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0):1770-1779
鄱阳湖是东亚地区主要的候鸟越冬地,平均每年约有105 种、34 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鄱阳湖独特的水文过程及五河入湖三角洲众多的碟形湖是形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越冬候鸟栖息地的重要条件。论文根据每年的候鸟监测资料和鄱阳湖水位过程记录,通过分析各类候鸟越冬的取食对象和夜宿环境,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水位对候鸟越冬的影响因素,揭示了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处于平水年时,对候鸟越冬最为有利,候鸟数量最多;②鄱阳湖丰水期处于高水位时,食物缺乏,对候鸟越冬不利,影响最大的是雁、鸭、鹤和天鹅类候鸟,候鸟数量较少;③鄱阳湖枯水期处于高水位时,对鹳类、天鹅和鸻鹬类候鸟取食造成一定困难,有可能使候鸟数量减少;④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较低时,如果科学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对候鸟越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主湖区水位太低,对候鸟越冬不利。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湿地是越冬候鸟栖息和觅食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过水性湖泊;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大小和空间分布受湿地水位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工程、关键工程,当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仍存在一定争议且正在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中。该文简要论述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概况,分析了水利工程的水位调度过程及其对鄱阳湖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候鸟栖息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工程调度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碟形湖泊等主要候鸟栖息地无影响,对都昌省级候鸟保护区影响较大;工程还将改变涉禽类等水鸟觅食空间、影响通江水体及低水位下部分苔草群系、虉草群落的发育及其生物量。因此,工程调度水位过程应尽可能遵循天然水位消涨过程,确保鄱阳湖候鸟栖息地面积和空间相对稳定,维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湖盆南北长约1 73km,东西宽约74km,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湖口站吴淞水位20米)。鄱阳湖是全世界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有30~5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有白鹤、东方白鹳、白枕鹤等珍稀物种,鄱阳湖也因此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  相似文献   

4.
环境视点     
《环境》2014,(12)
正江苏迎来今年首批越冬候鸟近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迎来今年首批前来越冬的珍稀候鸟。据11月初观测统计,首批飞临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9只丹顶鹤和5只东方白鹤,以及大批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包括灰鹤、白琵鹭、黑脸琵鹭、豆雁和白腹鹞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达300余万只,其中,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1000只。(摄/孙华金)  相似文献   

5.
选择盐城湿地的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选取丹顶鹤、雁鸭类和鸻鹬类作为盐城湿地越冬水鸟的代表性物种,选取生境景观类型、土地占用以及人为干扰作为影响因子,利用ArcGIS分别做出三个影响因子对于越冬水鸟生境影响分布图,采用图形叠置法对各因子生境影响进行叠加.据此,以越冬水鸟适宜生境面积的变化来反映建设项目对于越冬水鸟的累积生态影响.并且提出设立鸟类监测救护站和栖息地补偿等生态措施来减少建设项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洞庭湖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放利用,导致了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本文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的意义,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位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湖口站水位影响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湖口站与鄱阳湖各湖区水位代表站的相关关系,研究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程度有自下游向上游方向逐渐减小的特点;枯水期影响程度大于丰水期。三峡水库丰水期作减泄流量调度,即当减少下泄流量1000~6000m/s时,鄱阳湖水位将下降0.06~0.82m;枯水期作增泄流量调度,即当增加下泄流量1000~6000m/s时,鄱阳湖水位将上升0.04~0.97m。尤其是枯水期的12月至翌年1月,三峡水库若减少下泄流量2000m/s、4000m/s、6000m/s,鄱阳湖将分别有100km、246km和484km的滩地被淹没,缩小湖区珍稀候鸟栖息、觅食等的活动范围,对候鸟越冬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参与并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为探明鄱阳湖湿地土壤细菌分布规律,分析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全部细菌(AW)和湿地外围周边土壤全部细菌(AS)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又结合可培养方法和qPCR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湿地可培养细菌(CW)和湿地外围周边土壤可培养细菌(CS)功能基因丰度差异.