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煤灰的粉体特性及其对减水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捍东 《环境工程》2002,20(2):48-52
通过对粉煤灰颗粒形貌、平均粒径、粒度分布等粉体特性参量的测定和计算分析 ,发现粉煤灰的减水效应主要来自圆球形玻璃微珠的滚珠轴承润滑作用或对水泥絮凝结构的分散作用。过细的粉煤灰大掺量取代水泥后有可能会降低其减水效应  相似文献   

2.
X773 .052(X) 2035肠粉煤灰的粉体特性及其对减水效应的影响/严捍东(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一2(X)2,20(2)一48一52 环图X一26 通过对粉煤灰颗粒形貌、平均粒径、粒度分布等粉体特性参量的测定和计算分析发现:粉煤灰的减水效应主要来自球形玻璃微珠的滚珠轴承的润滑作用或对水泥絮凝结构的分散作用。比水泥粒径细、粒度分布窄的粉煤灰取代水泥时,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水泥一粉煤灰二元系统的堆积密度,降低空隙率,这将对粉煤灰减水效应起到负面影响。过细粉煤灰大掺量取代水泥时,将可能使得粉煤灰的减水效果难以充分…  相似文献   

3.
磺化木素的减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硫酸盐木素磺化改性后,对湿法水泥生料浆有减水作用,实验测定了它们的减水通过对样吕的差热分析,初步评估了改性硫酸盐木素对水泥熟料煅烧及熟料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粉煤灰对湖泊和土壤磷酸酶的影响及其应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煤灰水提取液对湖泊和土壤磷酸酶具有激活作用,粉煤灰固体对湖泊磷酸酶的效应与其用量有关,少量固体可促进酶的活性,用量增大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为粉煤灰所吸 的东湖溶解态碱性磷酸酶亦能表现微弱的活性,依据上述结果讨论了粉煤灰的潜在应用价值,具体方式为:(1)以粉煤灰水提取液作为土壤磷酸酶激活剂;(2)借粉煤灰固体介导湖泊中过量的酶向土壤转移,以期获得水质净化与土壤改良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5.
以粉煤灰、石灰为主要原料,经混合料制备、成型、蒸压、低温焙烧、粉磨工艺制备的新型水泥既具有普通水泥的胶凝特性,又同时具有水化热低、后期强度高的特点,对过程工艺参数、物料配比对新型水泥的质量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工艺有望为粉煤灰在水泥行业的规模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侯浩波 《环境工程》1995,13(6):37-40
本文针对粉煤灰水泥早强低,凝结硬化慢等缺点,根据水泥熟料矿物的形成机理,用粉煤灰代替粘土作原料,对熟料矿物进行优化组合,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高硅酸三钙的早期强度高的水泥熟料,这种熟料可掺入30%一40%粉煤灰,生产出425R型粉煤灰水泥。  相似文献   

