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古鄱阳湖中生代盆地的研究表明,该盆地并不是简单的白垩纪盆地,而是历经多次构造旋回的复杂盆地。盆地多次成生、萎缩、上升,均是燕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岱海湖盐碱化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岱海湖地处内蒙半干旱地区,是个封闭型的内陆湖泊。其主要特点是盐碱性大。由于湖周围无大工业,污染物主要是由地表径流挟持而来。故湖水中盐碱化程度大气降水、湖区经济发展等诸因素密切相关。我们针对其特点,采用多元相关统计模型进行了污染预测。一、湖泊自然概况岱海位于内蒙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岱海盆地之中。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储水量约12.3亿立方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处达17米。流域面积为2289平方公里。岱海盆地在构造上属于一个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其成因类型是属于断层构造湖。岱海为一闭塞的盆地湖,没有出水口。出  相似文献   

3.
溧水中生代构造—火山凹陷,西以方山——小丹阳断裂为界,与宁芜火山岩“盆地”紧邻;东隔茅山东侧断裂,与溧阳火山岩“盆地”相望;南、北分别为小丹阳——双牌石断裂和南京——湖熟断裂所控制(图1)。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随着输入的减少韦特恩湖、维纳恩湖、梅拉伦湖以及哈马伦湖中磷(P)和氮(N)的浓度变化.在前两个水更新速度较慢的深水、贫营养湖中,自70年代以来磷输入的急剧减少只是造成较长一段时间内磷浓度的少量减小.同时在水团中出现了非有机氮的积累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在后两个中等营养到高营养的湖中,哈马伦湖中的两个浅盆地由于沉积物释放的氮而显示出恢复较慢.这两个盆地以及梅拉伦湖中的两个盆地有氮缺乏现象,特别是在磷输入减少之前的数年中、而且表明存在固氮现象.在梅拉伦湖的两个盆地中,湖内磷浓度的恢复与用于湖泊从营养物污染中恢复的IMSA模型相比较预期的要好.在其他的5个湖泊/盆地中,20年之后的叶绿素浓度与那些模拟的情况相比类似.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晚白垩世王氏组的沉积相划分为五类:湖盆陡岸浊积扇相,洪积扇沉积相、滨—浅湖前缘斜坡相、次深湖相、湖湾相。并详细研究了微相特征。王氏组沉积特征所反映的沂沐断裂带的活动特点是:先为徐缓的脉动,而后是陡然激烈的断陷,故造成了补偿性沉积与超补偿性沉积的叠置。王氏组砂岩平均化学成分表明:马站盆地具孤后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6.
瑞士Greifen湖新近沉积物中的137Cs分布及其计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瑞士Greifen湖不同复水深度的位置,采集了直径为12cm的四个沉积物孔心样品,测得~(137)Cs的垂直剖面具相似的分布类型.由垂直剖面中~(137)Cs的峰值作沉积物计年标志得知:沉积物积累速度变化范围为0.22—0.085g/cm~2·a,随采样点与入湖的M(?)nch河口距离增加而递减.界面层沉积作用速率变化范围为1.4—0.55cm/a.显示出入湖泥沙输入和复水深度的双重影响.实际资料和理论概算表明.湖中的大部分~(137)Cs来自M(?)nch河积水盆地并在湖中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7.
生物壳体的Sr/Ca、Mg/Ca比值能反映其沉积水体的Sr/Ca、Mg/Ca比值 ,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水体的盐度、温度 ,并分别与宿生水体的盐度、温度呈正比关系。生物壳体的87Sr/ 86Sr比值是恢复盆地古水文条件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小渡口剖面的第 2 8层为实例 ,力图通过对有孔虫、介形虫、腹足类生物壳体Sr/Ca、Mg/Ca比值与87Sr/ 86Sr比值的对比研究 ,并结合前人所作的中更新世古地理特征研究 ,来恢复生物壳体沉积时泥河湾古湖水的温度、盐度 ,进而进行古气候、古环境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97~ 0 .94Ma间 ,古泥河湾湖为一陆相湖泊 ,湖水的温度、盐度变化趋势相吻合 ,均呈低—高—低的演化特征 ,可能对应着盆地水体的扩展—退缩—扩展变化。其中 ,在 0 .96~ 0 .95Ma间 ,古泥河湾湖具有较高的温度、盐度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物地化特征的研究表明:(1)天水盆地下山剖面泥岩富MgO、CaO、Nb、Sr、Th,贫SiO2、Al2O3、Ba、Cr、Ni、Rb,高Al2O3/TiO2、Cr/Zr、Cr/Th、Th/Sc,结合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地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初步认为盆地南区西秦岭北缘各时代花岗闪长岩和偏中性岩主要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而古秦岭洋闭合期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它们高度混合的物质给盆地提供物源,泥岩样品中K2O的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高,说明物源区在溯源侵蚀的过程中富钾值岩大量出现;(2)CIA和ICV值指示天水盆地碎屑沉积物的物源区古风化程度较强,沉积物成熟度较低,源区沉积再循环的物质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在上新世到更新世之间存在化学风化作用减弱的趋势;(3)天水盆地从西秦岭山麓到华家岭地层沉积厚度越来越薄,从湖相逐渐过渡为湖泛平原相,结合主、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认为下山剖面沉积物是在压扭作用下的山前凹陷盆地构造环境中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供了墨西哥中部两个高原湖泊近期环境快速变化的证据.从济拉温湖(米却肯州)和胡安艾卡特兰湖(哈利斯科州)获得了多个沉积物钻芯,利用210Pb和14C,以及火山灰年代测定法确定年代,进行了硅藻组合、磁化率和金属含量分析.在殖民时期,两盆地内有汇水区被扰动的迹象,但这两个地方最显著的特征是,最近20年来硅藻种群组合特征的快速变化,这指示着富营养化的开始.尽管在胡安艾卡特兰湖还没获得这方面的任何数据,但济拉温湖的湖泊学数据支持这种解释.古湖泊学在跟踪近期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缺乏常规湖泊监测计划的情况下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这些湖泊对汇水区的开发变化特别敏感,必须在将来的流域管理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湖氮磷控制标准不衔接问题,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基于2013—2018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和湖体总氮浓度〔ρ(TN)〕、总磷浓度〔ρ(TP)〕、叶绿素a浓度〔ρ(Chla)〕、水量等监测数据资料,采用湖盆模型(Bathtub模型),构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与湖体ρ(TN)、ρ(TP)和ρ(Chla)的响应关系,分析了主要入湖河流ρ(TN)、ρ(TP)和水量对湖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探讨了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及其与湖体氮磷协同控制限值. 结果表明:①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氮磷的输入仍显著影响湖体ρ(TN)、ρ(TP),尤其是对西北部湖区的富营养化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②在入湖水量方面,湖西区入湖水量增加可导致太湖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而“引江济太”水量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太湖水质. 建议分区域控制直接入湖河流水量,其中,湖西区直接入湖水量控制在60×108~70×108 m3之间,望虞河“引江济太”水量控制在15×108~20×108 m3之间;③针对太湖流域而言,现行《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在协同控制河、湖氮磷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通过控制入湖河流ρ(TN)、ρ(TP),太湖ρ(TN)、ρ(TP)难以达到Ⅲ类水质标准;④与全湖平均值相比,湖西区要达到同一标准限值,入湖河流协同控制限值要更为严格. 在河湖氮磷衔接目标制定上,建议湖西区单独设定协同控制目标浓度值. 另外,建议结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开展太湖流域水质、水量协同控制,有效约束入湖通量,达到河湖氮磷协同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景观湖生态设计方法,基于Visual MODFLOW模型,对景观湖4种防渗方式进行模拟分析,从水资源、水生态和成本方面进行定量评估,提出了优化复合防渗方式,并探究不防渗景观湖的影响因素和设计条件。研究发现:湖底土工膜和岸坡黏土压实防渗方式能够减少59. 89%的渗漏,降低9. 82%的成本,复合方式较之单一方式更能兼顾生态环境、防渗效果和经济成本;当景观湖不采取防渗时,在湖体水位、湖体面积和区域水文条件因素中,湖体水位变化、面积变化对景观湖渗漏量影响更大,湖体面积变化则对周边潜水水位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区域水文条件的改变则会影响地下水对景观湖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的演替及重建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水植被是浅水草型湖泊的生态基础,具有固定和移除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在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逐步消亡,滆湖从草型湖向藻型湖衰退,水质急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通过对滆湖近20a来水质监测及沉水植被观测成果的汇总分析.并通过滆湖大洪港沉水植被对水质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监测试验结果,探索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的演替规律及对湖体水质影响的驱动机制。并初步提出沉水植被的重建设想。  相似文献   

