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赣江流域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赣江流域2007年出版的统计数据,对赣江流域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赣江流域的人圴生态足迹为0.9327hm2/cap,而当年实际上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4hm2/cap,人均生态盈余为0.0147hm2/cap,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之比为1:1.02,表明人们对赣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还未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赣江流域生态系统是安全的,流域发展表现为可持续状态;该流域中赣州、吉安2地市出现生态盈余,分别是0.3488hm2/cap,0.2108hm2/cap;而南昌、九江、宜春3地市出现生态赤字,分别是0.2397hm2/cap,0.1328hm2/cap,0.1696hm2/cap,其中南昌市生态赤字最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福建省1995年-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及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2006年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079 hm2/cap增至3.371hm2/ca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7%;生态承载力由2.280 hm2/cap上升到3.082 hm2/cap,年均增长率6.23%;从2002年起人均生态足迹开始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后每年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逐年增加。期间,福建省万元GDP下降了51.84%;生态多样性指数上升了11.41%;发展能力指数上升了70.30%;生态压力指数由0.934上升到1.094,导致生态安全由稍不安全等级上升到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资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研究,细化各类土地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得出近20年来生态足迹、承载力与赤字的变化特征,并分析生态赤字与GDP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6.50 hm~2/cap增至2016年的10.98 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7年的1.50 hm~2/cap增至2016年的2.35 hm~2/cap,耕地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占比均最高;人均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5.18 hm~2/cap增至2016年的-8.91 hm~2/cap,林地在研究期间始终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万元GDP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GDP回归系数有显著性,生态赤字与第一产业GDP增长有关,应优先考虑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结构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花都区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市花都区国民统计资料(2004年)和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对花都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花都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4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2.12hm^2/人,属于人均水平亏缺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模型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是一种对全球范围、国家范围乃至区域和城市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的方法。文章结合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3~2006四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该州2003~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005hm2、1.2249hm2、1.2268hm2和1.322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3326hm2、0.4873hm2、0.4852hm2和0.5660hm2,说明该州的生态赤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但与贵州省、全国相比较,黔东南自治州在贵州省乃至于全国范围内仍属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保定市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保定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837 13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1 959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415 176 hm2,反映出保定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提出了保定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定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William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依据克州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克州近10年的生态足迹作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克州2001-2010年间人均生态盈利呈下降趋势,这十年来仅仅是2001年是生态赤字即-0.00106hm2/cap,其他年都是生态盈利,这结果表明克州近十年的发展未生态承载力,因此克州今后的生态发展情况是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态足迹理论和城市生态学为基础,将生态足迹运用于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计算得出郑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1.10 hm2增加到2010年1.9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0.66 hm2增加到2010年的1.58hm2。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生态足迹供需不平衡以及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郑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供给模型是定量计算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有效工具。对黑龙江省鹤岗市、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以及四川省泸州市规划实施前后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鹤岗市与奈曼旗生态足迹供给水平较高,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在2.5ha左右,均高于1.5ha的国内生态足迹和2.2ha的全球生态足迹平均水平。泸州市生态足迹供给约为0.508ha,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属弱可持续。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还需要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才能使生态足迹供给模型更有效、更科学地利用到生态承载能力评价当中。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生态足迹的模型与生态系统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1998年-2006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的资料数据,对重庆市1997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从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096ha/cap增加到2005年底的1.635ha/cap,人均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0.9000ha/cap增加到2005年的1.2742ha/cap,9年间的增幅为41,5%,平均每年为6.1%;通过人均GDP与发展能力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态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反映重庆市经济系统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子系统、九个二级子系统和三十六个基层指标的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7年、2000年和2002年三个时间断面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人居环境建设开始进入软环境主导时代,但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明显较差.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还面临着区域产业整合带来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刘昔  王智  王学雷  李珍  杨超  厉恩华  位慧敏 《环境科学》2019,40(5):2094-2100
为了解我国典型地表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与生态风险,本文通过历史数据收集,利用风险商评价模型(RQ)与风险简单叠加模型(RQSUM)对我国5个典型地表水环境中丰水期的抗生素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5个区域内地表水在丰水期(4~9月)主要受到8种抗生素污染的生态风险,分别是磺胺甲基异噁唑(SMX)、磺胺甲基嘧啶(SM)、红霉素(ETM)、罗红霉素(RTM)、四环素(TC)、氧土霉素(OTC)、诺氟沙星(NOR)和氧氟沙星(OFL);②5个区域内首要的抗生素污染类型为SMX和ETM,SMX对长江三角洲和巢湖流域的RQ_(SUM)贡献率分别为91. 1%和98. 5%,ETM对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RQ_(SUM)贡献率分别为94. 4%、81. 8%和60%;③根据RQSUM值大小对5个区域内受到抗生素污染的生态风险由高到低排序为:江汉平原(20. 204)长江三角洲(8. 769)巢湖流域(2. 692)黄河三角洲(1. 943)珠江三角洲(1. 222).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更加具有脆弱性。根据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构建了一个4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3年)为例,对其所辖9个城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处于“较安全”的城市有: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珠海市;处于“临界安全”的城市有深圳市;处于“较不安全”的城市有: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生态安全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4.
纺织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纺织设备和工艺水平限制等,纺织行业对环境影响也较大.通过调研珠三角一城市纺织行业56家重点企业,对行业的生产、排污现状及治理作了介绍,调研计算推测出排污结果,并与环境统计数据作对比,研究了该市纺织行业的排污现状和治理效果,为制定地区环境质量保障方案和科学地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以及生态用地的快速减少.如此的生态赤字将会成为珠三角长期发展的瓶颈.通过分析生态用地萎缩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平顶山市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斌  胡斌  郑继东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4):149-152,170
以平顶山市为例,依据生态足迹法研究其可持续发展,计算结果表明,2003年平顶山市的生态足迹为2.4118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294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2.0433hm2/人,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6.5倍,反映了平顶山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并针对平顶山市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测定植被的含碳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及其储量动态.结果表明:植被平均含碳率为35.81%~51.60%,按照生物量加权的含碳率为46.57%~52.45%;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程度为表层最高,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逐渐减小;相同龄级的植被含碳率与土壤含碳量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不同龄级的森林均表现为成龄林>中龄林>幼龄林.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范围分别为23.58~139.18,55.54~151.16t/hm2,而且土壤分配比例均大于植被分配比例,但土壤分配比例随着龄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1989~2003年间,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总体碳储量及其碳密度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在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由于生物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而且其碳汇功能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全球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优化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广东省2000、2005和2010年NPP,分析NPP的空间格局和土地覆盖的时空动态,研究土地覆盖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NPP空间分布不均,形成一系列高值区和低值区;总体上是粤中区最高,珠三角区最低。2)2000—2010年广东省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城市用地和耕地变化最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和粤中区。3)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以城市扩张为主导的广东省土地覆盖类型变化整体上造成NPP的损失,损失量主要来自林地和耕地向低生产力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尤其是被城市用地占用;不同生态区NPP损失差异显著,珠三角区和粤中区NPP损失较为严重;2005—2010年珠三角区NPP损失量有所降低,其他生态区均有所增加,体现了城市扩张对NPP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