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刘永叶  陈鲁  乔亚华  杨阳  曹亮 《环境工程》2016,34(11):60-63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厂循环冷却水(温排水)的余热排放对受纳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热影响(即热污染)已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基于国内现有的温排水排放控制标准可执行性不强的现状,对我国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控制标准的基础技术要素——温排水混合区边缘温升限值进行了研究。以我国北方某典型滨海核电厂址邻近海域的代表性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各季节不同受试物种最大临界温度(CTM)的统计分析结果,作为确定该厂址温排水混合区边缘温升限值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法规调研法,最终确定该典型滨海核电厂址温排水混合区边缘温升限值的推荐值为3.6℃。  相似文献   

2.
目前含锌废水排放量很大,主要来自电镀厂、人造纤维工厂以及生产含锌产品的化工厂等。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锌量常超过100ppm,有的甚至超过300ppm。这种废水的排放,给人类和水生动物带来危害。当水中含锌量超过5ppm时,就产生苦味;超过10ppm时,水质发生浑浊。除了污染环境外,废水直接排放还造成大量有用金属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未经处理或经过处理但未达标直接排放的废水中含有较多污染物,会对动植物乃至人体带来严重危害。提出一种基于超声波技术的水体污染物降解方法,对超声波空化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分析超声波声强、超声波频率、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水体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降解过程中添加氯化钠粒子能够显著提高水体污染物溶液中的苯酚去除率。研究为超声波技术降解水体污染物试验以及实际应用时选取合适的超声波频率、超声波声强、反应温度等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渤海辽东湾附近海域在严寒季节海冰分布广泛,核电厂向受纳海域排放的温排水带有大量乏热,将导致海域内水温升高而引起海冰融化。某核电厂址西侧海域有一斑海豹国家自然保护区,电厂温排水及其融冰效应可能影响斑海豹的生存、繁殖环境。文章根据核电厂温排水融冰模型对其融冰量的预测和环境影响分析,表明了电厂温排水对斑海豹保护区的影响是在较小范围内的。  相似文献   

5.
水体重金属离子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离子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重金属离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冶炼、化工、电子等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若未对重金属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当中,会给生态环境、食物链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基于此,本文对水体样本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合性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内现有的温排水排放控制标准可执行性不强的现状,对我国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控制标准中的关键参数-温排水排放口的最高排放温度限值进行了研究。以我国北方某典型滨海核电厂址邻近海域的代表性海洋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各季节不同受试物种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50)的统计分析结果,作为确定该厂址温排水排放口控制的高温限值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法规调研法和水温极值预测法,最终确定该典型滨海核电厂址温排水最高排放温度限值的推荐值如下:冬季为31℃,春、秋季为32℃,夏季为34℃。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成为环境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发达国家在实施基于BAT(the best applicable technology,最佳可行技术)的排放政策后,针对成分复杂的有毒排放废水,以排水生物毒性测试为基础,分别建立了WET(whole effluent toxicity,排水综合毒性)评价技术体系,将生态毒理学测试和毒性指标应用于排放废水的管理. 各国和区域组织选用的排放废水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大、气候类型复杂、生物物种差异大,开发了许多本土生物的毒性测试方法;德国、OSPAR(欧洲大陆国家组织《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15国)和COHIBA(波罗的海有害物质控制项目8国)则重视开发标准受试生物的测试方法,并且开发了遗传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新型测试方法,便于不同国家采用统一测试方法和排放限值;英国和新西兰是岛国,河流较短,更加关注海岸带生态系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排水生物毒性测试技术研究,相关测试标准门类和数量不足,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步、分区建立排水综合毒性测试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阳江核电站附近海域作为温排水地面试验的研究区,根据实验区域的大小和周边海域范围的情况,制定地面测量航线的点位分布,根据航线测量的各点水体温度进行温排水空间分布范围提取与温升等级划分。