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镀铜废水中由于存在酒石酸钾钠可与Cu2+形成酒石酸钾钠铜配合物使Cu2+的处理变得困难,为提高镀铜废水中Cu2+的处理效果,文章以聚丙烯酰胺(PAM)、甲醛、氢氧化钠、巯基乙酸(TGA)为原料,经羟甲基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制备出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分别以单一含Cu2+水样以及含Cu2+、酒石酸钾钠的混合水样为考察对象,研究MAMPAM对水样中Cu2+的去除性能.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絮凝最优水力条件:快搅时间1.0 min,快搅速度160 r/rmin,慢搅时间20 min,慢搅速度30 r/min.MAMPAM对Cu2+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于单一含Cu2+水样中,当水样pH值为3.0~6.0时,Cu2+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升高,Cu2+的最高去除率为92.12%.酒石酸钾钠的存在对MAMPAM除Cu2+具有促进作用,当混合水样初始pH值为4.0~6.0时,随着pH值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MAMPAM对混合水样中Cu2+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8.84%.絮体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单一水样和混合水样中螯合絮体MAMPAM-Cu的分形维数与Cu2+的去除率之间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以聚丙烯酰胺(PAM)和巯基乙酸(TGA)为主要原料,经羟甲基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将巯基接枝到PAM分子链上,制备出具有重金属螯合能力的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 以含Cu(Ⅱ)水样为考察对象,采用响应面法中的CCD试验对MAMPAM除Cu(Ⅱ)的絮凝条件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①试验值与响应值的点基本呈线性,决定系数R2值为0.915 4,残差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模型的合理性和拟合性均较好;模型的F值为12.75,P值为0.000 2(<0.001),表明模型非常显著. ②水样初始pH(X1)、Cu(Ⅱ)初始浓度(X2)、MAMPAM投加量/Cu(Ⅱ)初始浓度(X3)的P值分别为0.003 4、0.073 2、0.000 5,说明X1、X3为显著影响因素,X2为不显著影响因素. 通过响应面分析,X1X3、X2X3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X1X2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③通过模型验证得到最佳絮凝条件为软件推荐的絮凝条件,即水样初始pH为5.8、Cu(Ⅱ)初始浓度为65.6 mg/L、MAMPAM投加量与Cu(Ⅱ)初始浓度的比值为3.7∶1,在此条件下试验测得的Cu(Ⅱ)去除率为95.05%,模型预测的Cu(Ⅱ)去除率为98.52%,相对偏差为?3.52%. 研究显示,利用响应面法优化MAMPAM除Cu(Ⅱ)的絮凝条件可行.   相似文献   

