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开发与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关键,为促进技术开发与转让领域国际合作进程,11月7日-8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联合在北京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企业、学术团体及非政府组织代表700多人参会进行交流,以期推动12月上句在波兹南和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涉及多个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外部性问题,国际社会通过谈判和制定国家环境政策解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在的体系即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权威性文件.但是由于各利益相关国家的分歧,政策的执行效果有待分析.面临气候变化问题,有必要探讨我国在国际政策框架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背景 为了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经过艰苦谈判,在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公约》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附件1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前苏联、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在200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到1990年的水平。对于非附件1国家,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或限排义务。  相似文献   

4.
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协同效应是目前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热点司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协同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与国内环境问题的结合点,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应是互赢的,对协同效应进行考虑,不仅使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可能发生改变,而且也可能影响国内的环境政策,重点是污染控制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签署了《巴黎协定》,正式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潘家华  王谋 《环境保护》2022,50(6):17-20
中国在全球碳排放格局演化进程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立场经历了从跟进、参与、贡献到引领的转变。中国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仅政府要发挥作用,非政府组织也亟需发挥作用。当前国内气候变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在议题设置、话语把控、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影响力较为有限。本文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第一,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其他国家开展气候治理行动;第二,充分发挥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国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行动的优势,提升合作效率;第三,在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助力其在国外更好地发挥作用,为非政府组织“走出去”充分赋能。  相似文献   

7.
为积极应对2021年欧盟公布的《欧盟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本文跟踪《提案》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分析其对全球及中国贸易、减排路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对全球贸易及产业链竞争格局产生影响,也将冲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框架,进一步侵蚀发展中国家权益。中国应继续推进产业与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探索制定碳税制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规则话语权,以维护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8.
<正>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所面对的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挑战,需要国际层面与中国层面的双重努力来应对。中国针对气候变化这一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应对分为国际与国内两方面。一、国际层面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UNFCCC)的缔约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积极  相似文献   

9.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1个多月前,备受全球广泛关注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协定》,提出了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明确了"自下而上"的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减排机制,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行动重回正轨。然而,在国人看来,气候变化与其生活的关联度犹如北京到巴黎的距离那样还十分的遥远。国际著名智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5年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全球环境领域的问题,也是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气候,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字。《公约》已经于1994年生效。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影响最大、意义深远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去年底刚闭幕的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制度框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又一新起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巴黎协定》确立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机制《巴黎协定》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根据公约的目标,并遵循其原则,由《公约》缔约方大会一致通过的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行动做出了  相似文献   

13.
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背景 为了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经过艰苦谈判,在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公约》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规定附件1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前苏联、东欧等经济转型国家,在200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到1990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22年4月4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近期至21世纪末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之间的关联,并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或2℃以内均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峰等关键结论。这些结论既对各国采取积极碳减排行动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发展中大国形成压力。中国应结合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分析《报告》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潜在影响,为中国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伴随着深度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贸易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在陆表形成严重的空间位移。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分析国际贸易主题下碳中和相关文献,揭示国际贸易“碳中和”研究动向。研究发现:(1)温室气体在全球范围时空演变,使跨区域、多尺度的全球碳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与低价值链产业转移至各发展中国家,以生产者责任划分的碳核算原则不再适用于国际贸易合作。(2)进出口贸易逐渐成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动力,全球碳治理应转向新兴经济体与区域一体化,全球气候政策设计应遵守国际碳市场公平性底线,不断优化碳排放量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模拟全球碳减排预期效果。重点提高产业部门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及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多种手段改变生态系统的增汇减碳能力。新兴经济体在承接发达国家技术援助同时,应重点关注本国能源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运用经济政策与金融工具促进本国的气候变化投融资产业发展。全球碳治理应更加注重公平性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差异,利用多样的碳治理工具与协商合作方式,促使更多国家参与全球化或区域一体化的碳治理模式。(3)中国亟待通过国内多产业、多部门的增汇减排与国际碳减排、碳中和实践,健全碳市场机制,提高碳治理水平,为国际碳治理合作提供“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16.
文茂 《环境》2010,(1):10-13
历时13天、100多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19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代表、5000多名媒体记者与会报道、几万名参与者争相入场……一场将决定2012年之后,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哥本哈根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缩写为“COP15”),牵引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4):35-35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气候和全球环境领域的问题,也是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气候,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8.
碳中和     
《环境保护》2008,(9):28
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推动不少国家作出自愿承诺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一种自愿的市场机制,以促进个人和机构在特定时期的零碳排放。其他类似的名称有“气候中和”、“温室中和”、“零碳”等,碳中和对于那些不能参加国际行动,如京都议定书的实体尤为重要。这些实体可包括国家、当地行政机构、各类组织、公众活动、家庭和个人。碳中和的最终成果是实现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的开局是喧嚷热闹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的《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即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布,让世界震惊。其能量之大超过了上年度,英国御用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出台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所引起的全球震动。5月4日,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部分《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在泰国曼谷发布。报告指出,各国必须采取措施,扭转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报告认为,各国只要拿出每年GDP的0.12%.就可以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从而实现将全球气温控制在仅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2摄氏度的目标。全球变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哪些影响?我们能做什么?本期封面故事着重介绍《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的《决策者摘要》,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摘要),以及美国加州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时专门就气候变化等问题,采访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吕学都博士、北京奥委会环境官员余小萱,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组文章,向读者全面介绍世界以及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这次大会在进一步统一有关气候正在发生变化的认识基础上,呼吁各缔约国加快谈判进程,履行现有承诺,以有效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这次会议旨在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情况以及自去年第一次缔约国会议后开展的谈判进程作出中期评价。140多个缔约国的代表、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接受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对目前气候变化情况的评估报告,并对该评估报告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诈了认定。报告认为,人类行为对全球气候具有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