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全浩 《环境科学》1993,14(5):60-64
本文扼要叙述了在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及黄沙气溶胶(黄沙浮尘)的发生源和移动路线,并对1993年5月5日甘肃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及由此而产生的黄沙天气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况资料为基础,对2005年中发生在我国内蒙古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风场和温度场等的诊断分析,结果显示:(1)本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有利的气候背景是本次沙尘暴发生的基础。(2)大气斜压性强,动量下传作用是沙尘暴的天气诱因。200hPa高空急流的加强,850hPa强锋区和冷槽发生发展是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某报纸刊登了一幅黄沙漫漫的图片,其图片说明为:"2013年2月23号、24号,连续两天沙尘暴天气,这是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的甘肃省民勤县迎来蛇年的第一场沙尘暴."而据气象卫星图显示,这次肆虐民勤的乃是一次大面积的沙尘暴,它同时还袭击了我国多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又是狂风漫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人们都希望在新 年来临之际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本就贫瘠而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却迟迟未迎来“春风又度玉门关”的喜人景象,仅仅从3月至4月初,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接二连三地经受了多达6次的大面积沙尘风暴和扬沙天气的洗礼,甚至连千里之外的江南也不能幸免,大约 1/4的可爱河山都笼罩在一片黄沙弥漫之中。 我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之一的中亚沙尘暴的组成部分。往年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北京动物园“伤熊”事件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和谴责。可过了不几天,我国北方地区又发生的十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有几个抱怨过?更谈不上愤慨与谴责。理由似乎很简单:“伤熊”是人为事件,“沙尘暴”是天灾,不能怨天只能尤人。其实,这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伤熊”、“沙尘暴”都是人惹的祸。“伤熊”的主儿受到国人谴责,“罪”有应得,因为他伤害了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朋友———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侵犯了动物的生存权。从环保意义讲,破坏了生态平衡的“链条”。沙尘暴是土壤荒漠化造成的,而…  相似文献   

7.
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于大自然的保护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人类发展中,对自然的破坏,造成许多自然的灾害的发生.其中沙尘暴就是一种因为人类的因素与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现通过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特点及成因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现展现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大家对沙尘暴的成因及防治有一个了解,共同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沙尘暴发生固然有复杂的气象因素,但在更广泛意义上,沙尘暴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沙尘暴项目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测试中心等多位专家学者顶着京城五六级大风从四面八方赶到一起,共同为刚刚发生的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把脉开方”时,有如此一番共识。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有沙尘源和风力、高空强对流等要素,后两者属于气象因素,非人类所能控制。因此,沙尘暴源发地遭受的生态破坏,尤其让与会专家忧心忡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高吉喜认为,沙尘暴源发地生态破坏是自…  相似文献   

9.
胡丹心 《环境》2002,(5):39-39
本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景象,渐渐变得一片昏黄,继而风怒天吼,黄天坠地,狂风卷着黄沙无情袭击大地。走在路上的人睁不开眼睛,顿觉嘴巴里鼻子里耳朵里脖子里灌进了沙子;汽车亮着灯缓慢地爬行。人们混混沌沌,恍如隔世。 3月中旬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刮起的这场强烈的沙尘暴,波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给人们工作造成极大不便。专家们确认,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覆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频繁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要素、产生的危害、发展的趋势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治理沙尘暴危害的有效途径,就是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精神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5月5日发生于中国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宁夏、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境内的特大沙尘暴,造成100多万平方公里内85人死亡,31人失踪,200多人受伤,70余万人受灾,损丢失羊3.2万多只,家禽家畜10万余头。遭重灾农田0.34万平方公里。11万株防护林及用材林被连根拔起或折断,直接经济损失710亿元,沙尘暴危害波及北京、天津及更远区域。2000年4月6日发生的沙尘暴使北京能见度小于300米,首都机场有53架飞机被迫降于天津、石家庄和太原,17架航班被取消,19架航班延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气象局1961~2000年间355个站点的沙尘暴资料,发现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呈正态分布关系(lgN=a-bt).计算不同站的b值,还发现b值较小的站主要出现在沙漠、沙地或其附近.利用实测风洞风速信号,用数值实验的方法证实沙尘暴阈值风速的存在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可以利用其中的b值来计算沙尘暴的阈值风速.  相似文献   

13.
本浅析了河北省沙尘暴天气发生规律,探索河北省生态环境演变历史,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减缓沙尘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环境》2007,(4):12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谓制止沙尘暴,实际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一语惊人。他同时强调,我们不能忽略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但目前完全消灭它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治理它,尽量缩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统计分析和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该地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总悬浮颗粒物年变化规律及沙尘暴发生期间的TSP数据分析。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沙尘暴形成规律 ,发生原因 ,追踪沙尘暴源地 ,提出有效防治对策 ,控制来自环境的沙尘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介绍阿拉善沙尘暴发生的基本情况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恢复生态环境防治沙尘暴的频频垄击。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点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定州、饶阳一带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且基本为春多秋少。该区域内沙尘暴发生的日数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和年代际减少趋势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地区是沙尘暴发生次数比较频繁的地区。通过对近几年呼和浩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及路径的分析,结合路径区域的自然状况、植被情况、气象条件等因素,本文提出了了沙尘暴监测的布点设置方案,为做好呼和浩特区域沙尘暴监测及研究沙尘暴起因和预警、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0年春季,北京市先后出现12次沙尘暴天气.本研究捕捉到2次沙尘暴天气,分析了沙尘暴天气和非沙尘暴天气TSP、PM10的质量浓度、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沙尘暴时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水平极高,同时其酸度相对较低,对酸化有非常强的缓冲能力,因此沙尘暴天气时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酸性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沙尘暴降尘对甘肃大气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近15年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较大沙尘暴个例,就沙尘暴对甘肃境内大气环境背景值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使用降尘背景观测点的大气降尘资料和样品,统计、分析和研究了沙尘暴降尘在各地区的沉降量、分布范围、化学组分和粒度分布特征等问题.研究认为:沙尘暴不只是一种特异的灾害性天气,同时它还是一种跨地区的大范围大气污染现象;在无湿沉降机会时,它会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影响和污染区域也会更大;沙尘暴还会向下游地区输送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和长期的影响;沙尘暴降尘量在甘肃的分布是以河西走廊东部为中心,向大气环流下游地域扩散,形成一个自西向东南迅速递减的梯度分布状态.受沙尘暴降尘的影响,近15年来甘肃省大气自然降尘背景值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