3.
王刚  管映兵  李嘉  徐敏  常青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9):3367-3372
采用聚丙烯酰胺、甲醛、氢氧化钠、巯基乙酸为原料,制备出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MAMPAM),以含Cu2+、含腐殖酸(HA)水样为考察对象,研究MAMPAM对单一和混合体系中Cu2+、HA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MAMPAM对单一体系中Cu2+和HA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Cu2+的去除率随着水样初始pH值的增大而升高;pH值为6.0时,Cu2+的最高去除率为95.92%,HA的最高去除率为66.98%.MAMPAM处理混合水样时,Cu2+和HA的共存会相互促进彼此的去除,具有协同作用;共存的HA对MAMPAM除Cu2+性能的促进作用随着水样中HA浓度或pH值的升高而增强,共存的Cu2+对MAMPAM除HA性能的促进作用随着水样中HA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二甲胺为原料制备出中间产物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APAM),然后通过酰胺化反应将巯基乙酸(TGA)中的巯基接枝到APAM上,制得新型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MAAPAM)。以含Cu(Ⅱ)水样为处理对象,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出MAAPAM制备条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找出各因素最优区域,最后利用响应面法对MAAPAM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由响应面法建立的二阶回归模型显著而失拟项不显著,复相关系数R~2为0.901 0,模型拟合性较好。MAAPAM最佳制备条件为:APAM浓度1.0%、APAM与TGA物质的量比例1∶4、反应介质pH值4.9、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3.0 h。经验证,该条件下制备的MAAPAM对水样中Cu(Ⅱ)的实际去除率为99.61%,与模型理论预测值(99.08%)接近,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MAAPAM的制备条件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李嘉  王刚  徐敏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990-3996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巯基乙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MASPAM).采用含Cu(Ⅱ)、含浊水样及其混合水样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Cu(Ⅱ)初始浓度、原浊、pH值等条件下MASPAM对Cu(Ⅱ)和浊度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MASPAM对水样中的Cu(Ⅱ)和浊度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单一体系,Cu(Ⅱ)初始浓度为25mg·L-1、pH值为6.0时,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4.7%;原浊为230 NTU、pH值为6.0时,浊度的最高去除率为88.9%.对于含Cu(Ⅱ)、含浊混合体系,Cu(Ⅱ)、浊度的去除效果相比单一体系均明显提高,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8.7%、99.8%,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工业含Cu废水中常含有配位剂EDTA,可与Cu(Ⅱ)配位后形成稳定的可溶性配合物Cu-EDTA,致使废水中的Cu(Ⅱ)较难被除去.为了将含Cu-EDTA废水中的Cu(Ⅱ)得以有效去除,采用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作为重金属絮凝剂,以Cu-EDTA为处理对象,研究了絮凝水力条件、DTAPAM投加量、pH值、EDTA浓度、Cu(Ⅱ)初始浓度对DTAPAM去除Cu-EDTA性能的影响,确定了Cu(Ⅱ)的最佳去除条件;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表征方法探究了DTAPAM去除Cu-EDTA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絮凝水力条件为快搅时间2min、快搅速度160r/min、慢搅时间20min、慢搅速度50r/min;当pH值为5.0~7.0时,DTAPAM对Cu(Ⅱ)初始浓度为25mg/L的含Cu-EDTA水样的去除性能均较好,且在pH值为7.0时Cu(Ⅱ)的去除效果最好,最高去除率可达99.07%;当体系中EDTA与Cu(Ⅱ)配位比为1:1时,DTAPAM对不同Cu(Ⅱ)初始浓度的含Cu-EDTA水样均具有理想的去除效果.表征结果显示,DTAPAM高...  相似文献   

7.
张永平  王刚  徐敏  宋小三 《环境工程》2020,38(3):116-122
以玉米秸秆(CS)、巯基乙酸(TGA)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出重金属吸附剂——巯基乙酰化玉米秸秆(MACS),考察MACS对水样中Cd (Ⅱ)的去除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MACS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MACS的优化制备条件为:CS粒径为0.20 mm (80目),m(催化剂NHS):m(EDC·HCl)为0.5:1,m(CS):V(TGA)为1:5,反应介质pH值为5.0,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MACS对水样中Cd (Ⅱ)的吸附效率可达到61.57%。红外分析表明,CS分子链中成功引入了巯基。  相似文献   

8.
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制备胶质气体泡沫并将之引入浮选柱,以胶质气体泡沫为浮选载体并通入常规浮选气泡对预先装入浮选柱的模拟含Cu(Ⅱ)废水进行浮选分离实验,考察了pH值、铜离子初始浓度、SDS用量和絮凝剂的添加对Cu(Ⅱ)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胶质气体泡沫与常规柱浮选气泡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含Cu(Ⅱ)废水,铜离子去除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甲醛、二甲胺、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具有去除重金属性能的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以水样中Cd(Ⅱ)为考察对象,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DTAPAM制备条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各影响因素水平值的中心点,并以响应面法中的CCD模型对DTAPAM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CD法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回归性显著且失拟项不显著,复相关系数R~2为0.9371,模型拟合性良好;DTAPAM最优制备条件为:PAM浓度2.7%、反应物PAM、CS_2、NaOH摩尔比1:2:1.4、预反应温度23℃、预反应时间15min、主反应温度40℃、主反应时间9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DTAPAM对Cd(Ⅱ)实际去除率为95.83%,与模型理论预测值94.08%接近,模型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0.
袁海飞  王刚  徐敏  未碧贵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2):3985-3993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二硫化碳、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备出新型重金属絮凝剂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分别以含Cu~(2+)单一水样及含Cu~(2+)、EDTA的混合水样为考察对象,研究DTMPAM在单一和混合体系中对Cu~(2+)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中DTMPAM对Cu~(2+)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当水样pH值为2.0~6.0时,Cu~(2+)的最高去除率在93.85%~97.49%之间.EDTA对DTMPAM除Cu~(2+)呈抑制作用,随着体系pH值的降低,这种抑制作用减弱;高pH值体系中,随着EDTA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在混合体系中,EDTA与DTMPAM存在配位竞争作用,高pH值体系中EDTA的配位竞争作用占主要优势.在单一体系和混合体系中螯合絮体DTMPAM-Cu的分形维数与Cu~(2+)的去除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絮体分形维数越大,相对应的Cu~(2+)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铁矿渣去除水中砷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矿渣是常见的廉价固体废弃物之一,以铁矿渣为吸附材料,运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形貌和矿物成份,进行静态批实验和动态土柱吸附实验。研究表明铁矿渣对高砷水中五价砷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温度对吸附砷效果影响明显,较高温度有利于砷的吸附(40℃30℃20℃),温度主要影响吸附过程中孔隙扩散阶段的吸附速率,高砷水呈酸性时吸附效果优于碱性条件。土柱吸附实验当进水砷为1829.2μg/L时,进水体积比为1200倍时,出水浓度仍低于50μg/L,且出水的铁、铜、银、锌等金属离子均未超标。该论文为进一步探究铁矿渣对高砷水中砷的去除提供了实验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2.
AnumericalexperimentforthesimulatingeffectsofKuwaitoilfireandvolcanoesinPhilippinesandJapanonthegeneralcirculationandclimateW...  相似文献   

