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陕西省情概述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东南与河南省、湖北省接壤;南连重庆市、四川省;西接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东经105°29'~110°15'与北纬31°42'~39°35'之间。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南北跨纬度7°53',长约870km;东西跨经度5°46',宽约510km,最窄处宽约200km。面积20.58×104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它是欧亚大陆桥上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在西部大开发中,陕西作为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接的重要功能。是我国东西南…  相似文献   

2.
<正> 野鸡尾多金属矿区位于湖南郴州市东南约26km,只p东经113°05′——113°11′,北纬25°42′—25°47′,西与著名的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相邻。计有铅锌、锡、钨、铋、铜等矿带,一起划作野鸡尾岩体型锡多金属矿床。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上统的跳马涧组碎屑岩(D_(2t))、棋梓桥组(D_(2q))、余田桥组(D_(3s))、锡矿山组(D_(3x))碳酸岩和震旦系下统浅变质石英砂岩及板岩。碳酸岩从早到晚变纯,强度降低。矿区位于岩性不同的碳酸岩与砂岩或板岩接触带。棋梓桥组灰岩因泥质含  相似文献   

3.
广西北回归线两侧环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回归线,有人简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的光线直射点每年都在南纬23°26'与北纬23°26'之间往复移动,人们就把南纬23°26'和北纬23°26'称为南、北回归线。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21"448N。北回归线经过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草原和海洋,只有经过我国的四个省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季葱绿、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位于东经104°29'—112°04',北纬20°54'—26°23',北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30幅陆地卫星图象(覆盖了北纬8°以北尼日利亚整个地区)上,凡长度在5km以上的线性构造都进行了解译。每幅1:1000000的图象,都使用了4、5、6和7光谱波段。利用这些图幅作成的解译镶嵌图,绘制了一幅尼日利亚线性构造图。根据线性构造组合的空间和方向分布特征进行的区域线性构造分析,揭示出NE—SW、NW—SE和N—S三组总构造走向。对每个1°×1°网格内的线性构造密度都用常规方法进行了测定,并据此结果绘制了线性构造密度等值线图。线性构造密度图与原生矿产图的对比表明,高线性构造密度区与已报道的诸如Fe、Sn、Au、Pb—Zn和U等大多数原生矿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说明尼日利亚的原生矿化作用受构造控制。因此,该线性构造密度图已成为一种有助于尼日利亚固体矿产勘探的有用的基本图件。  相似文献   

5.
一、四川省河流基本概况四川省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长江上游,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21′,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五位(次于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四川省地形复杂,河流发育。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380条,其中  相似文献   

6.
1 Landscapestructureanalysis1.1 TheelementsstructureThestudyarea(HuizeCounty)islocatedat2 5°48′34″— 2 7°0 3′19″Nand 10 3°0 3′47″— 10 3°54′2 7″E .ItbelongstotheZhaotongandXuanweimountain plateauregionwithsemi humid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andredearthofnorthernsubtropicalY…  相似文献   

7.
地震与优生     
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第5个高潮期,具有中强震连发的特征。据统计,自1988年至1997年底,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已发生7级以上(含7级)大地震15次(其中8次发生于我国境内)。专家们分析出目前我国地震高潮期的具体地区:云南和新疆为“主体活动区”;青海和东南沿海是“参与活动区”;四川、西藏等地自1988年以来虽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大地震尚未发生,将根据其震情的发展确定其活动期类型。根据世界历史地震活动程度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8~20次7级以上大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也是中地震活动水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2年8月20日,24日两天分别发生在普陀山东北海面(30°05′N、122°35′E)和长江口余山以东海面(31°30′N、122°35′的两次赤潮进行了调查与初步研究。认为这两次赤潮都发生在高温、低盐海域,赤潮生物为夜光虫(Noctiiuta miliars)和少量铠角虫(Ceratium)。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长江洪水期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盐,造成了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另外,河口区的高温、低盐和两次强台风的影响都能加速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江西德兴新建英安玢岩岩筒中的捕虏包体,象深钻一样提供了扬子准地台深部岩石构成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捕虏体是铁矿浆屑和铁铝榴石黑云母片麻岩。片麻岩所经历的变质作用事件,由老到新可表示为:PT_1~1—P_1~2—TP_2~1—P_2~2—TC_3—P_4~1—C_4~2。与TP_1~1和TP_2~1两个主要事件相应的变质矿物共生分别是Alm—Bi—Mt—Kf—P1—Q和Hc—Sill—Alm,相应地大致形成于600—700℃,3×10~8Pa,深12km和700°—800℃,>3×10~8Pa,深度≮20km。  相似文献   