13.
沉水植被是浅水草型湖泊的生态基础,具有固定和移除氮磷营养盐、净化水质的强大功能,在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逐步消亡,滆湖从草型湖向藻型湖衰退,水质急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通过对滆湖近20a来水质监测及沉水植被观测成果的汇总分析.并通过滆湖大洪港沉水植被对水质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监测试验结果,探索滆湖富营养化进程中沉水植被的演替规律及对湖体水质影响的驱动机制。并初步提出沉水植被的重建设想。  相似文献   

14.
运用HYSPLIT模型,结合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大气研究中心(NCAR)2000~2013年的再分析气象资料,对柴窝堡盆地粉尘潜在扩散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湖干涸湖底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春季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和密度最大,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最远可达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其次是秋季,夏季粉尘潜在扩散以1000m为界表明出明显的高度差异,冬季粉尘潜在扩散范围和密度均是最小的.随高度增加,不同季节气流可能携带粉尘密度均呈降低趋势.受地形影响,粉尘潜在扩散有两个主要通道,100m以下主要向西南方向扩散,而100m以上主要向东南方向扩散.柴窝堡盆地干涸湖底大量的粉尘在气流携带下可以长时间远距离输送,在近源区沉降,严重影响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并可能加速天山山区的雪冰消融.  相似文献   

