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界定了城市生态休闲带的概念,并简要描述了其基本特征与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突出生态,体现休闲,兼顾旅游,注重文化,科学开发和全面保护”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的新思维。以广州市帽峰山为例,尝试提出了广州市北部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2.
强化空间管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开发、促进"多规合一"的新要求。同时,探索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以长春新区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前端空间引导、后端影响调控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前端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空间识别,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确定开发"底线"。后端通过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技术,对生境退化度及生境质量进行空间评价,识别生境威胁源影响区域,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控建议。研究表明:耕地是新区发生变化幅度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纳入生态空间管控的用地约占16.2%。其中,15.8%的用地建议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未来城市开发对生境有一定影响,整体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401下降至0.328。  相似文献   

3.
黄勤 《绿叶》2013,(8):14-23
由于缺乏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治,空间开发无序,区域之间利益共享与损失补偿的矛盾激增,"污染转移"加重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规划和建设主体功能区,不仅成为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最大程度地解决空间开发无序问题,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矛盾和冲突,而且,凸显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性,为支持问题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从大都市区和大都市郊区的定义与特征、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方向与模式、策略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进展,评析了研究现状,指出未来重点要在理论建设、居民行为、市场营销、规划管理、规划影响等方面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郑  张建新 《四川环境》2005,24(4):97-98,102
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使用的现状和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加以研究,最后对如何合理的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加以应用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需求的供需关系,揭示三生空间的供需连接与耦合关系。本研究借助 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探究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供需间的协调关系,并用耦合协调状况对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规划期内宜宾市翠屏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减小态势。2020-2035年耦合协调度从 0.60降低到 0.59,相对发展度由 1.05减小至 1.01。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给盈余明显,但由于供需分布空间差异,城镇地区为主要的供给赤字区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净化需求,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对发展度具有较为普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用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子玉 《四川环境》2004,23(3):68-70,74
随着我国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的郊区耕地成为或即将成为城市的建设用地,同时与城市建设相伴相随的建筑渣土的堆放已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本文按照循环经济原则,提出利用规划期内即将建设的城市周边耕地资源建立供应城市建筑的制砖企业,同时利用取土坑填埋建筑渣土,建立城市物质的有效循环,实现城市建筑的循环经济。并对此物质循环方式做了生态经济的分析,也对此物质循环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是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历史较短,旅游规划发展的历史也较短.近十余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与开发正朝着法制化、科学化方向迈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规划与开发的立法完善、规划的科学性与实际可操作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经验.日本现代旅游业发展历史长,它们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徐梦佳  刘冬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1):123-127,131
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全球视角从总结借鉴国际上主要国家城镇化过程、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经验入手,从科学规划、科技发展、法律制度、公众参与等方面总结国外经验,并从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方面探索构建我国新型城镇体系下生态环境管治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规合一"是未来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不仅是探索"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中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核心,是城市开发不能逾越的距离。划定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以及环境容量不超载,城市间或城市功能单元间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间隔的最小距离。利用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出的基本规避空间,可以让环规、城规和土规实现统一的空间管控的最终目标。依靠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管控质量,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