13.
石化厂以氯醇法生产环氧乙烷过程中排出的皂化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含盐量高,并呈强碱性?废水中的物质对厌氧微生物产生强烈的抑制?静态试验表明,消除无机物后,抑制程度减轻?动态试验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4d,有机容积负荷COD≤2.0kg/(m2·d)的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厌氧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石油类污染物在砂砾石层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研究河滩砂砾石对油类的静态吸附特性,确定平稳吸附等温方程。通过土柱实验模拟油类在砂砾石中的迁移过程,建立油类在砂砾石层中迁移的数学模拟模型,确定模型参数,以此预测油类砂砾石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天然沸石吸附氨氮和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浙江缙云产颗粒状天然沸石为材料对氨氮和磷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试验,考察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对吸附量、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和磷吸附显示出"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氨氮初始浓度小于7 mg/L、振荡时间在1h内和磷初始浓度小于30 mg/L、振荡时间在15 min内,吸附量、去除率随初始浓度、振荡时间增加而增加,当超过此阶段后,吸附量增加缓慢、去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应用AFS-830型双道原予荧光光度法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两种测砷方法的对比实验,得出应用AFS-830型双道原予荧光光度计测定砷与传统的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测定砷数据同等有效,且应用AFS-83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具有污染小、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高、检出限低和捡出范围广、仪器稳定、便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以二氧化钛为催化剂,对二甲苯进行光催化氧化,以达到降解的目的.研究有机物浓度,紫外光光源和臭氧进量对二甲苯的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光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在工业上应用的可行性.实验过程模拟了工业生产中有机废气的排放形态,并根据工业应用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实验设备.试验过程采用连续进气,间歇排气的处理方式,研究了有毒有害气体在流动情况下的降解情况,以此进一步进行了中试试验.  相似文献   

18.
新型水生植物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种新型水生植物伊乐藻净化微污染地表水,通过对其生长特点及栽培后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质具有显著净化作用,由劣V类水可以提高到Ⅲ类水质,磷的去除率达85.6%,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达52.1%,不存在二次污染.此伊乐藻在养殖业和小规模流动差的水处理及饮用水净化领域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镉对人类和动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污染物,由于工业化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导致环境镉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站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但影响镉准确测定的因素较多.为了优化原子吸收测定镉的仪器参数,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原子吸收分析过程中需要设置的原素灯工作电流、燃气流量和燃烧器高度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无交互作用试验,优化仪器参数:原素灯工作电流4mA、燃气流量1 200 ml/min、燃烧器高度5.0 mm,其中燃气流量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田间试验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了放射性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田间应用研究状况,总结分析了放射性核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及超富集植物筛选等因素对田间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推导建立了保守清除模型,估算出植物修复的数十年的修复应用时间;结合环境治理的需求,分析了放射性污染的植物修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