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砚  聂高众  苏桂武 《灾害学》2010,25(3):125-129
县(市)是我国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基础执行层面,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地震应急工作的成败。从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通过"汶川地震灾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实地调研"工作取得的认识,初步构建了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勤  高亦飞  高娜  郭建素  王宝坤 《灾害学》2009,24(3):133-136
城镇社区是构成城镇的基本单元,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主要依托,也是城镇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是地震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社区地震应急能力、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促进城镇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我国有2000多个县(市),其面临的地震危害性程度、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具有的资源环境条件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全国所有县(市)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因此需要各县(市)确立不同的建设需求类型及其相应的建设内容,实现分类指导、适度建设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基于县(市)地震灾害背景数据和防震减灾能力数据,对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类型分类方案,给出了各类型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选择的宏观建议,为各县(市)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震应急指挥软件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国家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特点、数据和应用需求,提出了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软件系统的实现思路和总体功能要求,重点研究了系统实现的总体框架、关键点和主要功能.国家地震应急指挥系统采用面向服务(SOA)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和实现,其中涉及到大型数据库技术、GIS WebServcie 技术、网络技术、服务总线技术等;系统的基本功能为针对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发生的对中国大陆具有影响的破坏性地震进行触发响应、灾害评估与动态跟踪、辅助决策、信息服务、应急指挥.该系统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实现将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速读     
《防灾博览》2015,(1):6-7
四川省发布"搞震救灾指挥机构技术平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2014年12月22日,"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技术平台建设规范"正式予以批准发布(四川省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4年第8号(总第35号)),标准编号DB51/T1927-2014,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技术平台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于2012年在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四川省地震局负责制订,是四川省第一个抗震救灾指挥部省级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对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乔波  郭建兴  贾宁  汪伟明 《灾害学》2024,(2):172-177
随着地震监测中心站深化改革,地震应急已经成为中心站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如何提升中心站应急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中心站职责职能,提取应急各阶段核心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调研统计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由组织治理能力、资源保障能力、行动执行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组成的可量化中心站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心站在应急培训和演练、实践经验、专业装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合近三年地震应急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中心站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减灾短讯     
《防灾博览》2007,(3):45-46
山东省枣庄市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日,枣庄市地震局、市建委、市民政局为加强全市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和综合反应能力,在完善乡镇(街道)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网络体系的同时,联合印发了《关于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是对我国地震应急避险工作的严厉拷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体制.从地震灾区收集了应急避险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调研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地震应急避险措施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公众在地震灾害中应急避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山西省运城市地震局立足现状,强化作为,常年坚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增强老百姓的防震意识,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对于推进城市社区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将向大家推荐他们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11.
基于聚类分析的海南岛雷电灾害易损度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8-2009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雷暴资料、海南闪电定位网观测资料和海南省统计年鉴的区域经济、人口数据,选取了表征海南岛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特征的指标变量。采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易损度的指标进行了筛选和检验。以雷暴日数、50 kA以上平均地闪密度、雷灾频数、人员伤亡频数和区域经济易损模数等5个指标为依据变量,用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计算了各样本的相似性测度,应用Q型聚类中的Ward’s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层次聚类分析,并用Q型迭代聚类分析法进行了聚类解验证,开展了海南岛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海口属于易损度高风险的第1类地区,该类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值高达3.89;文昌、澄迈、临高、定安、屯昌和琼海为易损度次高风险的第2类地区;儋州、琼中、白沙、通什和保亭为中等风险的第3类地区;昌江、东方、乐东、万宁、陵水和三亚为较弱风险的第四类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应急期关键时间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预案,以及汶川、玉树、盈江、彝良和海地、东日本等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将地震应急期划分成应急启动、紧急救援、过渡性安置等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工作及其先后次序进行了梳理.在实际抗震救灾工作中,这3个阶段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这就需要指挥者对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优先考虑,同时兼顾各项相关工作,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体分级的社会救援资源分类及结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康昊  孔慧珍  肖甜 《灾害学》2012,(4):122-127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从资源供给角度出发,给出社会救援资源的概念,并综合"社会"和"应急救援资源"范围的研究,界定社会救援资源的范围,继而阐述了社会救援资源的普遍特点和特殊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资源分类方法———基于主体分级的资源分类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将社会救援资源提供的社会主体分为3类共10个主体,即第一类主体(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级慈善社团)、第二类主体(其他公有制企业、其他慈善社团、相关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自组织形式)、第三类主体(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般社团、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人);在主体分级的基础上,从救援资源的角度将不同社会主体的供给力度分为强、中、弱三级,初步构造一个矩阵网状的社会救援资源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4.
<正>背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云南省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全面提高云南防震减灾的整体水平和地震灾害综合处置能力,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从2008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筹措100亿左右资金,把"全面推进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列入全省重点督查的20项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协同改造理念的城市雨洪削减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洪汇流单元的雨水处理能力因下垫面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将局部区域内雨洪处理能力较强单元与雨洪处理能力较弱单元进行协同改造使其具有水力连通性,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与优化。根据这一理念,采用SWMM模型,以西安市某辖区为例,模拟分析了不同降雨频率下汇流单元协同改造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汇流单元协同作用,可有效减少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和10年一遇降雨频率下的雨洪处理能力较弱单元的面积;径流洪峰得到了削减,径流总量降低,区域整体径流系数减小;协同改造可有效减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调蓄容积,4种降雨频率下减少比例分别为19. 34%、14. 31%、13. 73%和10. 05%。在以中小降雨为主的城市地区通过法律制度、工程措施与经济手段实现协同改造可显著减小洪峰洪量与蓄滞容积,进而减小LID措施建设规模,辅助LID措施共同调洪,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21市州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是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基本前提。通过对自然灾害脆弱性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并结合四川区域特色,构建出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对比分析了四川省21市州的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结果表明,川西北经济区城市灾害脆弱性程度最为严重,成都经济区灾害脆弱性程度最低,大部分经济区下辖市州的灾害脆弱性状况参差不齐。四川省各地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城市灾害脆弱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锋  郭红梅  张翼 《灾害学》2014,(2):116-122
地震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介绍了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系统建设内容。在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实战考验中,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灾情"黑箱期"。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13,(4):18
在"7·28"唐山地震37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为了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地震和地震工作,提高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2013年7月23日上午,陕西省渭南市地震局开展了"认识地震科学防震,邀请市民进地震局"活动。此次活动引起了市民极大的关注,先后有50余人报名,最后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区域的30名代表参加活动。共安排了参观地震应急装备、地震科普知识展板、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监测实时数据曲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听取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地震台站观测手段介绍,市民与地震专家互动交流等10项活动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邓砚  苏桂武 《灾害学》2012,(2):140-144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