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
王行坤 《绿叶》2012,(9):92-96
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一种系统且自圆其说的生态理论,这在北美马克思主义学界内一直聚讼纷纭。阿格尔和莱斯等人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生态思想,因此要毅然与之决裂;但在福斯特等人看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内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之中的,马克思与生态学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或者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奥康纳承认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生态思想的微光,但这光芒还略显黯淡。社会主义因其对经济的计划能力,应该可以是生态友好且可持续发展的,可是因为  相似文献   

3.
王行坤 《绿叶》2011,(6):56-63
"历史的终结"之后,我们都被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这个装置之中,想象不出资本主义生产之外的替代性逻辑——直到生态危机的爆发。生态危机真正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可能导致人类历史的真正终结。但是当下的生态意识却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质疑,反倒成了一种虚假意识。于是,如何确立一种新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出一种替代性的发展方案,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锋 《绿叶》2013,(4):20-26
生态无政府主义是当今西方生态政治中影响很大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把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学的一些思想结合起来。它一般有两层相互关联的用意:其一,自然和生态系统是无政府主义运行的参照依据和样板;其二.无政府主义是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实现人类和自然共同解放的根本路径。生态无政府主义不但有些内容和现代文明背道而驰.而且其力图避开工人阶级、阶级斗争来消解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人类支配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正近代物理产生了牛顿这样一个巨人,他的力学三大定律奠定了古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这样一个存在像光一样照亮了自然世界。相反,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人的本性及其规律依旧隐藏在黑暗中,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被揭示出来。大卫·休谟不信这个邪,他认为那个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终究也会掉到自己头上,他试图以自然推理的方法推导出道德存在物的本性及其运行规律,这便有了皇皇巨著《人性论》。该书第  相似文献   

6.
田松  ;刘华杰 《绿叶》2014,(7):62-73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空前热烈的兴趣与讨论。田松和刘华杰两位学者由这部纪录片说开去,从生态学、人类学、文化等多样性视角,对食物的属性、人与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常识问题"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与探析,为我们理解食物、理解自然、理解生态、文化相关命题,提供了有启发意义的、有趣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剖析了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人工自然化模式和生态自然化模式。分析认为,人工自然化仍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主导模式,而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绿叶》2020,(6)
正生态学的首要定律是"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当我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行走时,发现我们的某些行为与这一定律严重脱节。我们的某些经典名著里在强调"人"这个主题时,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性。在工业社会分工明确的大背景下,人被严重地异化和工具化了。于是,有一些人就频繁发问:人在哪里?发问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如果没有了人,自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立竿见影,激动地站立起来过分地强调和捍卫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主权。这就不难理解环境为什么恶化,生态为什么空前危机了。只是把大自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形式,理解为作为背景的意象承载而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以近乎全知的视  相似文献   

9.
《绿叶》2017,(5)
正在我所读过的社科人文思想类书籍中,田松教授的《稻香园随笔》算是颇具浩然之气的一部。我偏爱这部书对工业文明批判的透彻,对人类生存现状反思的深刻。它是一部以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角,思考在俗世之中从事业已为常的事务的佳作。作者从整体论的视角俯瞰,在其麾下,人类族群的每一个个体皆与他者、与社会、与自然、与地球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作者言:"当我们习惯了陌生,  相似文献   

10.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11.
生态保护学经历了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两个阶段。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生态有意识的保护,属于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农村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科学基础包括生态学、农村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但专门的学科基础是恢复生态学。学科体系中生态监测与调查是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评价是关键,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是重点。  相似文献   

12.
郑琦 《绿叶》2012,(4):109-113
大卫.佩珀(David Pepper)是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中最为活跃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代表作《现代环境主义导论(1996)》中,他批判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深生态学中的思想观点,把它们综合成一种激进的绿色政治,力图在当前生态环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学的角度说,“环境”是指某一区域内的生物学、化学和自然因素的总和。人作为生态中的一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人具有知性,是高度智化、社会化的生物,从人文主义者到当代思想家无不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自然,人也是环境评价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似乎与生态学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命具有平等关系的观点相悖,甚至成为肯定人的利己倾向和人类行为的任意性的理论根据。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由来巳久,征服与主宰大自然的妄念至今还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过程。那么,一  相似文献   

14.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15.
正张海清是环保卫士,他对生态的爱是一种大爱,他不光自己巡河,还主动联系丁兰街道城管科开展巡回宣讲,带动身边的人一起爱河护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这个‘无声河长’就要去巡河……"这是杭州一名民间"河长"的心声。2017年,他给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写了一封信,反映自己参与"治水护河"的亲身感受和江干的水质之变。车俊看到后,第一时间对他表达了敬意和感谢。  相似文献   

16.
《环境教育》2013,(8):90-90
朱仲能,世界著名理学大师米熹后裔,现任察右中旗冠能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仲能自幼深受朱子理学的熏陶,朱子理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对其影响深远,成为他指导矿山发展的重要生态环保理念,使旗下公司牢固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隐侠 《绿叶》2011,(10):111-115
生态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理解,自然而然成为生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生态学在不停地发展,生态学家对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人与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是对当前基本国情的现实把握,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总体思考,又遵循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当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坚持尊重自然原则、合理制约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环境安全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春种秋收。我们传统的农耕不是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是一种又种又收的劳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期望的是风调雨顺,人的农事活动要与自然密切联系,由此便衍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蕴藏于中华民族未中断过的文明中。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郑湘萍 《环境教育》2009,(11):14-16
环境正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兴流派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生态维度。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看来,正义应该是事物的平等生产,而非资产阶级所认为的那样,正义被看成是事物的平等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或环境正义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环境利益(如风景、有河流灌溉的农场土地)的平等分配,另一方面则是环境危害、风险与成本(如靠近有毒废弃物的倾倒场所;受到侵蚀的土壤)的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