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能源效率与环境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工作重点中国若想从整体上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环境状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关键之一是要实行价格改革。能源价格一直被人为地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不能起到刺激最终用户提高效率的作用。●发电是一个要耗费更多能源、同时也能获得巨大...  相似文献   

2.
赵昂 《绿叶》2013,(Z1):127-133
中国能源工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未来,中国必须推行以低碳、高效、清洁为目标的能源行业的变革,实现绿色经济。为此,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投资和电网改革是能源系统改革必须关注的三因素。  相似文献   

3.
金乐琴  黄炎 《绿叶》2013,(1):107-114
低碳经济转型是一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逐渐脱钩的过程。从脱钩弹性系数和单位GDP排放量的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低碳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转型主要受能源效率提高的驱动.而能源碳强度上升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转型的进程。因此,由能源效率单驱动转向能源效率与能源碳强度的双驱动模式.是中国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步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以"改革承载使命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新华网2014(第四届)中国能源高层对话暨年度榜样企业发布"9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国能源高层对话共分为"中国能源战略转型机遇与挑战"和"能源企业‘三个创新’与绿色发展"两个专业分论坛。来自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代表,将共同为中国能源行业改革创新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据专家认为,能源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能否找到大量的、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将决定中国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成败。中国在当前努力挖掘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同时,更应该着眼未来,开发富有潜力的海洋能源。  相似文献   

6.
选择能源强度作为代表能源效率的指标,以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方面的代表性指标,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层面探究中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此为寻求碳减排路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因素,经济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7.
能源日益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瓶颈。利用SPSS回归聚类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中国能源消耗规模最大的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总结山东能源危机现状特征。山东的能源危机不仅仅是能源自身的问题,目前已经演化成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环境污染的源头、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区域差距扩大的诱因。它映射和引致了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一系列关联效应,其影响已从区域层面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层面。要保障21世纪山东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能源供给,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基础,多元化、优质化的能源战略是关键,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化战略是必然选择,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能源监管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于宏源 《绿叶》2012,(12):37-45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日益成为未来国际能源体系的支撑。2012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和光伏产业连续遭受欧美反倾销等制裁。清洁能源领域逐渐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重要领域。这些事件的背后意图不仅是因为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威胁到有关发达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和竞争力.而且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国家之间围绕清洁能源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本文认为,在应对全球能源环境挑战中,世界各国既有全球主义下的合作也有功利主义下的竞争.推动全球合作才可能实现全球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国强 《绿叶》2013,(1):142-145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很难实现大幅度降低。为此,以能源系统改革来推动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清洁能源,更需考虑能源清洁问题。发展和推动各类方案与措施,避免或减少能源开发、销售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能效高、清洁环保、安全性好、削峰填谷等诸多优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扩大天然气应用和实现资源就地转化的重要方向和选择,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能够提升天然气优化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深化能源行业及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政策进行详细分析,对江苏、上海、浙江等重点地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调研基础上,系统提出当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存在的问题,并在合理布局、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经济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等多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能源产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能源产业在可持续理念下的六大战略,即:(1)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技战略;(2)在能源消费上,要立足中国实际,在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煤、油、气等多能源并举的多样化战略;(3)在能源供给上,考虑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应当加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4)在能源生产上,要积极开发各种能源,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施新能源战略;(5)在能源产业上,要做到开发与节约并举,积极开展节能活动,实施节能优先战略;(6)在全局发展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J际情况,要实施能源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2.
亚太地区能源供需展望赵世清(四川省国土勘测规划研究所)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量并非成正比关系,但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增长较快,而能源需求量也急剧增长。该阶段,石油的需求量与经济增...  相似文献   

13.
王建 《绿叶》2010,(5):74-78
中国人口多、石油资源少,无法依赖世界资源完成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生产的产品要供各国消费,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这种全球分工结构导致中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更强烈的迫切性。大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把能源问题纳入国家未来总体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为长远铺路。  相似文献   

14.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3):57-57
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马天瑞博士16日在此间召开的“第二届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最多的国家。 据统计,2005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量是380亿美元。其中,不含大水电,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以河南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测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文明建筑在人们对于能源的认识和掌握之上,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跨越都与能源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能源是每个国家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们在发展经济、不断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应该看到能源的缺乏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保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改进后的化石能源足迹公式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30个地区的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分别对2000年和2009年中国各地区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由无明显地域特征转变为东部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且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间联系逐渐加强。通过对不同类别代表性地区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的分析判断,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化石能源消耗增长开始趋于缓和甚至出现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七·五”期间,宁夏西吉县是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域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多年的综合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能源紧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综合建设的后效应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走向了不同层次,认为今后农村能源建设的基本路子应分三步走,逐步使农村能源真正成为产业,其生产、供应、服务均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中国节能降耗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GDP能耗降低20%的量化指标,节能降耗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能源利用状况的分析以及各省能源效率的测算,得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区域差异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决定于2005~2007年期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并于3月24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公告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