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工业革命以来,近代社会的工业生产体系和模式造成了诸多能源和环境问题。一方面,工业发展大肆使用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造成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并濒临耗竭;另一方面,在生产的同时向环境释放了很多有害物质,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影响着人类健康,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20世纪70年代的丹麦,是一个能源93%依靠进口的国家。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中东石油危机使石油价格猛涨,丹麦出现了能源危机。丹麦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以往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世界黄金资源的地理分布,产出状况,成因探讨与远景储量,工业储量及开采量,黄金价格与市场等方面的较为严格的数理统计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中国黄金资源与世界黄金资源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和世界黄金资源的开发方向与黄金市场及价格方面的预测: 世界黄金资源的找矿方向正从高品位——大储量或高品位——小储量的找矿及采矿方向转移到低品位——大储量方向上来,在中国亦应该及时把寻找低品位——大储量的黄金矿床作为主攻方向。 世界的黄金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与新材料科学的进步,黄金的工业用途将进一步加大,用量将会逐渐增长,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将会抵消黄金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3.
通过借鉴国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能源供需分布格局及其区际能源平衡的特点,论证了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表明:①2010年,全国狭义可再生能源配额目标为5.1%,广义可再生能源配额目标为18.4%;②在东部沿海各省份均实现了广义配额目标的前提下,东部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其电力需求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8.4%和3.05%,能源结构得到优化;③为此,西部水电开发可达到全国总量的63.8%,小水电发电量可占全国总量的90.6%,实现西部优势再生能源的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此国际会议(Cirum-Pacific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onference,略称PEMRC) 预计1974年8日26~30日在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召开。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学会主办,并与矿床学会及太平洋沿岸各国有关学会共同筹备。会议目的包括:展望环绕太平洋的各区域的陆地及沿岸的能源和矿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未来;对拟定合适的地区及方法以便进行最有效的勘查方面加以考察;交流有关能源及矿物资  相似文献   

6.
耿海清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1136-1144
我国业已开展的自然区划、部门区划、经济区划和功能区划均难以作为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单元,以至于重点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全国“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行业环境管理政策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论文提出了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的概念并在内蒙古的煤炭开发领域进行了应用。在分区过程中,针对煤炭开发的生态影响、水资源影响和土地资源影响三类主导影响,构建了与行业特点相对应的生态敏感性指数、水资源敏感性指数和土地资源敏感性指数。在此基础上,以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对内蒙古进行了三类敏感性指数的分区,进而通过指数组合,将全区共划分为4 类煤炭行业环境管理类型区;对每个类型区的煤炭资源条件、开发现状及主要资源环境制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分区环境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选取322个气象台站(自记158个,非自记174个)10年(1971—1980)风速资料统计计算了3.5—20.4m/s有效风速出现的小时数,年(月)风能和风能密度,风速、风能变化规律;绘制了年有效风能和有效风速频率分布图,进而按风能资源分布规律做出风能区划及风能的高度变化。其次,结合实际风能资料,阐明风能与风力机输出能量转换关系,从而测算出该地区农田灌溉和风力发电的风能资源利用转换值。最后,根据当地实际风能资源、环境、地形及地下水位高低,为选择合理的设计风速或引进适合当地的风力机以及解决当地部分能源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对该区发展风力机的前景提出了看法。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并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背景下,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是我国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选择之一。论文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资源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48×108 t,可获得资源量为6.34×108 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2×108 t。中国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匀。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等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潜力较大,分别为0.42×108、 0.37×108和0.35×108 t,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南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潜力较低。根据各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密度,论文对不同省份建造较大规模秸秆发电企业或燃料乙醇企业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分区情景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涛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484-1495
论文在综合运用基于IPAT方程的情景分析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分区技术,基于该技术开展了中国能源分区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持续到21世纪中叶,能源消费仍集中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能源供给则集中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②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具体包括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与海南,而能源对外依存度最小的省份则主要分布于"三北"地区;③按能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把中国划分为五大区,即能源强不可持续区(I)、能源不可持续区(II)、能源弱可持续区(III)、能源可持续区(IV)与能源强可持续区(V)。最大幅度地挖掘能源资源潜力,实现能源资源的本地化、多元化及来源的多元化是强输入区(I区)、次强输入区(II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对非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力度,优化能源结构是自给自足区(III区)的核心所在;作为周边区域能源安全缓冲区是次强输出区(IV区)的主要职责;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和能源基地是强输出区(V区)的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10.
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特点和国内外经济、贸易、港口、海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浙北地区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性和港口建设目标,认为:①宁波—舟山岸线是我国沿海少有的深水岸线,适宜开发建成为我国沿海大型、深水、综合性中转枢纽港;②乍浦—独山岸线亦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开辟上海港新港区的理想岸线。此外,本文还对具体的开发步骤和合理利用岸线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成为农产品进口大国,而所有农产品中都隐含有一定的耕地资源,论文基于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及对外依存度。论文所涉及的大宗农产品及其制品主要是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木薯、植物油、棉花、糖、饲料粕类等7大类,24个具体品种,以2000-2016年分国别的贸易数据为基础,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675×104 hm2增加到2016年的5 928×104 hm2,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进口量分别由2000年的342×104和146×104 hm2,增加到2016年的2 101×104和2 192×104 hm2,占我国虚拟耕地进口总量比例超过70%;2016年农业耕地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30.5%,对巴西和美国的依存度分别为11.3%和10.8%。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保证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基于用数字环境模型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生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级面积构成及分布状况,得出了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全部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区,生态环境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资源仅占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的1/3弱,1/3的土地资源面积养活了我国80%以上的人口  相似文献   

