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州都市圈传统经济主要依赖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大气污染严重。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主要有地方政府协作存在认知偏差、唯"GDP"论的观念影响、行政协调难度大和区域协作立法缺失等"碎片化"治理困境。通过深入剖析徐州都市圈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视角,提出了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加强区域立法协调、行政协调、文化协调和完善考核补偿机制的联动协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蒋一帆 《四川环境》2022,(2):145-150
借助于区域协同治理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来克服传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降低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益.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在对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和区块链技术的现有相关文献梳理分析之后,发现京津冀大气治理中存在组织结构分散、地方政府间的各自为政和民众的无效参与等问题.通过构建基于区块...  相似文献   

3.
建立横向跨区域大气治理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通过区域协作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区域大气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区域协作的内在动力和持续性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本文从理念形成、实践探索、机制完善等层面系统回顾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发展历程,结合“大气十条”以来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和机制创新,总结了空气质量改善、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建设、环境监管模式创新、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基于未来我国区域大气环境管理需求,从综合管理体系、立法保障、规划统筹、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府际层面构建环境治理网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以往研究缺乏对异质性结构下的强度网络特征的关注,难以揭示地方政府治理网络的深层运作规律。基于府际合作的结构逻辑和工具逻辑,本文从“结构—特征”的二维视角构建了府际合作网络的交互分析框架。在结构上,考察上级政府参与下的纵向合作和城市间自主性横向协作网络演变;在特征上,构建府际合作强度模型,进而形成数量网络和强度网络。通过以长三角城市群2011—2019年的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样本,本文发现,基于数量的合作网络中,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形成了纵向权威力量参与下的集体行动与横向小范围自主协作相互嵌合的合作机制;基于强度的合作网络中,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是两大强度重心区域,上级政府参与的纵向合作制约力更强,行政干预是目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集体行动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更高层次上实施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战略。区域联合防控及协同治理是当前情况下治理好大气污染的必然选择,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收集整理了100篇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相关政策文件,构建了政策工具量化的二维分析框架,探讨了当前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命令型政策工具、弥补能力型建设工具、完善奖惩福利机制、完善监督监测预警系统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2月2日下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深入交流了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回顾总结了2015年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协作工作,审议通过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2016年工作重点》等协作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安徽省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7.
吴卫星  章楚加 《绿叶》2013,(11):31-36
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是解决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八条的要求。针对当前各地大气污染防治中”各自为战”的情形,亟待将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机制予以法制化.改变当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政策性制度与法规性制度的失衡现状。从地方立法和地方法制角度而言,大气污染区域防治法制构建大致有三种模式:地方协调型立法模式、地方共同立法模式以及行政协定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8.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协调与整合,主张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旨在探讨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如何实现整体性治理。在分析兰州市近五年大气污染概况的基础上,对大气污染的治理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在治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出对大气污染实施整体性治理的路径选择。提出通过跨部门整合、政策法规整合、跨区域整合、跨学科整合、社会力量整合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六个整合来实现整体性治理。希望为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政府对整体性治理理念给予重视,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存在防控体系缺乏、监测数据传递不足等问题。依据环保大数据在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创新中标准、共享、开放、融合等特点,重构大数据环境下大气污染治理机制,建立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京津冀三地的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日趋突出,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治理单个城市大气污染,很难有效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江苏省苏北地区就面临着大气污染如何实现区域协同治理的难题。通过对苏北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其对区域联合立法的优势分析,从路径转换、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尝试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协调机构、推进低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发挥大数据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法治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陆楠  魏斌  朱琦  刘定  杨毅 《中国环境管理》2015,7(6):66-70,83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是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规划的国家级信息系统之一)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进行了分析,系统针对大尺度的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紧密结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要求,开展数据调度与综合分析等功能的建设,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提高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成因的评估能力,通过情景模拟与模型运算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与动态调整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将有望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换的基础工程,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合作机制与政策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有助于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解决由于跨界污染引发的利益冲突和纠纷;同时由于有效的区域管理和合作有可能基于区域间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制定最小成本的污染防治战略,可以因此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开始向区域管理转化,并开始步入跨地区合作的新阶段。但这种转型,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的支撑。已有的区域环境管理合作实践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障碍主要源于缺乏不同主体进行有效合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由于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地方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很难促成真正的整合管理与合作;另一方面体现在相应的责任-利益协调机制缺失,致使跨地区合作难以常规化和长效化。因此,构建合理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区域环境管理与合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探究沿海城市化推进与海洋污染间的关系对沿海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沿海46个地级市的海洋污染物浓度数据和遥感所得的夜间灯光亮度数据,运用面板空间计量技术从深度推进和广度推进两方面系统考察了沿海城市化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紧凑集约为特征的城市化深度推进与海洋污染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U形”关系,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城市化广度推进只会单纯地加剧海洋污染。城市化深度推进会通过集聚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海洋污染产生积极影响,而城市化广度推进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加剧海洋污染,此外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未能转型升级也是城市扩张加剧海洋污染的关键因素所在。本研究提出在海洋环境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海洋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二是应注重城市的紧凑集约化发展,发挥沿海城市化推进对海洋污染防治的正外部性影响;三是需推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的脱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气环境问题从煤烟型向以PM2.5和O3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污染演变,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模式从以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逐渐走向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在空气质量管理、科学精准治污等领域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系统回顾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阶段大气环境管理工作的特点,重点梳理了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空气质量管理经验与成绩,结合减污降碳总体部署对我国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时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展望,从PM2.5与O3协同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大气环境管理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空气质量、早日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总结了美国和加拿大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特征下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需求和不足,从建立区域性权威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联合开展跨界科研、中长期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等方面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控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改善的策略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路征  黄哲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3):105-110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近年来比利时在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弗拉芒大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地证书"为标志的土壤污染治理、"从摇篮到坟墓"的废弃物治理和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空气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特点鲜明的环境治理措施和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弗拉芒大区环境治理的机构设置和目标,以及其土地污染治理中的"土地证书"和土地交易管理,空气污治理中的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治理,废弃物治理中的法律、经济与自愿工具使用三个方面的典型经验。结合比利时弗拉芒大区的典型经验和现阶段我国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我国环境政策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应更加注重实现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利用市场手段来实现土壤保护和开发新的环境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成效:推进三大环境要素协同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长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实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但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三大环境要素质量如何整体提升、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持续发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产品的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正视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单要素为主线实施治理的总体思路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统筹考量,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出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为应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公共健康灾难,建立了环保局与卫生部既分工又协作的体制,两个部门都关注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职能上,环保局侧重于管制和"污染者",卫生部侧重于服务和"潜在受害者"。联邦层面,环保局与卫生部在管制方面和研究(信息共享)方面紧密合作。地方层面,环保局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各州执行联邦标准,卫生部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健康和医疗服务,并在具体工作中密切配合。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明确建立"公众健康优先"的环境管理价值取向,针对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的特点推进生态环境统一监管机构改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环境与健康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加快建设环境与健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已有空气质量站点的基础上,采用多功能、高效、小巧的传感设备进行监测加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机理与空气质量模型的城市计算技术,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中的福州市为示范,建设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精细化模拟与预报系统。实时分析城市细粒度(1km×1km)的空气质量,有效提高了城市不同地理位置污染物浓度差异性的分辨率,同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发展趋势提出预测,为精细化分析污染成因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市民出行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