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尼勒克地区二叠纪地层分布面积最广,地层出露齐全,接触关系清楚,全部五个组的层型剖面均在该区内,是西天山研究二叠纪地层的经典地区。作者对五条层型剖面全部进行了重测,系统采集样品,取得了一批成果。主要体现在火山喷发旋回研究、生物化石及岩相分析研究,从而进行较详细的地层划分,为西天山二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峡东地区陈家河剖面奥陶系庙坡组笔石动物群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有机碳同位素异常和Ce异常的研究 ,讨论了庙坡组沉积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及相应的层序地层的划分 ,整个庙坡组可以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 ,其海侵域相当于H .teretiusculus带的沉积 ,当海平面达到最大海泛面附近时的凝缩沉积及其后的高位域则与N .gracilis带的沉积相当。并认为这一时期笔石的生态差异主要受温度的控制而非地理阻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宁镇地区是中、下扬子区志留纪地层系统的标准所在地。由于该区构造复杂,地层出露不够完整,长期来尚未找到一条较好的、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组间岩性、岩相和层序变化关系的剖面,这对于下扬子地区志留系的研究是美中不足。1983年底笔者在南京附近羊山至四维村测制的侯家塘剖面,是一条较理想的志留系剖面。此剖面虽然还不是十全十美,但地层完整,含化石丰富,连续性好,基本能反映各组间的厚度、岩性和岩相的变化特征。再者本剖面距坟头组标准剖面坟头村很近,位于坟头村东一公里左右,更可借助前人已获得的丰富资料作为印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赣中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以高安鸡公岭一带出露最好,厚度较大,含有丰富的(竹蜓)类。船山组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厚层灰岩夹白云岩,总厚342米,与下伏黄龙组及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均为整合接触。1979年江西省地质局902地质队在该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在鸡公岭详细测制了剖面,系统采集了化石。经笔者研究的船山组中(竹蜓)类计12个属及亚属。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部早二迭世珊瑚化石的研究,地质前辈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乐森(王寻)、黄汲清等先后就完成了有关中国南部早二迭世珊瑚化石的论著,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安徽巢县地区下二迭统栖霞组出露完整,珊瑚化石比较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南地区早二迭世珊瑚化石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六十年代初期,何炎等(1960)、赵嘉明、陈华成(1963)先后在本区做了许多工作,并描述了部分珊瑚化石。1976—1978年,安徽省地质局区测队徐家聪、黄国成、齐敦伦等先后对本区栖霞组剖面进行详细的测制,观察,并系统地采集了大量的珊瑚化石。笔者就对其中的床板珊瑚化石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提出对本区栖霞组的床板珊瑚化石分带的粗浅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安徽巢湖地区下石炭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巢湖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下扬子拗陷东段,区内石炭系分布广泛,出露齐全,生物化石也十分丰富。自三十年代以来所进行的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工作为沉积环境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1年5月,南京地矿所沉积组与安徽区测队二分队,结合科研和区测工作,开展了巢湖下石炭统沉积环境的研究,共实测了下石炭统剖面九条,对其中四条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图1)  相似文献   

7.
<正>许家窑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唯一既蕴含大量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又出土了20件古人类化石(被称为许家窑人或侯家窑人)的重要遗址。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许家窑人化石遗址以来,其年代一直是东亚古人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该遗址剖面缺乏适合进行同位素精确定年的材料,致使其年代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敖红研究员及其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的合作,通过新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学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肇庆奥陶系砂泥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砂泥岩样品的常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广东肇庆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为尚显薄弱的云开古陆北缘下古生界沉积学研究提供佐证。以"相当B含量"、Ga、K、Rb、V、Sc等元素组分及其比值为判别指标,分析研究区奥陶系碎屑岩沉积的古水体性质和古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奥陶纪早-中期(缩尾岭群沉积期)海水明显淡化、富氧;奥陶纪晚期(三尖群沉积期)以半咸水-正常咸水为主,水体还原性增强。结合地层岩相特征,认为研究区在奥陶纪期间整体为云开古陆东北缘的滨-浅海,早期可能存在受淡水影响的海陆过渡环境,例如三角洲或河口湾,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逐渐成为浅海陆棚。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云开古陆周缘奥陶纪沉积演化,并为开展更为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下石炭统底部陈家边组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扬子区下石炭统发育是否完整,长期存在疑问。以往都把下石炭统金陵组视为石炭系最底部一个地层单位,根据珊瑚和腕足类,与贵州汤粑沟组、湖南刘家塘组对比,认为缺失早石炭世早期的沉积。1983年笔者在江苏江宁陈家边、安徽巢湖、宣城、浙北长兴等地测制剖面,系统采集样品,经阎永奎孢子分析鉴定,在江宁陈家边和长兴牛头山等地首次于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段顶部发现丰富的早石炭世早期的孢子化石组合和疑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宜都市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在以王家畈乡为主体的面积约200km^2的岩溶地貌区域内.有天街、响水洞瀑布、古婆树、石塔、松乐山森林公园、石林生态、峡谷、天坑、溶洞、大岩屋、富硫泉水、陡崖、石巷、石林、古生物化石出露地等十五类以地质遗迹为主体的旅游景观。园区内55个自然景点组成了柳河景区、绿竹溪景区、毛湖淌景区、石羊河景区、大岩屋景区、潘家湾景区、仙女洞景区、老屋棚景区、松乐山景区、石塔景区、帽子尖景区等11个景区。宜都奥陶纪地质公园是以出露地层奥陶系地层为主体的岩溶地貌区域。建议在开发这些地质、地貌资源时.坚持以保护地质遗迹景观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它地质灾害.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且末县银石山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为一套以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为主的地层,在1:25万区调中采集到较多的生物化石。其中三叠纪的菊石、古植物、放射虫等标准化石分子产于正常沉积的泥晶灰岩、碎屑岩、硅质岩等岩层中,代表巴颜喀拉山群的沉积时代。且在纵向与横向上控制程度高。石炭纪、二叠纪的有孔虫、腕足等化石产于外来滑动岩块成因的灰岩透镜体中,属沉积混杂带进的异地异时分子。据此,确定区内该套地层为三叠系,而不是前人划分的二叠系地层时代。  相似文献   