13.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以中国水资源二级区为基本单元,利用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和基尼系数法,以二级区水资源总量和潜在可开垦耕地面积为数据基础,评价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状况,为中国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根据适宜农作物耕种的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条件,得到中国潜在可开垦耕地分布;然后,计算单位潜在可开垦耕地面积水资源量,评价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分布状况;最后,绘制水土资源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对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总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北部区域潜在可开垦耕地较多,西南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分布较少,未来具有较大耕地开发潜力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 2)中国本底水资源和潜在可开垦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严重错位; 3)较之已有研究成果中依据水资源量和耕地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0.566,论文以本底水资源和潜在耕地为基础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0.712要大很多,表征中国本底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要严重得多,中国80%的水资源服务不到23%的潜在可开垦耕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干早地区资源合理化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是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文章在分析该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转换开发模式,提出该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的意见:认为应从6个方面建设配套的协调发展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及建立8个资源-经济开发区,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该文对我国加入WTO后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形势以及改进和加强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加快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严格实施资源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深化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污水蚯蚓土地处理与资源回归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蚯蚓的生态污水土地自理与利用土壤中生物膜的常规污水土地自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蚯蚓的生态污水土地自理不仅处理污水而且改良土壤。污水中的水分部可直接用于灌溉,部分 蒸发到大气中还利于区域小气候。  相似文献   

18.
湖南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中亚热带,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1%,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3%,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5.6%,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的第14位,河川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7.9%。本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全省已有粮食、生猪、油料等资源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但是,同全省资源量及潜力相比,仍不相称。为了充分合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认识和了解全省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分析研究其结构、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与学术交流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随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79-148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6月,石玉林院士担任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肖笃宁研究员担任第二届主任,倪绍祥教授担任第三届主任,刘彦随研究员担任第四届主任至今。在创始人石玉林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在各届专业委员会的精诚团结与共同努力下,中国土地资源研究及其学术交流活动卓有成效,对推进我国土地资源科学研究、学科发展、规划管理和决策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30周年庆典之际,论文侧重梳理近10多年来,在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与协调下,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特点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的进展情况,浅谈推进土地资源研究与学术交流的认识和主要体会,简要分析土地资源学科发展前景和亟需深入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0.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