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节矿内水灾的水源和透水的原因矿内水灾是指在生产矿井中发生的突然透水事故。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透水的威胁,因此,防水探水工作是  相似文献   

2.
入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值得注意的是,在防汛防涝斗争中,化工企业要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防止在水灾中再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 首先注意化学危险品中各种易燃液体,应防止其泄漏。易燃液体的黏度一般很小,容易流淌,即使容器只有细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管理煤矿水灾安全危机,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从煤矿发生水灾前的征兆入手,通过分析130起煤矿水灾事故发生案例,结合历史文献,确定出水灾安全危机征兆指标32个。根据所选指标特点,选用BP神经网络作为预测模型、概率模型作为数据建立模型,在Matlab的环境下,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历史,是灾害深重的历史,其中,洪涝灾害连续不断,灾情严重。据史书记载,我国几条主要江河洪涝发生的情况是:海河:从1368~1948年约500年间,共发生水灾387次,平均每3年中有2年发生水灾。黄河:自公元前602年以来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煤矿水灾事故频发的国家之一,重特大水灾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并从安全管理方面予以预防,采用事故统计、案例分析和分组对比相结合的方法,以1990-2009年发生的142起煤矿水灾事故为例,对煤矿水灾不安全动作等原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安全动作类型、不安全动作构成比例及不安全动作的发出者在水灾事故中的特点.结果表明:1)1990-2009年,违章放炮等23小类不安全动作一直存在,16小类不安全动作消失,19小类不安全动作新增;2)1990-1999年占比最大的直接不安全动作是违章指挥,但在2000-2009年,违章放炮却成为新的占比最大的直接不安全动作;3)未采取有效探放水措施和未通过安全审批私自生产在2000-2009年分别处于所有不安全动作占比的第一、二位,且比例逐渐增加;4)高层管理人员发出的不安全动作占比最大,一线员工和班组长发出的直接不安全动作占比大于各自发出的所有不安全动作比例.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水火无情。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水灾和火灾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内发生的。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既发生水灾又伴随火灾,其悲惨之状可想而知。 埃及大火,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水灾和火灾,有时是属于天灾的系列,是难以控制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妥善地规划城镇危险物品贮存区和居民住宅区,采取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在发生了地震、水灾、强热带风暴或遭受其它灾难打击后,固定的通信网络设施可能被全部摧毁或无法正常工作.对于抢险救灾和安全防护来说,这时就需要一种网络可以不依赖任何固定网络设施又能快速布设.  相似文献   

8.
杨长瑞  于威  王磊 《安全》2013,34(3):9-10,13
本文根据安全系统工程中事故树原理,利用事故树分析手段,对煤矿水灾事故资料进行了逻辑分析,从中找出煤矿水灾事故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并对其结构重要度进行了分析,以便掌握煤矿水灾事故的原因、规律,为防范煤矿水灾事故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提出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众信任及水灾风险认知的区域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开展问卷调查(获885份样本),统计、比较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态度及水灾风险认知状况,并探讨信任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依次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政府应急>防灾工程能力,其中下游地区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普遍偏弱,尤其是下游地区公众对发生水灾、受灾可能性的评估偏低(小于25%)。公众对于区域减灾能力的信任主要受到受灾经历(如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等)的影响,区域本底的灾害风险高低导致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上、中游)公众更愿意采取较多的、积极的具体防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煤矿水灾安全评价内容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煤矿水灾事故发生有 3个必要条件 ,即水源、导水通道、释放水空间。据中国煤矿事故集的统计 ,煤矿水灾事故主要有 12种类型 :①井口灌入水 ;②井筒溃水溃沙 ;③回采工作面突水 ;④地表积水溃入回采工作面 ;⑤回采工作面透水 ;⑥掘进工作面突水 ;⑦掘进工作面透水 ;⑧煤仓溃煤水 ;⑨注浆跑水冲埋 ; 防水密闭失效透水 ; 水煤矸石溃出 ; 钻孔溃水、突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了煤矿水灾的 4 6种致灾因素。在煤矿水灾安全评价上 ,笔者认为主要从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 2个方面进行考虑 ,查阅现场各种资料 ,查清各种防治水工程 ,以防危险、危害因素的遗漏。  相似文献   

