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遗迹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成因多解性等特点。探讨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有关分类问题:①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兼为“地质遗迹”和“古文物”的双重属性,导致自然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交叉,按溯及既往原则提出供比较选择的处理方案;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中的地位,强调古、今生物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地质遗迹的宏观背景意义;③自然遗迹的“生命周期”现象对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类和管理的意义。对续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对保护自然遗迹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自然遗迹资源丰富,但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保护覆盖的需求。通过对我国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空缺分析,得出结论:基础地质遗迹大类和地貌景观大类的地质遗迹比例基本平衡,但仍存在保护空缺的类型。在空间分布上,要进一步重视陕甘黄土高原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高原、华东及东部沿海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并确立优先保护区域。最后,在全面分析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环境导报》2003,(13):21-21
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位于希腊伊利亚州,距首都雅典以西约190公里。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旧址,它是希腊古典时代的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中心,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运动场之一。现存的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场,位于原来的宙斯庙附近。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中的许多建筑和设施,都是为体育比赛而修建的。奥林匹亚竞技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但现在只有一部分天棚还残存着。奥林匹亚的考古遗迹东西长约520米,南北宽约400米,宽大的石砌拱门,…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保护地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已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系统地回顾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历史沿革,从空间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外相关案例已基本覆盖了国家、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单元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空间尺度;分别以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地开展了研究;多采用价值系数与物质量评估两种方法;同时,不同自然保护地在供给、支持、调节、文化等四大类服务的指标选择上各有不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时空动态研究不足、未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等问题,建议未来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②开展各指标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③加强时空动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动态模拟模型预测价值的变化;④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衡,使其在生态补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⑤加强评估结果在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为研究对象,通过南京薛城遗址2021年出土的“龙”形遗迹,论述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进行“龙”形遗迹三维修复和建模的过程,为考古遗迹数字化保护提供一种定量方法。此外,对比分析中国四处典型“龙”形考古遗迹的材质、形态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等,探讨史前“龙”形遗迹面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演变规律,认为:辽宁阜新“龙”与早期农业阶段先民选择猪作为财富的象征有关;中原地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暖湿气候条件致使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和江苏南京薛城遗址的“龙”形象与鳄类似,材质均来自淡水资源;伴随着中原地区夏王朝影响规模扩大,取自陕西二里头遗址的“龙”形遗迹,已经脱离了地理环境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环境》1994,(7)
就地与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就地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目标的不同分成三类:生态系统保护区、野生生物物种保护区、自然遗迹或文化遗产保护区。现在全国已建立七百多个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7.
广东连县水足塘下石炭统六个层位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遗迹大都保留于灰岩、泥灰岩中,共计有九个遗迹属及类型,它们是Zoophycos管状潜穴,Chondrites,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枝状潜穴,不规则状潜穴。Planolites和Ancorlchnus。其中刘家塘组下部发现管状潜穴;中上部发现Zoophycos、Thalassinoides、不规则状潜穴Chondrites、Teichichnus?及枝状潜穴,它们形成一遗迹组合;石蹬子组发现Chondrites及Ancourichnus;梓门桥组发现Zoophycos及Planolites.此组合形成于开阔台地相,成员形成于不同时的底质,分属Zoophycos和Glossifungites两个遗迹相。  相似文献   

8.
苏杨 《世界环境》2005,(2):36-39
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周管理Bureou of Reclamation)、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姜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来说明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结合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自然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几乎涉及了环保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课程有“动物和环境”、“保护大自然”等;防止环境污染的课有“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包括了防止水、土、空气污染的几个方面;“噪声污染”、“保护矿产”等内容也渗透在教材中。因此认真上好自然课中的环保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要上好环保课程,教师首先应深入钻  相似文献   

10.
七、自然保护的立法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需要法律的保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在国家立法上一定要明确规定保护区的安全。为了保护区的地位有一定的永久性,必须要有经过议会仔细讨论而通过的合法条款,有了这些条款,才能把保护区公开。还指出“每个国家应检查其有关生物资源的法律,以确保资源保护法律完备无缺。保存国家生物资  相似文献   

11.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意义和特点进行阐述,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如何制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规划,提出管理监控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日益成为学术界、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管理实践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相关方法与主要进展,认为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在实践中引发了种种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和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的形势下,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②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和监测;③强化生态旅游的经济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这些自然保护区对保护该省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遗迹等自然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类型等自然现状和管理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周文静  潘辰  连宾 《地球与环境》2013,41(4):451-459
石质文物的风化问题由来已久,在影响石质文物风化的各类因素中,环境恶化对石质文物的风化影响日益严重,但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环境污染加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酸性气体排放、温度效应和水体污染三个方面阐述了环境污染加剧对石质文物风化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对现有石质文物的防护措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出石质文物的保护建议和措施,为新形势下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同时,还对其分类体系结构、自然保护区范畴以及本标准的可行性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环境对青铜文物锈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德润  王丽琴  党高潮 《环境科学》1995,16(2):53-55,82
通过对陕西省几个著名文物景点环境的监测和西安地区环境监测的报道,在分析中国古代青铜文物本体与锈体化学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铜文物的腐蚀机理-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认为青铜文物锈蚀的条件是:含有氯离子、潮湿的酸性环境。从而指出:控制环境是保护文物的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延长青铜文物的寿命,必须改善环境条件,这是保护文物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指导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对自然保护区的本底与基质、斑块、廊道以及景观格局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30年发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1980-2010年山东省共建成自然保护区73个,总面积99.9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34%。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为7个,36个,20个和10个,面积分别为21.95万hm2,54.96万hm2,16.38万hm2和6.65万hm2。自然保护区类型涉及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海洋海岸,地质遗迹,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古生物遗迹等7类,但以森林生态类,内陆湿地类和海洋海岸类自然保护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