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防灾教育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应对洪灾、台风、泥石流、地震、火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害时出现了不少被动局面。反思这些灾难及应对措施,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常识。社会和公众往往对已发生的灾害实例感受深刻,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却缺乏足够的敏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在全国大学生中因运动、饮食、心理等备环节中,处理不当而出现的运动猝死、运动损伤致残、食物中毒死亡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年青有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应重视和接受防灾意识教育.避免意外.运动伤害及死亡事故出现。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12,(4):5
灾难是一本书,不会防灾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防灾博览》是一部记录自然灾害的历史书,更是一部防灾减灾的科教书。《防灾博览》是一本传递灾害信息,传播减灾文化,弘扬抗灾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科普杂志。  相似文献   

5.
《防灾博览》2011,(5):5
灾难是一本书,不会防灾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防灾博览》是一部记录自然灾害的历史书,更是一部防灾减灾的科教书。《防灾博览》是一本传递灾害信息,传播减灾文化,弘扬抗灾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科普杂志。  相似文献   

6.
《防灾博览》2011,(2):5
灾难是一本书,不会防灾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防灾博览》是一部记录自然灾害的历史书,更是一部防灾减灾的科教书。《防灾博览》是一本传递灾害信息,传播减灾文化,弘扬抗灾精神,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11,(4):5
灾难是一本书,不会防灾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防灾博览》是一部记录自然灾害的历史书,更是一部防灾减灾的科教书。《防灾博览》是一本传递灾害信息,传播减灾文化,弘扬抗灾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意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科普杂志。  相似文献   

8.
永昌 《防灾博览》2005,(3):19-19
不久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把570万册《市民防灾必读手册》,免费发放到每户市民的家中,内容包括防火灭火、安全用电、公共卫生等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防灾知识,教育市民在灾害到来的时候如何处置和面对。这数百万册“防灾必读”,只要认真阅读,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发放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发放以后使用得如何?这后续文章应该做也必须做,因为防灾教育关键还在一个“教”字。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地质活跃的影响,致灾因素增多,发生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等的风险较高,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社会各界需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学习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保障生命和贝才产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各类灾害风险明显增多,城市安全设防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给防灾减灾工作带  相似文献   

10.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破坏性特征,特大地震发生后单个城市面临的困难往往超过其自身的应对能力,需要从更广域的范围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首先根据区域地震环境、地震影响相关性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给出了区域性防灾组团的划设原则,其次按照“城市常态中心性”和“地震灾害风险”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心性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和最大引力联结线等提出了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定量化方法,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区域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和防灾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防灾教育。  相似文献   

13.
赵华 《防灾博览》2012,(6):30-34
减灾教育在灾害频发地和发达国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日本经常被地震"光顾",因此其防灾措施之严格、灾难教育之全面,早已闻名于世。美国在经历了"9·11"事件之后,把对灾难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印度洋大海啸对东南亚国家的警示意义也同样值得一提。事实上,把灾难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的国家绝不止这几个国家。联合国早在1989年就决定,将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全球数十个国家纷纷开展了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4.
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日益常态化,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严峻挑战。灾害、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本身也许不可避免,但是灾难造成的损失却可以预防或减小。有“地震国”之称的日本,尤为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通过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国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定期组织防灾演习等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从其“防灾日”系列演习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1982年,由美国红十字会支助成立的Quake Kare,Inc国际公司,在美国的灾难紧急救生装备的研发、生产、供应以及灾难救生培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防灾减灾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孝奎 《灾害学》2014,(1):58-61,74
防灾避难场所是城市重要防灾基础设施。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目前防灾避难场所规划中,固定防灾避难人口的估算往往被规划人员误用。该文介绍了固定避难人口的含义,分析了导致误用的原因,研究提出了估算防灾避难人口的方法和步骤,对一般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防灾博览》2012,(6):35
今年夏天,接踵而至的台风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一些多年未遇暴雨、洪水的北方地区接连受袭,一些群众因缺乏防灾知识而伤亡。目前,人们得到的防灾减灾教育如何?为此,本报记者联合人民网共同组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一半以上人认为防灾、减灾教育不充分。专家认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专业人员缺乏是主因。问卷调查中,51%的人知道一些各类灾害的自我保护措施、逃生技能,而非常了解的只有6%,表示完全不知道的也仅占  相似文献   

18.
《防灾博览》2006,(5):47
2006年8月2日上午,北京市民防灾教育馆在北京消防总队教导大队正式开工。北京消防总队原有的市民防灾馆自1999年9月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已接待10万多名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向公众讲授消防常识、火灾自救、地震逃生等防灾知识.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市民防灾馆先后被中国科协科普部、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协会联合授予全国消防科普教育训练基地,被北京市团委授予青少年自我保护训练基地。为满足更多的社会市民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的需要.在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复杂性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研究"已有约150年的历史,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社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十分必要,确立社区防灾减灾最优对策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来处理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问题,是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科学中的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本文提出并分析了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中的4个问题,即如何界定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角色和方向;何为防灾减灾安全社区;如何预警突发性灾难事件;社区防灾减灾系统是如何自组织的。本文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对社区的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对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金磊 《防灾博览》2014,(3):44-51
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地质活跃的影响,致灾因素增多,发生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等风险较高,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