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定位,以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分析了生态功能改善实现的关键点,包括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三江源地区水质和水量,协调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运用“原因—效应—响应”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功能改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通过识别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功能维护和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将全省72.25%的国土面积识别为生态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各类保护地等,实现了对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诸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②通过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现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针对河湟地区生态需水保障问题,对湟水河干支流32个控制断面提出了生态基流控制指标;同时,划分了95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确立了各控制单元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底线,针对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实现水量保障和水质改善.③通过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准入清单编制实现环境分区管控.青海省“三线一单”共划定56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重点管控单元将工业园区和矿区划为独立管控单元;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实现国土全覆盖、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显示,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可支撑青海省生态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质量底线划定是"三线一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确立的控制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水环境控制单元细化,是水环境质量底线划定的关键环节.基于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时汇水单元阈值选取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选取典型区域,在水平分辨率30 m的DEM栅格数据条件下,通过"阈值(栅格数)-河网密度"拟合曲线的一阶导数求得合理的参考阈值.该研究为"三线一单"水环境控制单元划分时汇水单元阈值选取提供方法参考,也为省、市两级编制"三线一单"的省份在以水环境控制单元为载体的分层次精细化管理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宜昌市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和流域控制单元划分给予评估,分析在城市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上的可取之处,在自然社会综合系统框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应宜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分级管控措施,提出的原则与适宜的管控措施为宜昌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公共服务实现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持,丰富并实践了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三线一单"技术指南等要求,提出了地级市生态空间分区构建、环境质量底线建立、资源利用上线明确、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等重点任务的编制思路,为各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体管控单元划分是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差异化管理的基础。基于小流域特点,结合水质参数、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多要素指标,提出了一种水体空间管控单元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管控单元的优先级进行评价,揭示出小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与潜在污染来源的关联关系。以四川南河小流域为例,划分出3个管控区段和21个水体管控单元,识别出6个极高的管控单元,4个极低的管控单元,为指导小流域多尺度、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空间规划和环境管控的任务和要求变化,探讨空间规划中环境管控的最新要求,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约束机制和相关技术要求,提出空间规划中环境管控的落地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水环境空间规划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空间规划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试点城市实践经验和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将水环境空间规划按照"控制单元划分-空间分级管控-质量改善策略"三步走的战略进行了梳理。基于控制单元划分结果,对水环境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划定分级管控方案,以期保护良好的水生态状况。基于大量的控制单元数据分析,明确空间差异化的控制单元质量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两山论"的核心是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维护环境质量底线,守好生态家底。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环境管控分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城市水环境质量底线体系与技术方法。首先,基于地形、水文、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划分汇水单元;其次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地表水资源量确定水环境容量,结合水污染排放格局,评价水环境承载力;第三,基于水环境相关重要性、敏感性评价以及重要保护地,识别出高功能水体;最后,确定水环境管控分区、允许排放量及管控措施指引,提出水环境质量底线。  相似文献   

9.
以沁河流域(山西省晋城市段)为例,将流域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单元和14个二级评价单元,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选择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生态因子叠置法,从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2个方面综合考虑了流域水环境现状,根据水环境敏感性和水环境压力的等级划分,将流域水环境划分为低压低敏感区域、低压高敏感区域、高压低敏感区域和高压高敏感区域4类区域,针对各类区域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并提出了全流域的景观格局布置思路.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将有力改善沁河流域的水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0.
孙翔  王家炜  刘鑫 《环境保护》2021,49(6):34-38
对于养殖污染主控的流域,本文提出基于“三线一单”的养殖污染环境管理框架,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具体包括:划定禁养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空间约束,明确近远期流域干流和支流水环境标准,提出以水环境容量约束和农田消纳养殖粪污承载基线下最大养殖规模控制问题,明确养殖活动最大水资源利用量,制定针对规模养殖场和小型分散养殖场的有差别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丰富有关养殖污染防治“三线一单”管理的技术理论方法框架。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环境约束下九洲江流域的畜禽养殖规模应控制在约180万头。  相似文献   

11.
董文茂 《环境》2007,(7):52-53
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消费场所的环境质量问题成为城市居民的健康"杀手"之一.如何改善这种消费生态,为城市民生提供切实之保障,也逐渐进入多方关注之中.除了诸如商家自觉提升经营理念,消费者自身注意转变消费观念之外,将消费场所的环境质量改善纳入法治轨道,被认为是从源头改善消费场所环境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依据福建省2006-2011年环保投资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水污染治理投资和工业废水污染控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单位GDP水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呈负相关。并指出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不足,单位GDP水污染治理投资比例偏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制定水污染治理投资规划,发展生态生产力并实施过程治理投资,使水污染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张鹏 《世界环境》2003,(5):56-59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一经出现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动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城市空气污染中曾经主要来源于汽车的排放,在汽车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汽车排放污染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有些国家还发生了光化学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业务培训、资金渠道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清洁生产技术在我国大气污染物削减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以火电行业为例,以SO_2作为特征污染物,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削污和减排效果分析模型,并收集火电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计算了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量与“末端治理”技术减排量及两类技术各自削减量占比情况,研究了建国以来(1949—2013年)我国火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削污效果和末端治理技术减排效果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以火电行业发电效率最低的低温低压发电技术为基准线,1949—2013年65年期间电力行业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累计实现SO_2削污量为4.94亿t,节约4940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削污率达到58.5%;2002—2013年12年期间电力行业末端治理技术累计实现SO_2减排量为1.10亿t,减排率为13.0%.  相似文献   

18.
遮光法控藻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进行了遮光法控制富营养化水池中藻类的中试研究.结果显示,9d试验后,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DO分别由遮光前的130.5p,g·L-1、30.9mg.L-1、20.0NTU、12.0mg·L-1下降至处理后的24.8ttg·L-1、1.7mg·L-1、5.4NTU、3.1mg·L-1,TP、TN浓度则变化不明显.表明遮光处理能够在营养盐浓度变化不大的状况下大幅度削减藻类生物量;遮光ld后,105cm处的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都较水面表层浓度高,显示遮光之后藻类出现了沉降的现象;遮光2d后.水深30cm以下的净生产量都为负值,显示遮光显著抑制了藻类的光合产氧速率,并促使藻类消亡.  相似文献   

19.
Numbers of elephants have declined in Africa and Asi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hile numbers of humans have increased, both substantially. Friction between these two keystone species is reaching levels which are worryingly high from an ecological as well as a political viewpoint. Ways and means must be found to keep the two apart, at least in areas sensitive to each species' survival. The aggressive African bee might be one such method.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African bees deter elephants from damaging the vegetation and trees which house their hives. We argue that bees can be employed profitably to protect not only selected trees, but also selected areas, from elephant damage.  相似文献   

20.
Before 1970s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and Ji Canal of China had been polluted seriously by mercury. During peak pollution period, mercury levels in water, sediment and fish body of these rivers were close to or 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famous Minamata Bay of Japan. Some residents who live near to the polluted rivers were affected and the methyl mercury values in their blood, hair and urine were higher than normal people obviously . Since the fish had decreased even vanished in these rivers, so the food chain that transfers mercury to human also was out off almostly. However, nervous symptoms of Minamata disease were discovered among fisherman who had eaten more fishes. This report relates the stories about the mercury pollution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and Ji Ca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