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江流域的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清江流域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分析了清江流域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清江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保护清江流域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流域地理景观生成中纹理映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水演进仿真系统的研制是进行“数字流域”工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系统的研制必须利用先进的模拟仿真与可视化方法等现代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对洪水在现实河道里的推进情况以及洪水对流域内区域的淹没情况进行仿真模拟。系统的可视化以流域地形的仿真为基础,流域三维景观的生成则是洪水演进仿真系统的主要可视化需求,纹理映射技术是实现流域三维景观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分析比较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几种典型纹理映射方法基础上,针对复杂流域地形貌和卫星遥感流域数据源特点,研究了相应的纹理映射算法模型。使用Visual C 系统开发语言,依据清江流域的真实数据源生成清江流域三维网格地形,并基于OpenGl技术,运用逆透视过程和非参数映射方法,实现了清江流域三维景观的真实纹理粘贴,使生成的流域景观具有真实自然的三维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3.
清江流域自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清江流域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首先提出了一套对其进行详细系统的调查方法:(1)利用遥感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及航、卫片解译结果,圈出潜在景区及潜在景点;(2)详细调查、收集及整理清江流域各市、镇已有资料,填写旅游资源调查登记卡片;(3)在(1),(2)基础上,对主要潜在景区及景点进行野外现场调研。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前提,提出了采用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信息量评价方法,神经网络评价方法及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4.
清江流域1995-200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是造成地表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清江流域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严重的土壤侵蚀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1:10地形图和1995年、2000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清江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5年来清江流域土壤侵蚀(轻度及轻度以上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共减少10.98km^2,减少了0.06%,但全区土壤侵蚀面积仍占土地总面积的40.70%,说明本区土壤侵蚀仍然十分严重。该区经过近5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区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没有进一步恶化,而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区出现了侵蚀强度增大的现象,说明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存在,该区的土壤侵蚀仍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虽然整体侵蚀面积在减少,但有些地区的侵蚀强度在加重,若不采取合理措施极可能继续恶化而进一步转化为强度和极强度侵蚀。  相似文献   

5.
清江流域避暑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研究马乃孚,甘雨来(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74)(长阳县气象局长阳443500)1前言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气候是一种旅游资源。欧洲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发展旅游业,如有“旅游王国”美称的西班牙,骄傲地宣称“我们出口的...  相似文献   

6.
以清江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域,探讨TOPMODEL模型在大流域的应用;对比了SRTM和地形图两种DEM数据在流域地形指数计算及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不同DEM计算得到的地形指数和模型率定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模拟效率基本相同,SRTM数据作为全球覆盖的免费高分辨率DEM数据将极大促进TOPMODEL模型的应用;分析了TOPMODEL模型在大流域中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子流域的松散耦合的分布式TOPMODEL模型,提出了利用流域实际下垫面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的方法,探讨了子流域划分详细程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式TOPMODEL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域降雨和下垫面属性空间不均匀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模拟效率高于传统TOPMODEL模型,随着子流域数目的增加,模型在率定期和校验期的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受降雨等输入参数及模型计算误差所限,增加子流域个数不能继续提高模拟效率.  相似文献   

7.
清江是长江流出三峡之后的第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鄂西利川市,自西向东流经湖北省的10个县(市),于宜都市注入长江,在清江建设水布垭水电站是“流域,梯极,滚动,综合”开发利用清江水利资源的重要决策,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布垭水库淹没涉及巴东,鹤峰,建始,宣恩,恩施5县(市)的陆地面积55.4km^2,其中耕园地1147.8hm^2。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TOPMODEL模型在清江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江流域上游为研究区域,探讨TOPMODEL模型在大流域的应用;对比了SRTM和地形图两种DEM数据在流域地形指数计算及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不同DEM计算得到的地形指数和模型率定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模拟效率基本相同,SRTM数据作为全球覆盖的免费高分辨率DEM数据将极大促进TOP-MODEL模型的应用;分析了TOPMODEL模型在大流域中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子流域的松散耦合的分布式TOPMODEL模型,提出了利用流域实际下垫面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的方法,探讨了子流域划分详细程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式TOPMODEL模型充分考虑了流域降雨和下垫面属性空间不均匀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模拟效率高于传统TOPMODEL模型,随着子流域数目的增加,模型在率定期和校验期的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受降雨等输入参数及模型计算误差所限,增加子流域个数不能继续提高模拟效率。  相似文献   