15.
2009~2018年太湖湖泛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华荣  朱广伟  王雪松  李骏  陆隽 《环境科学》2020,41(11):4914-4923
基于2009~2018年的每年4~10月对太湖湖泛易发区的逐日巡查成果,以及相关太湖气象、水文、水质和水华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太湖湖泛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年际差异性特征,分析了影响太湖湖泛强度年际变化的因素及防控途径.结果表明,2009~2018年10 a中太湖共发生大小湖泛事件75次,平均湖泛面积1.35 km2,最大面积9.20 km2,平均持续时间3 d,最长持续16 d;湖泛发生引起了水体有机质、氮和磷等水质指标明显增高;湖泛的发生均在水温20℃以上,发生首日均处在5~9月;年际湖泛强度变化较大,2017年湖泛强度最大,2018年次之,而2014年湖泛强度最小;年际湖泛强度与蓝藻水华强度及5~9月的湖水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营养盐等指标关系不密切,表明年际气候条件的波动对湖泛情势影响很大;湖泛的形成与河口区蓝藻水华的堆积关系密切:除了5次草源性湖泛外,70次藻源性湖泛均发生在入湖河口附近水域,河口区的底泥污染状况及底泥悬浮状况可能对湖泛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形成湖泛的腐烂物质、来源、发生地点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湖泛分为藻源性湖泛和草源性湖泛这2种类型,藻源性湖泛又可分为港源型、迁移型和原发型这3种.结果表明,控制蓝藻水华强度是降低湖泛风险的根本途径,而避免河口区蓝藻水华过度堆积及厌氧分解的措施,如对蓝藻水华的及时打捞、工程措施形成的局部流场改变、蓝藻水华的离岸打捞工程和滨岸水华堆积区的应急曝气工程,以及河口区的污染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是降低湖泛发生风险的工程措施选项.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值积分方法求解二维盆地地形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及扩散方程,模拟了在盛行风和静风时,盆地内有无热岛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流场及其盆地内存在面源时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白天山脉作为热源,而晚间成为冷源;存在明显的山坡风环流,但盆地内环流要比盆地外弱;静风、有热岛时,盆地内污染物浓度大于没有热岛时;有盛行风时,盆地内污染物会被带至盆地外的平原地带,迎风坡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  相似文献   

17.
湖长制是我国在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中,以河长制为基础提出的一种升级版创新制度。本文追根溯源,阐述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水问题及"河(湖)长"出现的缘由;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的湖泊问题,分析了湖长制出现的必然性;最后对比了河长制与湖长制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湖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与河长制的区别与联系,以期为湖长制的推行及湖泊的长效管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参考大量文献,总结了剑湖湿地研究的6个主要方面:运用3S研究阐释了剑湖湿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历史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景观驱动与时空演变研究表明剑湖水域景观带受环境因素影响产生了显著变化;在对剑湖水体研究过程中发现剑湖湿地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的特征,并揭示了外源污染源的输入路径以及水体中N、P元素的动态分布;在剑湖湿地土壤方面,湿地流域中的沼泽土、水稻土、冲积土及松栎混交林下的红壤呈现出不同的肥力特征;在湿地土壤微生物方面,剑湖湿地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在数量和多样性上表现迥然不同,有研究表明,区域独特的气候环境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多样性;从恢复后的剑湖湿地产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价了剑湖湿地的保护。对剑湖湿地的研究与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给进一步实施滇池入湖污染控制及小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依据,以滇池环湖28条河流入湖水量及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质量浓度逐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滇池河流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ρ)和入湖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的入湖负荷贡献. 结果表明:①滇池河流入湖ρ(TN)在2.91~94.01 mg/L之间,以ρ(DIN)(DIN为溶解性无机氮)最高,而ρ(DON)(DON为溶解性有机氮)和ρ(PN)(PN为颗粒态氮)均较低. ②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总量为6 908.47 t/a,绝大多数河流以DIN负荷为主,平均贡献为67.15%;DON和PN入湖负荷贡献相近,平均分别为17.86%和14.99%. ③不同形态氮入湖负荷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明显,DIN入湖负荷较高值出现在春夏季(3—9月),平均贡献达74.01%;DON入湖负荷较高值则出现在秋冬季(9月—翌年1月),平均贡献达33.42%;PN入湖负荷贡献月份变化差异较小,最高值出现在2月,贡献为40.19%. ④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不仅要考虑DIN的贡献,也应重视DON和PN负荷,控制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需要考虑不同河流不同形态氮负荷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声音广场     
《环境》2014,(9)
正《工人日报》:填湖又挖湖,城市经不起这么折腾按理说,对被钢筋水泥高楼围绕的城市而言,多一个湖总比少一个湖好——既能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又能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自然气息,但为何会招来"瞎折腾"的斥责呢?其实,这次开挖人工湖的消息就像导火索,激起了武汉市民多年来埋在心底的填湖之痛。武汉本是"百湖之市",但随着时间推移,该市大量湖泊因"向湖泊要土地"、"填湖、盖楼,盖楼、填湖"的发展模式而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