10.
印尼8.7级和8.5级强震后江苏体应变同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只有501立方米,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而我国北方对黄河、淮河的用水量均已超过河流来水量的50%,海、滦河的用水量几乎达到了100%,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认可的安全警戒线,却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安全仪表系统在输油气管道中的应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安全仪表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就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油气管道安全仪表系统的建议,以保障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吸附和释放特性   总被引:28,自引:20,他引:8  
为了对长江河口青草沙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磷吸附特性和磷释放特性进行分析,2011年4月~2012年1月对沉积物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总磷含量范围为535.07~910.9 mg·kg-1,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含量相对较低.无机磷主要以钙结合态的磷存在,钙结合态磷占总磷的75.57%.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符合修正的Langmuir模型,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量为9.78~39.84 mg·kg-1,沉积物-水界面平衡浓度EPC0(equilibri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范围为0.024~0.12 mg·L-1,均高于上覆水体中相应的磷含量,因此,沉积物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趋势.磷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沉积物最大释放量为11.03 mg·kg-1,在6 h左右达到最大值.沉积物磷释放量来自沉积物的铁/锰结合态的磷、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其中,铁/锰结合态磷和沉积物释放量呈相关性(P0.01).总体上,青草沙水库沉积物呈现释放状态,影响水库水体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山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原因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1/5人口的安全和福利、近一半人口的供水直接或者间接地依赖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而植物覆盖度的好坏是影响其功能完整性的关键因素.全球山地的绿色"外衣"是由栖息于不同小生境中的一些特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由于一座山在一个很小的海拔带内就存在着一系列气候不同的生物带,因此,山区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和优先保护的地区.由于植物根系的多样性,在斜坡上的植物起着固定土壤和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土地利用及大气变化,如CO2增多以及气候变暖等均影响着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的流域价值依赖于长期的土壤完整性,而土壤的完整性又依靠丰富的植物覆盖.毫无疑问,产流量和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山区土地是否可持续利用.考虑到低地居民对山区的依赖性,除娱乐价值外他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山区的其它方面.  相似文献   

15.
放牧,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兼论放牧的转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任继周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259-1275
放牧是国内外普遍运用的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至今全球陆地大约半数以上处于放牧管理之下。但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当前对放牧管理系统存在很多误解,尤其是把草原的生态恶化、牧区贫困、文化落后都归罪于草原放牧,导致禁牧盛行。从放牧的基本内涵看,当前我国草原所面临的问题,不在放牧本身,而是对放牧认识的不足和放牧管理的缺陷,割裂了人居-草地-畜群之间的联系。从历史角度看,放牧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放牧历经原始游牧期、放牧转型期与放牧现代化时期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实现了放牧的现代化转型。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居-草地-畜群放牧系统单元为内核的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一种开放的农业技术体系,具有多种方式,适应于不同的农业系统,可兼顾生态与生产的需求,是草地放牧管理的重大进步。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应,我国畜牧业应该尽快实现草原管理和放牧的现代化转型。这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必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洋污染问题、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亮 《环境保护》2016,(5):65-68
海洋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也是影响气候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污染亟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海洋污染成因,总结分析国际上治理海洋环境的经验,为深化我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战略与规划、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辉  郑有飞  魏莉  关清 《环境科学》2018,39(7):3418-3425
近年来,近地面O_3浓度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浓度O_3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导致产量降低.本文利用2014~2016年南京市近地面O_3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O_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和水稻产量与经济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16年南京市O_3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2.9、68.6和69.1μg·m-3,O_3浓度和超标日数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季节平均的O_3浓度大小的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四季O_3浓度的日变化均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16:00,谷值出现在07:00~08:00.2014~2016年冬小麦生长季期间AOT40的数值分别为10.5、14.4和9.4μL·L~(-1)·h,水稻生长季期间AOT40的数值分别为8.5、20.0和25.6μL·L~(-1)·h.近地面O_3对冬小麦的影响要高于水稻,其中,2014~2016年O_3造成冬小麦减产范围为21.4%~32.8%,每年的经济损失达15 076.6~27 799.6万元,造成水稻减产范围为8.1%~24.3%,每年的经济损失达19 747.2~68 075.7万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科学合理施用磷肥,减小对设施农业环境带来的污染风险,以北京市大兴区设施农业集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农业剖面土壤(0~100 cm)磷素含量的测定分析,探究磷素累积与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农业表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大,显著高于周边粮田土壤,主要跟不同种植年限农户的施磷量相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减小,呈现表聚特征,其中土壤ω(全磷)范围在0.38~2.58 g·kg-1,ω(有效磷)范围在1.60~256.00 mg·kg-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5 a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趋于稳定,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无机磷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表层土壤,其中Ca-P占无机磷的比例最大,达到了98.38%,Ca10-P是最主要的Ca-P形态,含量占Ca-P的78.70%,Ca2-P占比最小,仅占9.50%.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呈现表层土壤富集,向下减少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变化存在差...  相似文献   

19.
近20 a陕北地区耕地变化及其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区耕地开垦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等对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农田生产力。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 a耕地动态数据集。利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 a小幅增长,后10 a明显减少。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 a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天目湖沙河水库热分层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亚热带水库热分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水质效应,以最大水深11 m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沙河水库为例,基于对水库坝前区(TM1)3~11月逐时的水温监测及对该水库2009~2016年相关水质和气象指标监测,分析了该水库热分层的形成和消失时间、驱动因素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呈典型的亚热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水温逐渐升高,当表层水温升至21℃左右时,热分层稳定形成,在整个5~9月期间水体热分层十分稳定;秋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水温逐渐降低,当表层水温降至19℃左右时,热分层基本消失,在10~4月期间水体呈混合状态.热分层期间,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增加;日均气温超过30℃的情况下,水体热分层更加稳定;夏季强降雨过程降低了水体表层的温度、减弱了上层5 m水体的温度分层,但对5 m以下深度的热分层状况基本无影响.水温分层对水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热分层期间,底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底层水体氨氮浓度明显增加;热分层消失后,底层水体溶解氧、总磷及悬浮颗粒物含量均增加.研究表明,对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中等深度的水库而言,水体热分层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稳定的热分层有利于蓝藻门相关种属藻类的生长,热分层形成及消散阶段改变了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及供给水体的强度,对水体水质形成冲击.在水库水质监控及生态保护管理中,应关注热分层过程的不利影响,并探索相关灾害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