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以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 mg·L-1镉质量浓度下,钼硼锌协同处理对茴香植株生长、生理指标、地上部和根系镉含量及精油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与对照相比,钼硼锌协同处理均未显著促进茴香植株株高生长;T5处理有利于茴香植株生物量累积和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的合成,T1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低,脯氨酸含量较低,丙二醛(MDA)含量最高,且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显著受到抑制。镉胁迫下,钼硼锌协同处理后,茴香植株地上部和根系镉含量均高于对照。茴香精油中反式-茴香脑含量以T6处理最高。总之,镉胁迫下,钼硼锌协同处理并不能缓解镉对茴香植株的毒害作用;在轻微镉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茴香以食用地上部为目的,则不宜进行钼硼锌配施,否则会增加食入镉的危险性;利用茴香进行镉污染土壤修复为目的,则建议进行钼硼锌配施,可增加茴香植株对镉的吸收累积,提高修复效率。从提高修复效率和茴香精油质量方面综合考虑,T6处理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镉污染农田土壤上植物种植过程中钼硼锌的合理配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取广东省花生主产区5种代表性土壤,在连续栽种的情况下,研究土壤pH和质地对花生植株硼的积累及土壤有效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种次数的增加,土壤pH值呈显著上升趋势,而花生植株的硼积累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二者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质地明显影响植株硼的积累量,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对花生各茬硼积累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硼的相关不显著,而质地与土壤有效硼表现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钼和硼污染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浙春3号、浙春2号和3811)为材料,设置了4个钼、硼处理(适量钼和硼、高钼、高硼及高钼高硼同施),研究了钼污染和硼污染对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钼或高硼促使大豆种子蛋白质、维生素C、氮、磷、钾的含量显著减少,氨基酸的总量和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大大降低,氨基酸各组分(除脯氨酸外)的含量都明显下降,脂肪的组分也发生变化,对种子中钙镁含量的影响不大,且高硼对大豆品质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高钼.在过量条件下,钼和硼在大豆体内呈现相互抑制作用.3个大豆品种的品质问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3个品种对高钼和高硼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4.
人体摄入的硝酸盐主要来自蔬菜,因而蔬菜硝酸盐的积累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据调查,广州市主要食用蔬菜特别是叶菜硝酸盐超标已十分严重.钼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固氮作用和硝态氮的还原.缺钼会使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造成过量的硝酸盐积累.本试验通过对广州菜区土壤钼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低钼土壤增施钼肥与叶菜硝酸盐含量的关系,为减少广州市蔬菜硝酸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广州主要莱区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根据广州市主要菜区(石井、江高、新市、沙河、新窖、大沙地、东圃等地区)不同的成土条件,分别采…  相似文献   

5.
外源Mo降低As(Ⅲ)和As(Ⅴ)对水稻的毒性及As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外源添加Mo对2种价态砷(As(Ⅲ)和As(Ⅴ))胁迫下水稻吸收积累Mo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种价态的As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As(Ⅲ)比As(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添加Mo可缓解As对水稻的毒害。As添加可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Mo的吸收积累,但是不同价态As对Mo积累量的影响不一致。同时,Mo的添加也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和茎叶对2个价态As的吸收积累。在100μmol·L~(-1)As(Ⅲ)处理下,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8.8%和52.8%,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5.1%和10.6%;当As(V)浓度为100μmol·L~(-1)时,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5.4%和62.4%,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11.9%和23.7%。Mo的添加还能显著地降低2种价态As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因此,通过施用适量的Mo肥可以用来防治农田As污染,降低A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固氮酶单,双钼铁钼辅基的制备和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氮酶单、双钼铁钼辅基的制备与N-甲基甲酰胺碱度有关.质子激发X射线发射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技术测定单、双钼铁钼辅基的钼铁流元素组成比值均为1∶6∶6.在紫外可见光谱区内,单、双钼铁钼辅基均无特征吸收峰,不含高柠檬酸盐。  相似文献   