9.
澧水是洞庭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其中,上游为著名的鄂西、湘西北暴雨区。1935年7月,澧水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造成毁灭性灾害,死亡3万余人。1935年洪水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汉水和清江目前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控制性工程,但澧水至今未建成一座控制水库,其下游尾闻地区的防洪标准,目前仅有五年一遇,存在着发生重大灾害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水库水体二氧化碳源汇变化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清江流域水布垭水库为典型示范案例,在2010年5月8日到9日开展了二氧化碳观测实验,获取了水库上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以及沿水库中心线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观测点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得到整个水库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水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布垭水库上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5 m高度以下最高,然后向上依次降低,其空间分布从水库上游到坝前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水库水体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受到表层水温、叶绿素浓度等水环境重要因素的影响,与水温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叶绿素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清江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清江上游水布垭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出了研究区域水系、勾画了研究区域边界,并计算了研究区域地形指数分布。采用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DDRM)来进行降雨 径流模拟。在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数、洪峰相对误差、径流深相对误差等方面对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三水源新安江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径流深模拟方面新安江模型略好于DDRM,在洪峰流量及峰现时间方面DDRM略好于新安江模型,模拟的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数两者相当,总体上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拟效果相当。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与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相比,其优点是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物理过程明确,而且能够模拟流域土壤含水量和径流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流域经济是以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以流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的特殊类型区域经济。由于学者对流域经济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认识差异较大,导致人们对流域经济的本质特征认识不统一,认为流域经济表述了人们在配置流域资源时引起的经济关系,流域经济的特征表现为:稀缺性、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层次性。和谐流域建设是流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构建和谐流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支撑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对雅砻江流域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对流域管理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流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流域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我国的流域管理尚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如何借鉴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有效的流域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给国内流域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分析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模式、澳大利亚墨累 达令河流域管理模式和英国泰晤士河流域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为实例,在对该流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该流域与上述三条流域进行比较,充分借鉴三条流域管理模式成功经验,提出了雅砻江流域管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陆海联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维,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而流域是陆域上最接近海洋的部分,实施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前提;促进流域 海洋联动发展、将内陆 流域 海洋互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陆海联动的最佳途径。在分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背景、意义、基础、效应等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指出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流域第三产业关联度以及海洋主要产业与基本流域第二产业关联度等都非常高。最后从规划编制、建立流域 海洋互动产业网、发展海洋科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赣江流域是鄱阳湖水系的第一大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企业多,使得赣江流域的水环境日趋严重。为此,以赣江流域为对象,选择外洲站点为代表性站点,绘制赣江流域污染物的流量历时曲线和负荷历时曲线;并分析污染物最大日负荷的变化特征,赣江流域各月、各季节和各水情期的污染物最大日负荷波动较大,各时间段的污染物最大日负荷呈负偏态分布;最后比较了赣江流域现状负荷通量和允许负荷通量,发现赣江流域总体水质较好,COD有部分盈余,但NH3 N和TP的现状负荷已接近最大允许负荷,尤其在丰水期,说明面源对赣江流域的NH3 N和TP的贡献较大,赣江流域的污染物控制应以面源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整体开发管理的国际河流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际河流开发管理的现状,分析国际河流整体开发管理理论的演进。得出整体开发管理决策实施的原则及思路:流域开发管理要以流域边界为界,将整个水系自然联系的区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统一权衡,突出共同利益,流域内开发与流域外开发相结合。以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机构。对国际河流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设计,即以国际河流流域为体系,各国国内流域测点为单元。国际流域综合协调委员会为决策支持中心、各国流域机构委员会为决策支持分中心。并研究系统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开发、管理与维护。河流水资源、水环境实时监控等技术支持系统。实证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并指出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面临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流域总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39%,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健康维系着流域内,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认识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流域面临的五大科学问题:“山 江 湖”的相互关系与流域的生态健康;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的响应;流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与社会经济合理分区;长江流域环境演变对鄱阳湖流域的影响;流域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全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汉江流域96个雨量站点1956~2016年长系列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诊断了汉江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汉江流域汛期面平均降水历年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在1989年存在较强跳跃性,并伴随有22 a、8 a和3 a主周期震荡;受流域气候及地形影响,流域汛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流域上游西南区和汉江下游等地常成降水中心,易形成“辐射型”、“南北型”和“东北-西南型”3种空间分布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1%、12.4%和7.6%;近年来流域西南部汉中、安康、神农架地区及汉江下游天门、仙桃一带局地降水显著上升,流域东北部商州、凤镇一带及唐白河流域局地降水显著下降,汛期降水“东北-西南型”分布模态日渐走强。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特性直接关系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加深了对汉江流域降水要素变化规律的认识,研究成果对流域洪涝灾害应对、雨洪资源利用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流域是地表水的集水区域。流域问题的本质是水。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核心。流域开发是以水资源为先导和主体的综合资源开发。实现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外部性是流域开发的基本特征,水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实现流域开发的外部性内部化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流域开发外部性内部化,必须界定流域资源产权,明确流域开发主体;建立税收-补贴体系,对水资源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建立流域水资源市场,实现水资源资产化管理。同时,政府要加强流域的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开发的法律体系;普及保护环境和水资源的教育,建立节水观念;支持和鼓励流域开发企业实行外部成本内部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20.
嘉陵江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认识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是科学决策、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嘉陵江流经的主要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的1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揭示流域经济差异,并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流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流域内基本形成了“点 轴”式空间结构,且存在两个明显的经济热点区--绵 渝“双核区”,以及一个较大的经济盲区,即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边缘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流域空间经济分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盲点区与热点区的发展策略,防止流域内“极化”效应加剧,为缩小流域经济差距,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