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中轻质有机污染物(LNAPL)透镜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二维砂槽模型中模拟了轻质油在均匀多孔介质地下水非饱和区中的运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毛细区是轻质油污染的重点区,除了LNAPL的残留以外,进入地下水饱和的LNAPL终将被地下水顶托回到毛细区中,毛细区以上的约大多民将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毛细区中,试验中观察到达稳定状态时LNAPL透镜体的上边缘略微高出毛细区。利用多孔介质毛细管模型,建立了利用界面张力、接触角、介质特征孔隙直径等物理量估算不同位置  相似文献   

2.
国家海洋局2012年6月25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54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 673万t,比2010年略有增加。公报显示,检测的445个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2%,与上年相比提高6%。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较往年有所升高,但仍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水源水库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以周村水库为研究对象,探讨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Fick第一定律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周村水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的浓度为6.47 to 16.82 mg·L~(-1),PO3-4-P的浓度在0.13 to 0.56 mg·L~(-1)之间,均远高于上覆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表明周村水库表层沉积物具有很大的营养盐释放潜能。Fick第一定律的计算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NH+4-N与PO3-4-P的扩散通量分别为62.831 to 133.231和0.364 to 1.271 mg·(m2·d)-1,研究区域中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沉积物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岩溶水系统中微生物迁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林罗锦响水岩岩溶水系统雨前、雨中和雨后水中及悬浮物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雨期,岩溶地下河水质变化对地表水质响应迅速,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中的细菌总数可达到同一个数量级;地下水中TSS与细菌总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即细菌总数随TSS的升降而升降,说明细菌大多是附着在悬浮颗粒物运移的;同时,岩溶区地下河局部存在的溶潭等蓄水构造对污染物具有明显的纳污与稀释效应,是岩溶地下河系统产生自净作用的主要场所。TSS与地下水流速呈正相关,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细菌占地下水中细菌总数的比例与流速呈负相关。地下河洞口的堆积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其对微生物的吸附和缓慢释放,是导致地下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强度人为活动排放使得京津冀地区地表水体中氮素浓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城市、农村地区的人群排泄则是人为氮素排放的重要构成。本研究估算了2006—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由于城市、农村地区基础卫生处理设施持续改进所带来的水体氮素入水削减量。由于基础卫生设施状况显著提升,即使在人口存在增加的情况下,京津冀地区的氮素入水排放量仍从2006年的305Gg/a下降到2014年的294Gg/a。2014年,京津冀地区河北的人群排泄氮素入水排放量最高,排放量为216Gg/a,而北京单位地表水资源量的氮素排放强度最大,为7.0Gg/(a·亿m~3)。未来进一步通过增加污水处理设施数量来降低城市地区人群排泄的氮素入水排放空间较为有限,京津冀地区人体排泄氮素输入削减空间主要存在于河北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正确地判断哈尔滨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背景条件,选取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层介质、地形坡度、上覆地层介质、单井涌水量5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利用DRASTIC模型对哈尔滨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结合MapGIS实现了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分区。结果表明,地下水脆弱性指数为77~123。其中,松花江及阿什河河漫滩是全市地下水脆弱性最高的区域(指数为108~123),地下水极易受污染;一级阶地区、江北水产养殖场及研究区东北部属于中等脆弱区(指数为93~108);中南部岗阜状高平原区属于低脆弱性地区(指数为77~93),受污染风险较小。研究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区域内的地下水防护性能,有效地为规划部门及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Visual modflow是一个可以对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进行数值模拟评价的标准可视化专业软件.建立了砂箱物理实验模型来研究柴油在含水砂槽中的迁移特征.通过模型检验,各个监测时期观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r值在0.564 ~0.669之间,证明这种建模方法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利用校正的模型对实验室含水砂槽中柴油运移特征进行模拟,发现所建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含水砂槽中柴油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拟合、验证和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作为地下水管理的有效工具,这为深入研究柴油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世界各地工业进程的不断加速,地下水有机污染呈现愈加严重的态势.对滹沱河冲积平原39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三氯甲烷检出率高达15.64%;(2)三氯甲烷集中检出区域均位于工业集散地及排污河流沿线;(3)三氯甲烷的检出点分布同研究区包气带岩性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4)...  相似文献   