7.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外源添加Mo对2种价态砷(As(III)和As(V))胁迫下水稻吸收积累Mo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种价态的As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As(III)比As(V)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添加Mo可缓解As对水稻的毒害。As添加可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Mo的吸收积累,但是不同价态As对Mo积累量的影响不一致。同时,Mo的添加也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和茎叶对2个价态As的吸收积累。在100 μmol?L-1 As(III)处理下,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8.8%和52.8%,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5.1%和10.6%;当As(V)浓度为100 μmol?L-1时,添加0.1和0.5 mg?L-1的Mo可导致水稻根系As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5.4%和62.4%,茎叶As积累量分别降低11.9%和23.7%。Mo的添加还能显著地降低2种价态As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因此,通过施用适量的Mo肥可以用来防治农田As污染,降低A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小麦/花生不同间作方式对花生吸收积累Cd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秀玲  张磊 《环境化学》2014,(9):1469-1475
为明确间作小麦对花生吸收积累镉(Cd)的影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PVC管阻隔、尼龙网阻隔、混作等3种种植方式下两个花生品种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3种间隔方式相比,缺铁土壤中尼龙网阻隔处理的白沙1016和花育20植株Cd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部分Cd含量分别达到9.28 mg·kg-1和9.83 mg·kg-1,地上部分Cd含量分别为1.51 mg·kg-1和2.25 mg·kg-1.研究结果说明,在排除两种作物根系竞争的前提下,小麦根系分泌物可以活化土壤中的Cd,促进花生对Cd的吸收.不论土壤缺铁与否,两品种花生根系部分Cd含量顺序均为:尼龙网阻隔>PVC管阻隔>混作,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缺铁土壤中花生Cd的积累量顺序为:尼龙网阻隔>PVC管阻隔>混作.在两种作物混作模式下,小麦Cd积累量与花生Cd积累量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小麦和花生会竞争吸收土壤中的Cd.两个品种花生在缺铁混作处理中Cd的迁移率最大,分别为11.7%和12.2%.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对狭小的根系生长空间内,间作小麦会对花生吸收Cd产生较强的竞争作用,然而土壤缺铁导致小麦分泌的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能够活化土壤中的Cd.可以推测,在土壤缺铁条件下,大田种植的小麦/花生间、套种体系中的花生籽粒仍然存在着一定的Cd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磷钼杂多化合物脱除H2S回收硫磺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 《环境化学》2001,20(1):76-80
综合运用离子选择电极分析、微分量热分析与能谱分析等手段对磷钼杂多酸钠盐与硫化氢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1)磷钼酸钠体系在脱硫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硫产物中基本不含Mo,V的物相;2)脱硫过程中,复配体系磷钼酸钠与偏钒酸钠独立作用,两者之间不存在协同效应;3)磷钼酸钠吸收H2S过程的化学反应式为:H2S Na3PMo( Ⅵ)12O40→S↓+Na3H2PMo(Ⅵ)10Mo(Ⅴ)2O40。即在磷钼酸钠分子中有2个Mo(Ⅵ)被还原成Mo(Ⅴ),因此,相同摩尔浓度下,磷钼酸钠的饱和硫容量是螯合铁的两倍。  相似文献   

10.
于2013、2014年以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某河道污泥为研究对象,设计施氮量为120 kg/hm~2(LN)、240 kg/hm~2(NN)2个水平,连续两季种植粳稻品种武运粳24,探讨河道污泥农田施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河道污泥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磷率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吸磷量显著提高;2施用河道污泥对水稻多数生育时期磷素在茎鞘、叶片和穗中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3施用河道污泥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极显著降低,磷素籽生产粒效率和P素收获指数显著降低;4增施氮肥后,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磷素含量和吸磷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显著下降;5河道污泥×氮对稻株多数生育时期磷素吸收利用无显著互作效应.综上,施用河道污泥后,水稻植株含磷率、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镉对花生苗期的毒害效应及其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金属在籽粒中的积累与植物对镉的生物学耐性和吸收特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品种对镉胁迫的生物学耐性,旨在为进一步揭示花生籽粒镉积累的种内差异形成机制提供实验参数。在人工气候箱控制环境下的含镉的营养液砂培试验中,花生苗期对镉胁迫的反应具有显著的品种间遗传差异。基于植株生物量变化,可将花生的镉胁迫反应分为3种类型,即镉钝感型,品种有平度01、花育23和莱农13;敏感型,品种有中花4号、花育20、丰花3号、莱农29、豫花15和祁阳小籽;普通型,品种有湘农3010-w、湘农312、湘农55、丰花2号和湘农小果w2-7等。钝感型品种在5个加Cd水平下的茎叶干物量比对照平均降低22.8%,全株生物量平均降低11.7%;敏感型品种茎叶干物量平均降低38.0%,全株生物量降低29.2%;普通型品种茎叶干物量平均降低33.2%,全株生物量降低25.1%。随着Cd质量浓度提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花生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叶片和根系丙二醛质量分数及细胞膜透性显著提高,与钝感型品种相比,敏感型品种的上述生理指标变化速率较高,而且随着镉暴露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2.