12.
安徽早三叠世碳酸盐岩地层分布于郯庐断裂东南侧,且以长江两岸出露较广。因地层层序完整,化石丰富,早为我国地质工作者所关注。 1936年许德佑研究怀宁集贤关涨水桥青龙群剖面时,对其中所含化石进行了描述,并根据采集的菊石Ophicras sp,Dorikranites cf.rossicus等,定其时代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县南部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间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图1)。夏广胜等(1980)称之为和州组上段,时代划入早石炭世晚期,并将其与宁镇地区的老虎洞白云岩对比。笔者等在进行1:5万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该段地层系统测制了剖面,采获丰富的珊瑚、(竹蜓)类化石,现将资料及我们的看法列后,供讨论参考,文中(竹蜓)类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遴信鉴定,珊瑚由我队齐敦伦鉴定,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4.
江苏徐州一带地处华北陆台的南缘,寒武纪地层分布于淮阳山脉中各复式背、向斜的两翼,呈北东向展布。该区寒武系出露良好,剖面完整,层序井然。尤其是中、下寒武统特别发育,彼此间为连续沉积。其中化石丰富,尤以三叶虫动物群较繁盛,演化亦较迅速。因此,详细研究该地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不仅对寒武系的划分,各组化石带的建立,各带三叶虫内容的充实,以及对三叶虫的系统演化、迁移和发展的认  相似文献   

15.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4):221-227
本文在西藏羌多地区羌多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分布于羌多地区的早-中二叠世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早-中二叠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3个腕足类化石组合和4个蜒类化石组合带,为西藏二叠系地层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区是我国志留系研究较早的地区之一,自弗里其(1912)首次报道南京仑山地区有志留系存在以后,相继在和县、含山(刘祖葬、1933),繁昌、铜陵、青阳、贵池一带(叶良辅、李捷,1923—1924;王恒升,外建初,1930;朱森、刘祖葬,1930;谢家荣,1935),赣西北修水流域(王竹泉,1930),皖南宁国、绩溪、歙县(王恒升、李春昱,1930)都见有志留纪地层。解放后随着大规模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证实不仅沿长江以北安庆、桐城一带以及浙西地区均有志留纪地层的存在,而且分别在宁镇、赣西北、皖南及浙西等不同地点建立了完整的地层系统和化石带。但以往多限于笔石化石的研究,而对志留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的三叶虫及其它门类的化石则描述得不多,这对本区志留纪地层的研究是不全面的,主要表现在不能全面反映本区动物群的面貌和层位关系上。本文,笔者将近几年所搜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进行整理,草拟成文,以供参考,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在阿勒泰地区一些变质地层的多处剖面 近五十个样品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和少量似几丁虫化石。将此区以往认识不一的哑地层确定为震旦系,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划分对比,提出了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阳逻砾石层及所含的大量的化石木,在古植物学、长江中游的古环境和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1984年阳逻被子化石木的发现,武汉阳逻化石木和阳逻砾石层就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先后发现的硅化木化石已达200余件。在阳逻化石木鉴定、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学和古环境研究方面,在阳逻砾石层的时代及年龄、成因和物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在一些基础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建议:(1)在化石木的来源和砾石层物源分析方面,开展系统的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2)通过综合地层学研究,即生物地层(植物化石组合)、岩石地层(长江中游岩石地层对比)、地貌地层(长江中游地貌对比)和年代地层的综合对比,重点尝试宇生核元素、化石自旋共振(ESR)等测年技术的应用,以查明化石木和砾石层的形成时代;(3)加强化石木和砂砾层环境信息深入挖掘和综合对比分析。在查明化石木植物树种的组合全貌的基础上,通过古植被类型的恢复,特别是应加强化石木的显微结构分析,通过观察其构造特征和生长轮(木轮、年轮)的宽窄等信息,分析其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安徽黟县西坑银多金属矿床的构造地质、地层与蚀变、岩浆作用、银矿体与矿石及同位素等特征,探讨了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20.
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资料,将浙江省陆相白垩系划分为3统、5群、17组,并将其所含化石划分为建德、水康、衢江三个生物群。以综合地层学手段研究了白垩系的区域地层对比框架。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在对一些岩石地层成因机制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白垩系主要的关键性、疑难性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1)“塘上组”底部砾岩为与火山爆发有成因联系的湖泊重力流沉积,并非底砾岩,因而“天台群”不是“新的构造亚层”,而基本上是火山岩型永康群;(2)“塘上组”、“小平田组”等人山活动成因的“组”,都是中白垩世时局部性火山事件形成的不等时、不连续的地质体,不是层位固定的岩石地层单位;(3)中戴组、方岩组、“赤城山组”都是晚白垩世早期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中,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同一套类磨拉石建造,并非层位不同的“三套”类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