生产过程排放的CO2与风电减排量相比不显著,碳减排优势明显,但需强调的是全球贸易气候规制愈发严格,稀土生产过程碳足迹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美国是中国大气汞排放的主要外部消费驱动力之一。现有研究多核算国际贸易驱动的大气汞排放,识别主要的贸易驱动关系,缺乏中美贸易模式变化对中国大气汞排放的影响分析。本文基于环境扩展型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了1997—201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深入分析了贸易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中美贸易驱动的中国大气汞排放从13.5 t增至32.8 t,2007年后开始回落,2017年回落至13.6 t。贸易规模扩大是推动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62.6 t),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67.0 t)。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和贸易结构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近年来逐渐起到促进大气汞排放减少的作用,但其贡献不稳定。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优化、稳定贸易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胡涛 《绿叶》2011,(11):8-15
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呈现出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贸顺差大幅增加的鲜明特点。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仍不尽合理,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较低,对外贸易在高速增长过程中隐含着对我国环境发展的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资源与劳动力等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转型的临界点,绿色贸易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研究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2002—2019年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首先结合HM指数和ArcGIS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然后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对东盟多数国家的出口依赖程度呈不断加深的趋势,但相互依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西对越南的出口依赖程度明显增加,越南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对泰国和菲律宾的出口依赖程度则明显下降。此外,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人均GDP、人口规模、广西对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互往来的航空及港口航线、领土接壤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正相关,而广西与东盟各国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同双边贸易额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变革中,农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碳排放效率是判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SBM模型测算东北三省36个城市在2010—2019年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运用空间聚类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旨在为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研究结果显示:① 2010—2019年东北三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和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城市尺度出发计算得到效率平均值由0.540提高至0.743;其中吉林省净碳汇增量及效率在研究期内均居于首位,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分别具有“高排高汇”和“低排低汇”特征,研究期内各省效率值均有提高。②空间上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出“区块状”分布特征,空间聚集程度逐渐增强。③从整体尺度看,将东北地区整体农业碳排放效率作为样本,农业机械率成为研究期内决定力均值最高的驱动因子,但其作用强度逐渐削弱;通过观察不同时期关键交互因子发现,社会因素作用强度逐渐增强。从区域尺度看,农业机械率是影响黑龙江省、辽宁省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是农产品规模和城镇化率;而农业机械率与农业产业结构经过空间叠加后形成的交互因子,对三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格局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