11.
地表水进入井下发生淹井事故是矿井水灾的一种类型,危害很大。所有井工矿,都程度不同的存在水灾的威胁。生产中,防排水措施不当,容易造成淹井事故。因此,把地表水存在的淹井可能列入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加以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表水淹井危险的辨识危险源辨识必须采取系统性原则来进行,地表水淹井危险的辨识可依据事故树分析法来进行,可使危险源的辨识过程和分析思路更为直观、清晰和全面。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  相似文献   

12.
施倚 《劳动保护》2010,(7):121-121
编辑同志: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38人遇难。请问:矿井水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井下如何预防水灾?  相似文献   

13.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如何对待安全生产工作,对具有瓦斯、煤尘、火、顶板、水灾五大自然灾害又在井下从事特殊作业的煤炭行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里介绍几个煤矿的某些具体做法,供借鉴。 1.在分配中加大安全方面的比例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是一个年产230万t的矿井,去年该矿发生了一起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和一起死亡1人事故。为了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除了开展“生命只有一次,安全就是幸福”的正面教育外,还在承  相似文献   

14.
《安全与健康》2005,(9):7-8
8月29日,当新奥尔良第17街运河的堤坝决口,大量湖水涌进市区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多年以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直在警告美国联邦和地方当局,新奥尔良处于水灾的威胁之下.  相似文献   

15.
基于象限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水灾灾情等级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财产与生活,水灾灾情等级的合理评估可以为防灾、减灾以及备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改进象限法的临界指标,并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约束,提出基于象限法和灰色关联法的灾情等级评估方法。首先应用象限法对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水灾灾情按省进行分级,再应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出代表各地区灾情大小的关联度,最后用各省的关联度对象限法的分级结果进行微调,得到中国一些地区水灾灾情等级评估的最终结果。结果表明:湖北、湖南、安徽为大灾地区;四川等19个地区为中灾地区;甘肃、海南、青海和新疆为小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宁夏、西藏为微灾地区。  相似文献   

16.
"热死人",是人们对酷暑的抱怨,可是谁会想到,这一抱怨会在近年来接二连三地成为现实?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鼠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在酷热的天气下,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地铁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基于韧性理论,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3个方面,提出包含20个韧性指标的地铁站水灾安全韧性指标体系;采用H-OWA算子修正层次分析法(AHP)的主观误差,再结合投影寻踪模型(PPM),确定韧性指标体系综合权重;应用疏散模拟软件Massmotion获取地铁站应急疏散时间作为指标数据,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FCE)建立地铁站水灾安全韧性评估模型,以郑州紫荆山地铁站为例进行模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安全韧性评估模型通过获取与处理目标地铁站指标数据,可确定地铁站水灾安全韧性等级;实例紫荆山地铁站水灾安全韧性等级为较高韧性(Ⅳ),且评估结果与地铁站实际情况相符;出入口可防御水位标高指标对地铁站水灾安全韧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正>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城市地下空间水灾研究进展,预测其发展趋势,系统调研城市地下空间水灾的相关文献,并从试验和数值模拟角度,归纳总结城市地下空间洪水漫延规律、地下空间阶梯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受灾人员撤离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预测城市地下空间水灾的研究趋势。研究表明,当前研究趋势是建立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大尺度复杂多层地下空间洪水漫延问题数值计算模型,并研究地下空间复杂形态楼梯上洪水水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人员安全撤离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德国:灾后重建经验之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虽然地处欧洲大陆,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以水灾居多,仅最近几年就有1997年、2002年和2005年3次大规模洪水发生,此外暴雪、飓风等灾害也时有发生。在应对灾害和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方面,德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