研究发现鄱阳湖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低于湿地外围周边土壤细菌,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两种土壤环境中共有的细菌优势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热脱硫杆菌门也是存在于两种土壤中的主要菌门,但相对丰度均差异显著;网络分析显示湿地土壤较周边土壤细菌网络结构更简单.采用可培养方法获得的不同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但湿地土壤可培养细菌功能基因的拷贝数高于周边土壤,其中参与氮循环的UreC基因和参与碳固定的acsE基因在两种土壤可培养细菌中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挖掘调控、维持湿地土壤养分循环和促进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潜在有益微生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市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RS作为技术分析手段,对2000、2016年的TM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和分析,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对矢量遥感图的分析计算得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分析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2000年为1.5444,2016年上升至1.5779,而研究区的湿地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各种湿地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说明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分布呈均衡化趋势增强。均匀度指数略有上升,2016年为0.658,均匀度指数较低,不同湿地资源类型分配程度更为均匀,比例结构悬殊减小。景观为少数几种湿地类型所控制。居民用地的所有指标指数全部有所增长甚至大幅增长,而林地、旱地、草地的指标指数有增有减,且数值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影响大连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主要是人为驱动因子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农业排水渠结构对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域尺度,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1967-2005年3个时段农业排水渠和湿地景观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化讨论了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67年后农业排水渠的修建改变了流域水文格局,使完整流域分化为特征明显的3个亚区;②在过去的30多年中,流域内排水渠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结构复杂化,尤其在1983年后增加趋势尤为明显;排水渠密度在空间上发生明显分异,上游>中游>下游;③流域湿地的景观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湿地面积减少、景观多样性降低、结构严重破碎化趋势;④农业排水渠的建设是导致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洪泽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湿地生态系统对淮河下游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环境质量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由于受过境客水和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5种湿地类型,且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文章在分析洪泽湖湿地生态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洪泽湖湿地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功能减退、水质下降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认为洪泽湖湿地水位剧变、水质恶化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导致洪泽湖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微塑料污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微塑料(粒径5 mm的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之一的白沙湖为研究区,采集了湖岸边、湖中心和候鸟活动区域的湖水、底泥和候鸟粪便,利用浮选分离法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分离,分析其微塑料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采样点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丰度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湖中心湖岸边候鸟活动区域,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263.28个·m~(-3)和215.9个·kg~(-1),候鸟粪便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4.93个·g~(-1).研究区存在颗粒、薄膜、碎片和纤维这4种不同形貌的微塑料.(2)水体中微塑料以颗粒类最多,颜色主要为红色,微塑料粒径丰度表现为1 mm1~2 mm2~3 mm3~5 mm,且基本呈随粒径增大丰度减小的趋势.(3)底泥中微塑料以纤维类为主,颜色主要为紫色,湖岸边和鸟类栖息地微塑料粒径以1 mm为主,湖中心以1~2 mm为主.(4)候鸟粪便内微塑料以颗粒类为主,颜色主要为红色,粒径以1 mm为主.(5)水体、底泥和候鸟粪便中微塑料类型分布无一致性,水体和候鸟粪便颜色和粒径分布保持一致.可见,鄱阳湖鸟类栖息地已经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鸟类也无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微塑料,警示人们微塑料将会是候鸟的新兴威胁.  相似文献   

13.