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为了阐明玉米/花生间作效应机制,测定了玉米/花生间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并对这些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的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含量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促进了间作玉米根际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量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磷含量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总钾含量和p H值、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解析贡献率分别为48.981%,43.617%和7.402%。第一主成分主要是放线菌、真菌、有效磷等组成,第二主成分主要为有机质和p H,第三主成分主要是总氮和细菌。经标准化后计算栽培措施得分显示:间作花生得分最高1.937,其次是间作玉米1.008,两者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该研究表明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环境优于单作系统,机制解析为玉米/花生间作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效氮磷含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进而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硼配施多种微量元素对桉树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出现缺素生理病的现象,进行了桉树施硼及配施其它微量元素的田间试验,旨为桉树人工林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单施硼对刚果12号桉W5(Eucalyptus ABL12W5)和尾叶桉U6(Eucalyptus urophyllas U6)均有明显效果,但前者施硼的效果好于后者;(2)硼与铜、锌、铁、锰、钼等配施效果明显好于单施硼,但桉树不同树种对微量元素营养有一定的选择性;硼与铜、锌、铁、锰等配施可使刚果12W5大幅增产,而硼与钼配施对尾叶桉U6生长效应显著;(3)缺硼是诱发雷州半岛桉树缺素生理病的重要原因,施用硼可有效消除雷州半岛桉树垂稍病。  相似文献   

14.
在浅海沉积物砖红壤胡椒园上,白云石灰配施微量元素可显著提高胡椒产量.白云石灰加锌效果最佳.白云石灰加钼效果次之,施硼则没有增产效应.植株钙、镁、锌、硼含量团白云石灰和微肥的施用而提高,氮、磷、钾的含量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钙镁磷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作物镉铅吸收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美  王果  方玲 《生态环境》2002,11(4):348-35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钙镁磷肥(G)、泥碳(P)、猪粪(M)、钙镁磷肥+泥碳(GP)、钙镁磷肥+猪粪(GM)等处理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特钢厂附近的污染田进行改良。试验表明,大部分处理能提高土壤的pH值;处理钙镁磷肥、钙镁磷肥+泥碳和钙镁磷肥+猪粪对提高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效果;大部分处理能抑制水稻、花生对镉铅的吸收;说明通过调节土壤pH值,改变土壤重金属活性是有机-中性化改良技术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Alginate encapsulated nano-hydroxyapatite beads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Brunauer–Emmett–Teller surface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ir adsorptive potential for Ni2+ and rhodamine B was explored in batch mode and by fixed-bed column passage. In the batch system, maximum uptake capacity for Ni2+ was 360 mg g?1 and 480 mg g?1 for rhodamine B. In the presence of humic acid, sorption was enhanced. For the continuous-flow system, adsorption was effective at low flow rate. For both pollutants, mass transport resistance increased during adsorption. The overall rates of rhodamine B and Ni2+ uptake were found to be controlled by external mass transfer.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prepared a new adsorbent and evaluated its ability to adsorb Mo(VI). Gibbsite was granulated with colloidal alumina or colloidal silica. The amount of Mo(VI) adsorbed onto granular gibbsite with a binder, effect of contact time and pH on the adsorption of Mo(VI), and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amount of Mo(VI) adsorbed was greater in the order of ST12 (colloidal silica, 12%)?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