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态学的角度说,“环境”是指某一区域内的生物学、化学和自然因素的总和。人作为生态中的一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人具有知性,是高度智化、社会化的生物,从人文主义者到当代思想家无不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自然,人也是环境评价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似乎与生态学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命具有平等关系的观点相悖,甚至成为肯定人的利己倾向和人类行为的任意性的理论根据。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由来巳久,征服与主宰大自然的妄念至今还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过程。那么,一  相似文献   

2.
刘芳 《绿叶》2012,(6):36
策划人语: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理念、方略和措施得以深度发展。不过,回顾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会发现,环境问题并非始于现代,而是始于人类出现之初。既定的自然环境决定着存在于其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人类和人类活动概莫能外,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受惠于其所身处的自然地理和生态资源。与此同时,人类文明也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4.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行坤 《绿叶》2014,(10):47-52
生态思想家蒂莫西·莫顿在《生态思想》中认为,人类彻底以人的形式改造了自然,世界已然终结。我们需要"往大处着想"去思考人与人以及人与非人存在的关系,人与非人存在处于同一个共生网络之中,共享着一个世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一个与人对立的大写的自然。莫顿通过对自然的去自然化,想象了一种新的生态学——黑暗生态学。他所做的是对"自然的资本主义人性"进行去自然化,号召一种更关注他者、包容他者的康德式伦理学。然而,为了提出一种真正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生态观,黑暗生态学或许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在经济与政治制度上进行更为艰难的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生态思想依然处于来临之中。  相似文献   

6.
吴兆录 《绿叶》2012,(10):39-44
中国的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既是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使然。在朴素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人与人、人与野生生物,形成了分区域、分地段择地而居的美仑美奂的景观格局。在畸形的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忽略和扬弃了传统的生态文明,中国最后的一片热带雨林遭到巨大的破坏,同时也使建设现代化的边陲生态城乡的目标遥不可及。重塑朴素的生态文明,是保护中国最后的热带雨林最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防治工业污染,建设现代工业新文明,把工业污染防治纳入协调发展轨道,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之必然。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生产成为当今社会物质生产的主导因素。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加、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的同时,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却在急剧恶化、工业所固有的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突出。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  相似文献   

9.
张健游过了英吉利海峡,盲目的国人和媒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其性质和意义也就升华为人只要有勇气和意志就能征服自然,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游海峡不过是游泳爱好者挑战自我极限,练练胆量而已,顶多算征服自己,与征服自然毫不相干。如果精卫真的能填平大海,羿真的把太阳射落到稻田里,张健真的独自一人游过太平洋爬上美国西海岸的沙滩晒太阳,那肯定是征服自然了。问题在于,这一切只能是神话,神话《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除了激发我们的文学想象力和唤起我们对顽强生存的远古祖先们无限崇敬之外,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最早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相似文献   

10.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去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注重唤醒人与自然万物固有的共生伦理关系,又要在情感体验中让万物共生的伦理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力,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关涉着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人类文明形态的不同。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基本以顺应、服从自然的方式与自然交往。然而,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的自我觉醒和技术理性的彰显,人与自然由此走向分离与对立。那么,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在前工业化社会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工业文明到来,给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工业化的过程,人类与自然愈发疏离,渐行渐远。从18世纪的伦敦到现在的中国,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隐侠 《绿叶》2011,(10):111-115
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生态学在不停地发展,生态学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1984 批判污染——风之谷 曾经,人类征服自然,繁荣至极。但自从“七日之火”大战争发生后,以繁华为做的产业文明就此崩坏。由于巨大的污染,人类所能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栖息着虫类的广大森林“腐海”一步步侵略人类的领地。在腐海的一角,  相似文献   

16.
王文娟 《绿叶》2014,(8):82-88
在工程技术推动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人类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城市逐渐忘却了其历史文化传承的功能,突出表现为民族意蕴的淡化与历史底蕴的褪色,人被物异化,城市生活处于错误状态。究其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技术至上的尊崇难辞其咎,而对城市的拯救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工程技术伦理的反思,其着力点则在于在工程教育上加强对工程师价值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吴国盛 《绿叶》2010,(7):73-78
现代博雅教育应该把博物学教育涵括在内。现代文明让人类远离自然,而博物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博物学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就此而言,博物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一天,人与动物真的能够和谐相处、共享自然,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新起点。读过这一期的“人与动物”,你会感到人们为保护野生动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狼虽凶恶,却也知恩图报,这是《饿狼雪中送炭》的故事所告诉您的  相似文献   

20.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绿色教育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陈涛 《环境教育》2004,(11):12-13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全面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伴随而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平等的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人类文明的全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