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反应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功能演变.为了探索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措施下的变化及响应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广东海丰湿地在生态恢复进程中4种不同生境(植被恢复区、乡土植被区、潮沟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表现为潮沟土壤TC、TN、TOC和TK含量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的TC、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光滩.潮沟和光滩上EC值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区和乡土植被区.细菌在潮沟中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光滩;古菌群落结构在潮沟中比其他3种生境显著复杂,多样性与丰度更高;而真菌在乡土植被区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群落结构也最为复杂.TN和TC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TN和EC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而pH、TP和TN是影响真菌群落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光滩上植被的定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生态恢复初见成效,研究结果可为光滩生态修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尺度的选择一直是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以黑河中游湿地为例,利用移动窗口技术和空间形态学准则构建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利用面积频率统计法、卡方分布归一化尺度方差、分维数距平和多样性指数探讨干旱内陆河流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的适宜和最佳窗口尺度。结果表明:1)类型变化追踪模型能实现基于像元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弥补传统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主要基于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难以深入解析湿地空间演变过程的不足;2)黑河中游湿地类型变化追踪模型的适宜窗口尺度为150 m×150 m~450 m×450 m,最佳窗口尺度为250 m×250 m。该结果是进一步研究黑河中游湿地空间破碎化特征的基础,同时对于丰富干旱内陆河流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尺度选择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类型与面积、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近5年内湿地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部分地区湿地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2004~2009年,三江平原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候变化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文章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面积、湿地土地利用格局、湿地植被空间格局及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完善气候变化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探讨。指出:应用气候模型进行未来气候预测时,应合理选择气候变化情景,并确保不同模型的时空尺度匹配;应用"3S"技术提取湿地类型信息、观测湿地土地覆盖变化时要确保信息的精度,不同来源的数据必须采取制图综合等手段;实现气候变化下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动态格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萌  倪乐意  徐军  何亮  符辉  刘足根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0):1057-1063
水位变化影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的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吞吐型、季节性浅水通江湖,其水位季节性变化显著. 通过对2009—2010年鄱阳湖3个水情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湖泊生态学调查,分析水位波动对鄱阳湖植物群落及植物的影响特征. 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高水位导致草滩湿地植被被完全淹没,潜水型湿生植物受高水位胁迫,多采取休眠或耐受的生存策略度过不利时期. 该时期沉水和浮叶植物占优势,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和荇菜.2009年枯水期鄱阳湖低水位创历史新低且提前近1个月到来,湖洲滩地的湿生植被也提前近1个月萌发,洲滩以虉草、灰化苔草、蒌蒿、水蓼、千金子和蓼子草占优势,中高位草滩以中生-湿生植物类群占优势. 平水期鄱阳湖洲滩部分被淹没,形成较明显水位梯度,优势湿生植物苔草属植物和虉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在水位梯度上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1988—2018年7期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探究了鄱阳湖环湖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②建设用地的转入类型以耕地为主,30年间共侵占耕地面积1243.66 km2,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71.19%.林地的转入类型主要为耕地和草地,其中,耕地转入占比56.95%.耕地的转出类型以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为主,且1999年以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③近30年来鄱阳湖环湖区景观总体破碎程度逐渐增大,景观斑块个数共增加63492个,增幅为11.68%.景观连通性降低,各类型土地呈均衡化趋势 分布,景观异质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鄱阳湖环湖区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浮游植物叶绿素a及营养盐浓度对水位波动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霞  刘宝贵  陈宇炜  高俊峰 《环境科学》2016,37(6):2141-2148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其水情变化独特,与非通江湖泊显著不同.为探究水位波动对鄱阳湖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浮游植物的响应特征,选取了鄱阳湖星子、都昌水域,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a)及其它相关水质指标进行每周一次的原位监测.结果表明,高Chla浓度出现在鄱阳湖高水位和高水温期,水位波动可加强鄱阳湖浮游植物Chl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效应,同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回归趋势分析,Chla浓度与水温(P0.000 1)和透明度值(SD)(P0.000 1)显著正相关,与总氮(TN,P0.01)、溶解性氮(NO_x-N,P0.01;NH~+_4-N,P0.05)显著负相关,而SD值、总氮和溶解性氮浓度与鄱阳湖水位值显著相关(SD,P0.01;TN,P0.000 1;NO_x-N,P0.01;NH~+_4-N,P0.000 1).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水位期,鄱阳湖所表现出的水环境特征显著不同,低水位期,营养盐浓度,特别是氮营养盐浓度较高;而高水位期,鄱阳湖水温较高和SD值较高.总之,鄱阳湖的水位波动影响了湖区沉积物再悬浮和水体SD状况,加之高水位的稀释效应和人类活动,均直接影响了鄱阳湖营养盐状况以及Chla浓度.  相似文献   

20.
李焕芳 《陕西环境》1995,2(3):15-16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自然保护的主要对象。我省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且拥有为数众多和类型各异的湿地。如:在陕北的毛乌素沙地,还分布众多的滩地和海子,据初步统计,有海子约200余个,面积约90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和海子是侯鸟和珍贵水禽的越冬地。湿地的保护任务繁重而艰难,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湿地公约》就是世界各国基于不同经验和不同发展状况在认识到保护湿地重要性的基础上达成的重要的国际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