7.
覆盖法控制城市河涌底泥磷释放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建立了一套包含有城市河涌底泥、覆盖材料及上覆水的小试装置,采用粉煤灰、水泥、沸石、河砂、玻璃珠等不同物质作为覆盖材料,在厌氧条件下,覆盖材料对城市河涌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5℃,覆盖材料用量为6.0kg·m-2时,玻璃珠、河砂、沸石、粉煤灰、水泥对PO43-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40.0%、46.7%、60.0%、75.6%、88 9%;覆盖材料对PO43-的抑制作用可归结为覆盖材料的覆盖效应、化学效应和吸附效应;覆盖材料对PO43-释放的抑制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覆盖材料用量对PO43-抑制率影响较大,对于水泥、粉煤灰、沸石、河砂,要达到约50%的PO43-释放抑制率,其用量分别为2.0、2.0、6.0、10.0 kg·m-2,选用粉煤灰作为覆盖材料较合适;从重金属毒理学方面讲,覆盖材料不会对底泥及区域土壤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水泥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的典型产品。本文分析研究了粉煤灰水泥作为环境标志产品的必要性和意义,初步探讨了粉煤灰水泥产品的环境标志评价指标和阈值水平,旨在为进一步建设中国环境标志制度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粉煤灰的基本结构与几种主要综合利用途径:粉煤灰制备建筑材料,包括粉煤灰制砖、制各种砌块、制取水泥和混凝土基本材料等;粉煤灰在农业方面可以制成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粉煤灰在废水处理和烟气脱硫方面的应用等等。提出呼和浩特市区应加深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的认识,加强妥善处理粉煤灰,加快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步伐,防止粉煤灰资源的浪费,减少粉煤灰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用粉煤灰生产水泥填充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填充料-粉煤灰蒸块的方法,这种填充材料可以直接加入水泥熟料中生产水泥,每掺入10%填料可降低生产成本5%,同掺入普通粉煤灰相比提高了强度,增加了安稳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利用粉煤灰步履艰辛的难题。通过一些厂家的使用,三个“效益”比较突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粉煤灰再资源化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应用。一、生产新型的建筑材料 1.粉煤灰制水泥粉煤灰是一种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与水泥熟料混合细磨制成粉煤灰水泥。也可以在不加熟料的情况下生产无熟料水泥。粉煤灰还可代替粘土配制水泥生料等。目前国内主要生产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无熟料水泥两种类型。据报道,日本等国近年来正在开发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中国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能源使用CO2排放计算方法,将不同粉煤灰替代率下原料及能源使用引起的CO2减排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与燃煤电厂产业共生可减排92.676kgCO2/t水泥.而粉煤灰替代熟料是中国水泥CO2减排的主要部分,与替代生料结合可产生最大CO2减排373.303kg/t水泥.另外,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形成混凝土的碳化作用,到2050年可吸收192.015kgCO2/t水泥.粉煤灰替代后,对余热发电变化及外购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增加引起的减排进行预测,发现此项举措可有效促进水泥行业“双碳”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电石渣与水泥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理化性质 ,研究它们对金属废物和酸性铬污泥的稳定 /固化作用 ,实现以废治废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粉煤灰和电石渣对金属废渣有良好的稳定 /固化作用 ;对酸性铬污泥 ,电石渣有很好的稳定 /固化作用 ,二者完全可以替代水泥用作金属废渣和酸性铬污泥的固化剂。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HB粉煤灰高效活化剂”日前由安微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为高掺量、高水平利用粉煤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原本严重污染环境的粉煤灰成为代替水泥的廉价材料,兼有经济和环保的双重效应。粉煤灰以是煤为燃烧的火力发电厂从烟道中排出的粉状物质。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粉煤灰排放量高达1.4亿吨,是大宗工业废料。我国电力行业投入巨资进行处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用途径,效果不佳。难以处理的粉煤灰或堆积如山、占用大量农田,或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HB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委会一2000,20(1)一42一47环图X一9 粉煤灰水提取液对湖泊和土壤磷酸酶具有激活作用,粉煤灰固体对湖泊磷酸酶的效应与其用量有关。少量固体可促进酶的活性。用量增大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为粉煤灰所吸附的东湖溶解态碱性磷酸酶亦能表现微弱的活性。依据上述结果讨论了粉煤灰的潜在应用价值,具体方式为:(约以粉煤灰水提取液作为土壤磷酸酶激活剂;(2)借粉煤灰固体介导湖泊中过量的酶向土壤转移,以期获得水质净化与土壤改良的双重功效。图8表1参14X773 .05 200002384煤研石制非烧结砖的可行性研究/高成…(重庆大学环境及化学…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粉煤灰增钙渣水泥的最佳配合比及工艺技术参数。并介绍了该品种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为粉煤灰增钙渣水泥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局党组和院党委的关怀下,我们用广西田东电厂的粉煤灰进行了少熟料粉煤灰水泥的试验研究,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生产粉煤灰水泥,是处理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大量粉煤灰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一般的生产方式,还存在着粉煤灰掺用量不够大的问题。我们此项试验,是探索只掺用少量水泥或水泥熟料来制做粉煤灰水泥的可能性,以及其生产条件和工艺流程,力求使粉煤灰能全部得到合理利用,达到化害为利、保护  相似文献   

18.
喂煤新技术在湿法回转窑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使生产煤耗大大降低,而且使熟料质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增加了水泥中粉煤灰的掺加量,使更多的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耕地。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典型案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赤峰第二毛纺厂电厂为背景,介绍了该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特殊需求及综合利用途径的选择和原理。分析了利用粉煤灰生产粉煤灰硅酸盐水泥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0.
粉煤灰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可行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克锋 《重庆环境科学》1999,21(1):54-55,58
研究了粉煤灰细度,颗粒形貌及掺量对水泥强度和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掺入二、三电场的原状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以较为显著地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