试验结果表明,靠近排水口处温度值较高,且随深度增加温度值降低,随着空间距离逐步远离排水口,温度逐渐降低且温升变化缓慢,到达一定空间距离后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排水口附近温排水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2m左右,4m以上深度影响较小。地面试验手段是温排水监测的直接手段,在核电站发电过程中,应按一定时间需求定期开展相关试验,进而为海域生态环境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在1965年以前,美国对炼油废水的处理不很重视。只有少数炼油厂在向敏感水体排放污水时才采用氧化塘和曝气池来提高污水质量。从这些设施出来的残余物大部分是悬浮物质。有些炼油厂安装了空气浮选或粒料过滤层装置,在排放前将废水稍加处理。七十年代初,美国议会开始通过环境立法,确立了以改进炼油技术来减少排污的指导原则,规定所有炼油厂的排水都要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在无氧环境中,当温度加热到300℃以上时,线路板中的粘接材料(溴化环氧树脂)就会发生热解反应,这是利用热解法回收废旧线路板的理论依据.在超临界CO2流体环境中,当温度达到260℃时,线路板中的环氧树脂也会发生不完全热解反应.本文建立了高温高压下线路板的热分析模型,并对线路板内部的热应力进行研究,发现其对整个反应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废水排放氨氮控制标准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氮可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中国"十二.五"期间将把氨氮作为水体污染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控制氨氮污染的有效措施,文章分析了国家和地方现行废水排放氨氮控制标准以及正在制(修)订的国家废水排放标准,发现大多数标准都规定了氨氮排放限值,但有些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主要是发布年代较早的排放标准,这些标准存在按生产规模规定排放限值、标准限值与环境功能区对应、氨氮控制要求过低的现象,提出了完善中国氨氮排放标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天目湖沙河水库热分层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揭示亚热带水库热分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水质效应,以最大水深11 m的江苏溧阳天目湖沙河水库为例,基于对水库坝前区(TM1)3~11月逐时的水温监测及对该水库2009~2016年相关水质和气象指标监测,分析了该水库热分层的形成和消失时间、驱动因素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呈典型的亚热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水温逐渐升高,当表层水温升至21℃左右时,热分层稳定形成,在整个5~9月期间水体热分层十分稳定;秋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水温逐渐降低,当表层水温降至19℃左右时,热分层基本消失,在10~4月期间水体呈混合状态.热分层期间,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强而增加;日均气温超过30℃的情况下,水体热分层更加稳定;夏季强降雨过程降低了水体表层的温度、减弱了上层5 m水体的温度分层,但对5 m以下深度的热分层状况基本无影响.水温分层对水库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热分层期间,底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底层水体氨氮浓度明显增加;热分层消失后,底层水体溶解氧、总磷及悬浮颗粒物含量均增加.研究表明,对于四季分明的亚热带中等深度的水库而言,水体热分层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稳定的热分层有利于蓝藻门相关种属藻类的生长,热分层形成及消散阶段改变了沉积物的营养盐释放及供给水体的强度,对水体水质形成冲击.在水库水质监控及生态保护管理中,应关注热分层过程的不利影响,并探索相关灾害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22年冬季三门湾海域20个定点站和2条走航测线的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三门核电站冬季温排水的时空特征。受温排水影响,冬季观测海域表层水温通常为10 ℃~19 ℃。从垂向上看,位于排水口东侧的分层水温测站存在温度层化,表底温差平均值在大、小潮期间分别为0.16 ℃~1.21 ℃和0.51 ℃~2.37 ℃,小潮期间温度层化较强且持续时间较大潮期间长3~13 h;其余分层水温测站的水体总体呈混合均匀状态。涨急和涨憩时刻,温排水主要被限制在排水口外较小的区域,并向北经猫头水道进入蛇蟠水道;落急和落憩时刻,温排水则向南影响南部滩涂及其以东海域。以1 ℃温升为标准,涨潮时段温排水最远可影响到排水口西北约3 km处,落潮时段温排水最远可影响到排水口东南约5 km处。三门核电厂址以南各测站小潮期典型潮时水温通常比大潮期高0.5 ℃~5.0 ℃,说明三门核电站以南海域在小潮期受温排水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氯水是电化厂生产液氯时,热氯气与冷却水直接冷却洗涤产生的废水。