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具体规定,法律上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架构已经搭建。但在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大门并未真正打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当下,最有必要也是最有效率的解决途径就是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作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导力量,推进我国环境司法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5,43(2)
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法律适用情况做出了细致规定。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诉讼主体能力、法规依据、诉讼成本分担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提出了细化相关规定、健全法律法规、分担诉讼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民事诉讼法》增设环境公益诉讼条款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逐渐走入公众视线,最近多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就如何协调环境行政机关监管职权与司法诉讼的互动关系、如何突破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资金瓶颈、如何协凋不同种类处罚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索赔资金使用方案的俞理性等这些司法实践中的典型问题,本研究提出了解决之道,希冀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环保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频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引起人们关注。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是否过窄、是否需要借鉴域外相关法律成果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8月,全国人大修改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正式加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条款,这是司法实践推动环境立法的典型样本,更是环境法制领域的里程碑事件。2014年4月24日,备受社会关注的《环境保护法》修订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标  相似文献   

6.
吴勇 《环境保护》2014,(16):22-25
根据新的《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环保法庭受理的案件主要是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环境诉讼里,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环境法目的的实现和环境诉讼程序价值的发挥。文章分析了环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应当遵循的原则,就环境民事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两种类型,分别探讨了举证责任的核心和责任分配。  相似文献   

7.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认定模糊或面临其他困境都会对公共环境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完善主体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施行以来的7年内的413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对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诉讼主体资格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曹树青 《环境保护》2012,(24):49-51
201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颁布,该法的一个重要创新在于公益诉讼制度的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在即,学界和实务界也在高呼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纳入该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与环境行政执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3日,全国首例由环保部门提起的环境公益民事侵权诉讼案--大龙潭水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昆明市环保局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人(原告),状告昆明三农农牧有限公司和昆明羊甫联合畜牧有限公司.昆明市检察院作为支持公益诉讼人参与了诉讼.  相似文献   

10.
欧恒  张琪 《环境保护》2020,48(16):30-34
环境侵害案件往往呈现出环境公私益相互交织的特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间存在着分离救济、利益保障以及审理顺位的问题,无法对环境公私益进行整体有效维护。因此,需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一是探索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审理模式,二是扩张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三是明确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审理顺位选择。为了协调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间的关系,平衡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笔者提出了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最大限度兼顾环境公益和私益。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刑法》在环境刑事立法上虽有重大发展,但摁环境犯罪的特殊性而使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受到冲击,新因果关系确立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应运而生。我国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将其适用于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和部分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确立中。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为核心的环境行政行为、现行的诉讼法、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皆不能实现对我国环境公益的有效保护,在环境法的全球化与趋同化形势下,论我国有必要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保护环境公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侵害公众环境权益事件的频频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迫切需要。但中国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立法规定上存在缺陷,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应该赋予环境保护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检察机关、公民、环保社团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展,来维护我们公众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4.
Thousands of patents have been awarded that claim human gene sequences and their uses, and some have been challenged in court. In a recent high-profile cas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 et al. v. Myriad Genetics, Inc., et al., the US Supreme Court ruled that genes are natural occurring substances and therefore not patentable through ‘composition of matter’ claim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ruling will extend well beyond ending Myriad's monopoly over BRCA testing and may affect similar monopolies of other commercial laboratories for tests involving other genes. It could also simplif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surrounding genome-wide clinical sequencing, which can generate results for genes covered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 for common aneuploidies using cell-free fetal (cff) DNA in maternal blood is currently offered through commercial laboratories and is also the subject of ongoing patent litigation. The recent Supreme Court decision in the Myriad case has already been invoked by a lower district court in NIPT litigation and resulted in invalidation of primary claims in a patent on currently marketed cffDNA-based testing for chromosomal aneuploidies.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环境NGO在环保活动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2015年中国新环保法的颁布,环境NGO已经具备发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但由于中国环境NGO自身能力不足,完成诉讼仍存在困难.文章以环境NGO介入环境公益诉讼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现有环保NGO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现模式,并分析了环保NGO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复杂性,指出要提升NGO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能力,必须从培育环境公益诉讼意识、加强自身能力改造及破解资金难题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两高关于渎职司法解释,探讨环境监管人员的依法履职。首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解释》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就失误、失职、渎职和徇私舞敝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与鉴别,最后重点论述了环境监管人员在环境监管与应急管理工作中环境监管失职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以及企业涉嫌污染环境罪的定义、主体、时效等适用《解释》的情况,并对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认定和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行政诉讼与环境侵害的排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有关环境行政诉讼的学说、判例和立法进行研究,指出:为了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以保护私人利益为出发点的传统行政诉讼理论和制度得到了一定的修正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而诉讼中环境纠纷打骂审查性、成熟性等方面也呈现出有利于预防性环境目标的变化。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应当通过扩大环境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等充分发挥环境行政诉讼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实现经济社会繁荣5的同时保护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作为保护环境权利与解决纠纷的衡平机制,它的产生是基于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的需要.在运用诉讼程序解决民事纠纷时,存在利益衡量的问题.作为环境法的法意基础,环境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有权提起环境诉讼,维护公共利益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标志.本文通过论述环境权理论及其在环境侵权救济中的运用,并对原告资格的适度放宽、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诉讼费用公平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期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也是公众环境权获得程序上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In a recent ruling, the U.S. Supreme Court has determined that solid waste flow control regulations are unconstitutional. Many states have established some form of flow control. As an example, the state of New Jersey has implemented a long-term plan to gain waste disposal self-sufficiency by the year 2000. The success of this plan hinges on the flow controls implemented by the state. Almost two billion U.S. dollars of debt has been incurred by the twenty-two solid waste districts in New Jersey to build the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necessary to reach these goals. An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on the most recent data available of the state’s solid waste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t a time when New Jersey must restructure its solid waste management plan. The New Jersey solid waste management model is of interest to other states. The consequences, facts, and alternatives of flow control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20.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关键。其目的是使项目能被公众认可,提高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所做的规定还不能令人满意。借鉴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立法的先进经验,我们应当通过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协调好国家干预和公众参与、赋予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权利、加强公众宣传、保证信息透明等方式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