9.
宁波-舟山海域入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宁波-舟山海域数值模拟潮流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海域各污染源的响应系数场,计算了主要污染源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分担率场,及各污染源和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研究结果将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广西南流江流域陆域和廉州湾海域水质目标,遵循南流江流域、南流江河口、廉州湾近岸海域的污染路径,构建了基于陆海统筹的南流江流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体系。首先,以廉州湾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计算入海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TN)和总磷(TP)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24 494、3 425、10 052、776 t/a。然后以南流江河口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南流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计算南流江流域陆域COD、氨氮、TN和TP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别为126 365、5 403、8 939、1 127 t/a。为实现入海总量的控制目标要求,重点应在南流江流域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到2020年,南流江流域主要污染控制工程项目的削减能力已超过2020年污染物总量控制削减量,因此2030年实现南流江和廉州湾控制断面全面稳定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目标压力不大。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下水氮污染已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反硝化作用是地下水脱氮的主要机制。本文综述了地下水环境中反硝化作用的判据、速率、影响因素以及人工强化措施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新型膜蒸馏技术对水中As(III)与As(Ⅴ)的去除展开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膜蒸馏对水中As (III)及As (Ⅴ)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当产水中砷含量超过10 μg/L时,原水中As (III)与As (Ⅴ)的浓度可分别高达40 mg/L和2 000 mg/L。局部润湿现象的存在导致As (III)及As (Ⅴ)跨膜至产水侧,PVDF微孔膜在溶液中的负电性以及As (III)与 As (Ⅴ)在溶液中存在形式的不同导致膜蒸馏对两者去除能力的差异。360 h连续运行过程中产水通量及电导率稳定,且整个过程中As (III)均低于检测限,说明PVDF微孔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和稳定的除砷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受低浓度氨氮污染的地下水,实验筛选组合了不同的反应介质,利用串联的多介质填充柱模拟渗透反应格栅,通过物理吸附及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氮的去除。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 mg/L、流速为0.5 m/d的条件下,模拟柱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且不会出现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浓度的升高。水体经过释氧柱后溶解氧由2mg/L升高至10 mg/L以上,表明释氧材料可提供硝化细菌所需的好氧环境。好氧柱中填充易于生物挂膜的生物陶粒及对氨氮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沸石,二者联用通过生物硝化-物理吸附协同作用实现对氨氮的去除,其中生物作用实现的氨氮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50%左右。后续厌氧反应柱填充海绵铁除氧并利用松树皮颗粒作为碳源,创造反硝化菌生长条件,硝酸盐氮浓度可由10 mg/L降低至5 mg/L以下,实现对好氧反应阶段所产生的硝酸盐的去除,避免了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以铁屑和纯Fe^0为供试介质处理地下水中Cr^6+,在不调节原水pH值情况下,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发现铁屑比纯Fe^0的去除效率高,且可使处理后水中Cr^6+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确定出铁屑去除Cr^6+的最佳运行参数:铁屑与Cr^6+的重量比为1395:1,反应时间为40 min,并分析讨论了其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批式实验讨论了氢自养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还原地下水中对硝基氯苯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氢自养菌能利用氢气生物还原对硝基氯苯,并产生中间产物对氯苯胺,继而进一步还原脱氯产生苯胺,该过程可提高对硝基氯苯的可生化性。对硝基氯苯在初始阶段还原速率较快,最高去除速率达到610μg/(L.d),随后逐渐降低达到稳定。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高对硝基氯苯浓度对其去除率影响较小,但硝基进一步还原和脱氯效果降低;氢自养菌还原硝基氯苯的最适宜pH值在7.0~8.0之间;水中的硝酸盐和对硝基氯苯对电子供体存在竞争,硝酸盐反硝化对对硝基氯苯还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滨填埋场是沿海地区垃圾处理的一个重要选择,但其渗滤液泄漏引发的地下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以渗滤液中长时间保持高浓度的氨氮作为指标,通过构建砂箱实验,探讨咸水条件下氨氮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环境中,渗滤液氨氮较易沿水流水平方向扩散,扩散速度随空间推移不断降低,从开始的4 cm/d降低到出水处的3.2 cm/d;其衰减率沿饱和区、过渡区、调整区依次增高;同时其衰减率随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在实验的第15、25、35、45和55天,分别为100%、98.7%、95.6%、91.8%和83.5%。  相似文献   

17.
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修复的具体方法、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模拟装置考察油酸包覆型纳米铁、反硝化细菌及其组合方法处理地下水NO-3-N效果与反应产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模拟地下水溶解氧(0.50 mg/L)、温度(15℃)和黑暗环境中,2 g油酸包覆型纳米铁与70 mg/L NO-3-N反应,11 d后NO-3-N去除率为86.4%,其中74.7%的还原产物为NH+4-N,1.7%为NO-2-N,N2生成量仅占10%;反硝化细菌体系中,反应6 d后NO-3-N去除率为78.6%,此时未检测到NH+4-N,而NO-2-N达到最大值,为60.1%,仅有18.5%的N2生成;在油酸包覆型纳米铁-反硝化细菌耦合体系中,6 d后NO-3-N去除率达到80.3%,其中NH+4-N占17.6%,NO-2-N为30.1%,N2为32.6%。因此,比较3种材料对NO-3-N降解效果及产物得出,在地下水环境中,油酸包覆型纳米铁-反硝化细菌组合方法对地下水NO-3-N的去除效果最好,产物主要是N2,减少了还原产物NH+4-N对地下水造成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和天然条件下水质相似的一处非污水灌溉区地下水与一处污水灌溉区地下水水质的对比研究 ,得出污水灌溉区地下水水质变差主要是由化肥和污水灌溉共同引起的 ,且非污灌区地下水水质要好于污灌区的水质。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与化肥对地下水的影响基本相同。同时本文也独立地给出了污水灌溉和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苯污染地下水系统反硝化菌分布及其净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降解作用是地下水系统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中最重要的破坏性衰减机制。在分析中,以我国某受苯污染水源地的地下水系统为对象,研究了该地下水中反硝化菌的分布,筛选出2株土著反硝化菌,通过生物降解实验证明其具有降解苯的能力,同时结合水源地历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首次从地球化学及生物学2个方面说明了该地下水中存在反硝化菌对苯的生物净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地下水中苯自然衰减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