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驾驶员疲劳驾驶行为意图的心理因素,提高道路安全性,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新增行为经验解释变量,形成扩展计划行为理论(Ex-TPB),构建了基于Ex-TPB的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心理影响因素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Bayesian-SEM),并对比了传统结构方程模型(Traditional-SEM)与Bayesian-SEM的参数估计结果。最后,为有效防范疲劳驾驶行为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Ex-TPB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在小样本的条件下Bayesian-SEM与Traditional-SEM相比,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对疲劳驾驶行为意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知觉行为控制,最小的是行为经验,且4种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疲劳驾驶行为意图。  相似文献   

2.
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理酒驾行为,探究驾驶员心理因素对酒驾行为的影响,分析327份问卷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TPB)中新增地域文化规范和道德规范2个解释变量,构建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Ex-TPB)的酒驾行为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驾驶员酒驾行为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Ex-TPB对酒驾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和预测性能;行为意向对酒驾行为的影响较大;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中,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其次,同时,地域文化规范和道德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接近主观规范。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辨识驾驶员酒驾行为以及酒驾状态水平,提高酒驾治理效率,通过人因工程试验和驾驶模拟试验,采集并预处理驾驶员在正常、饮酒、醉酒3种驾驶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数据(包括驾驶员的人、车、环境数据);对原始参数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参数并将其作为多层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训练多层神经网络,建立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层神经网络的酒驾行为辨识模型;选取75组测试样本数据输入模型,将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模型的训练时间为0.905 s,最优验证均方误差(MSE)为0.034,识别准确率达92.41%,用该模型能较为快速、准确地识别酒后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成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引入分心感知变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影响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关系。通过对405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构建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到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路径。结果表明,用TPB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行人过街使用手机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最重要,其次是态度和分心感知,主观规范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依托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课题五"全民交通行为安全性提升综合技术及示范"专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首次对自行车骑行者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在增加变量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自行车骑行者对不安全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经验等心理因素,从而构建自行车不安全行为模型。从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个人属性分析可知,在调查人群中存在对不安全行为没有正确认识、自觉守法能力较弱和普遍有不安全行为经验等问题,同时也确定了参与不安全行为的重点人群。最后,在揭示心理因素作用于行为的基础上提出家庭式安全教育、加强交警管理、提倡榜样学习、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等行为矫正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私家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选用大五人格理论作为人格特质理论,将不安全驾驶行为划分为3类(违规行为、疏忽失误、认知错误),并以此构架私家车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所建模型。研究得出:外倾性对违规行为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180);宜人性和尽责性对违规行为有负向影响(路径系数-0.962和-0.544);神经质对疏忽失误和认知错误均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417和0.409);开放性对违规行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认知结构变量对起重作业人员违章行为意向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引入风险感知、安全意识和行为经验3个认知结构变量,构建作业人员违章行为意向假设模型;通过统计分析257份有效问卷,验证假设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认知结构变量对起重作业违章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安全意识、行为经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违章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风险感知通过安全意识、安全意识通过行为经验间接正向影响违章行为意向;风险感知、安全意识、行为经验、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通过行为态度间接正向影响违章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非机动车用户违规骑行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ExTPB),引入6个扩展潜变量,构建以违规骑行意向(VRI)为中介变量的非机动车用户事故倾向性(AP)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变量数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影响非机动车用户VRI和AP的心理因素。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解释违规骑行意向82.6%的变异,以及事故倾向性75.8%的变异;道德规范对违规骑行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从众倾向、态度对违规骑行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应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道德规范、示范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态度不仅会直接影响事故倾向性,也通过违规骑行意向间接影响事故倾向性,且中介效应显著;从众倾向对事故倾向性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主要通过违规骑行意向间接影响事故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矿工不安全行为形成机制,控制不安全行为,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的基础上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整合理论模型,通过问卷对468名矿工进行不安全行为调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行动效能、主观规范、风险知觉、结果期待、态度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行为态度是社会性规范、示范性规范、结果期待以及风险知觉与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应对计划对于不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源于DARF机制,包括以行为意向为核心的动力机制(D)、以应对计划为核心的行动机制(A)、以应对自我效能为核心的制约机制(R)、以主观规范为核心的反馈机制(F)。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群体规范对不同代际矿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差异,并有效管理矿工不安全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的作用路径模型。