除少量杂质外,其主要成分是氯溶解于水中形成的产物。排放含氯废水的浓度在4000~5000mg/l之间,有时更高,有较大的刺激气味和严重的腐蚀性。若不经处理,它可能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有机氯化物,引起二次污染。氯水具有强烈的杀灭微生物的能力,破坏水体的生态系统,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而且腐蚀管道、设备和船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化工产业也加大了生产的力度,进而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废水排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浓度较高的有机物排放到水体中,严重的影响了水资源的洁净。所以在生产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应该探索出环保生产的方法,加大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含有对人体和动物有害废水的排放。鉴于在化工工程加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原材料和产品,所以废水处理的程序非常复杂,本文通过对化工工程废水处理情况的分析,探索排水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进而改善废弃污水的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从排污口废水中筛选到一株能耐受一定浓度Pb~(2+)和Zn~(2+)的低温真菌,将其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方式、温度和pH值对其吸附Pb~(2+)和Zn~(2+)的影响,绘制、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在模拟废水环境中进行逐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Pb~(2+)和Zn~(2+)初始浓度接近100 mg/L时,可在20℃吸附15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静态吸附的吸附量偏高。当pH值为4~6,温度在4~15℃时吸附量最大,这正是低温真菌的优势所在。人工配制了含Pb~(2+)和Zn~(2+)的模拟废水,分别经过5级和6级吸附后,出水可达到GB 25466—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谢莹  曹艳妮 《环境工程》2018,36(6):58-62
从排污口废水中筛选到一株能耐受一定浓度Pb~(2+)和Zn~(2+)的低温真菌,将其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及吸附方式、温度和pH值对其吸附Pb~(2+)和Zn~(2+)的影响,绘制、拟合吸附等温线,并在模拟废水环境中进行逐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Pb~(2+)和Zn~(2+)初始浓度接近100 mg/L时,可在20℃吸附15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静态吸附的吸附量偏高。当pH值为4~6,温度在4~15℃时吸附量最大,这正是低温真菌的优势所在。人工配制了含Pb~(2+)和Zn~(2+)的模拟废水,分别经过5级和6级吸附后,出水可达到GB 25466—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外温排水的生态影响研究现状的深入调研,总结国际上的先进研究经验和宝贵的研究成果,并对照国内研究现状,提出国内温排水热影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框架。为国内电厂冷却系统的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温排水排放管理对策的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造纸工业是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在制浆造纸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而且这些废水大都不予治理而直接排入水体和农田,影响水中的溶解氧及鱼虾、贝类生存。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废水中的杂质,如溶解性有机物、悬浮纤维、其它悬浮固体、含硫和不含硫的有毒物质。若以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来代表耗氧性有机物,则造纸行业排水中的BOD_5在各种工业废水中是首屈一指的。据资料介绍,一吨化学浆产生的蒸煮黑液,排入25℃水体中,可影响8~9万m~3水域中的水生动、植物  相似文献   

20.
实施核电站温排水的动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对于掌握核电站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andsat8-TIRS为卫星遥感数据源,以广东阳江核电站温排水为示范区,分别从海表温度信息提取、温排水温度场分布以及温升区范围等方面展开了分析,探讨了阳江核电站温排水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温排水高温温升区域主要集中在临近排水口附近,低温温升则向四周扩散;在四个季节核电站温排水的影响差异较大,冬季的温排水温升面积最大,秋季次之,然后是夏季,春季最小,在低温温升区尤为明显;潮流是造成阳江核电站温排水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落潮和北风或偏北风更有利于温排水高温温升区水体的热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