通过问卷对468名矿工进行2种规范的调查,并且以代际为分组依据,利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路径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示范性规范作用效果大于指令性规范;2种规范对不同代际的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路径不同;与其他矿工群体相比,新生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态度对于行为意向的影响较低,指令性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其不安全行为意向,而对其他矿工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构建了能揭示驾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得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知觉行为可控性等心理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驾驶员实施侵犯驾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从态度改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解释和预测机务维修人员的故意违章行为,探究故意违章行为的作用机理,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增加个人需要、管理层态度及工作压力因素,并探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对398份机场和航空公司机务维修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假设的因果关系模型进行验证,并得到标准化路径系数.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工作压力及个人需要对违章动机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管理层态度和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违章动机;违章动机对违章行为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路怒情绪如何影响低驾龄驾驶员驾驶行为决策过程,在Wickens的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构建路怒情绪影响下的驾驶员注意、感觉、思维决策的信息加工决策模型;设计问卷对驾龄在0~6年的低驾龄驾驶员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调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路怒情绪对注意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57,对感知编码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60,对思维决策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 40;路怒情绪对低驾龄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决策过程的注意、感觉、思维决策有直接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处作业个体安全防护的修正行为意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究高处作业人员个体安全防护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引入示范性规范、过去行为、风险感知3个变量,并假设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条件,构建高处作业人员个体安全防护行为意向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修正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行为态度、过去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示范性规范均正向显著影响安全防护行为意向;风险感知对安全防护行为意向无显著直接影响;主观规范、过去行为、知觉行为控制、风险感知通过行为态度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安全防护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预测和解释建筑行业工人佩戴安全帽的行为意向,干预其佩戴行为,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框架,引入行为经验变量,其中包括过去行为和预期后悔2个二级变量;然后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行为意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回收的306份有效问卷,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表明,行为经验、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佩戴行为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引入的预期后悔变量对行为经验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经验变量对佩戴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剖析航空维修人员的违章行为产生原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航空维修人员违章行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对国内航空维修单位的维修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建模技术,对航空维修人员违章行为模型及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违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航空维修人员违章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道德义务对违章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过去行为对违章行为无显著影响;个体背景因素对航空维修人员违章行为均有显著影响;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违章行为的路径系数比较高,转变态度以及强化规范是减少或杜绝违章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行为模型的研究对于预测和干预驾驶员的风险行为、设计相关的道路安全设施与车内设备,以及制定交通法律法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和掌握学术界关于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进展,搜集、筛选和归纳了1960—2010年被SCI数据库索引的相关文章,将驾驶行为模型分类为描述性模型、信息处理模型、动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躯体标识假设,并对每种模型进行评述和总结,理清这些模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现有各模型只是从某个角度研究驾驶员行为的部分特征,而不能解释驾驶员的全部行为。今后应不断完善和整合各类模型,并借鉴心理学、生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使驾驶行为模型变得更为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驾驶中使用手机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为揭示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探索影响驾驶安全的理论机制,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结合近10 a来相关研究,综述了与驾驶安全密切相关的驾驶分心问题,主要包括:驾驶员分心的定义及其分类;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安全绩效的影响,如反应时(RT)、行车速度、路线保持和跟车距离;手机使用对驾驶员分心影响的理论机制,如信息加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表明,使用手机会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延长15%~40%,驾驶路线发生明显偏移,对于行车速度减缓和跟车距离延长的假设需结合驾驶员主客观数据进行比较做进一步验证;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TPB能够对使用手机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但对该理论中基于信念测量的研究还很少;除手机操作任务,影响驾驶员分心的其他操作任务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对矿工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模型;编制测量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40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分析验证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安全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和安全行为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不仅直接影响矿工的安全行为,还通过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间接影响矿工的安全行为;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在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与矿工安全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而不仅要重视个人-组织安全价值观契合,还应重视安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分析影响翻车事故伤害程度的各项因素及其对不同受伤等级事故的影响,根据人、车、路、环境及事故5方面的安全因素,构建考虑异质性的翻车事故伤害混合logit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并计算相应显著变量的弹性;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从22个备选变量中确定混合logit模型的输入自变量。结果表明:驾驶员性别、年龄、安全带使用、安全气囊展开、甩出车外、酒驾、毒驾、偏离车道行驶、疲劳驾驶、采取错误避让措施、车辆类型、车辆行驶意图、路段类型、限速值、事故发生地、事故发生日期、不良天气、光线及路面条件与翻车事故伤害程度显著相关;年轻驾驶员与男性驾驶员群体对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