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始建于2010年,现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第二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园区规划面积20.74 km2,已形成以石油炼制及副产品加工为主干,精细化工、碳一化工为两翼,发展壮大石油化工、锂电池材料、光引发剂和水性涂料、医药化工、防水材料和碳一化工产业链“126”产业体系。作为荆门石化产业链的龙头,荆门石化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百万吨级润滑油石蜡、特种油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11日,工信部有关人士就刚刚发布的《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指导意见》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旨在推动化工行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行业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针对化工园区规范发展出台的首个综合性指导意见。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化工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天津"8·12"事故后,工信部启动了城镇人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正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组织开展园区危险废物调研2016年4月13~14日,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组织开展了对如东和泰兴化工园区的危险废物调研工作,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调研组与园区和企业针对目前危险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企业和园区普遍反映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处置费用过高以及废盐废水等副产物缺乏综合利用的渠道等,同时提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程序亟待简化,危险废物的鉴定、界定等问题需进一  相似文献   

4.
赵霞  李亚斌  李响  胡涛  张航 《化工环保》2018,38(1):13-18
综述了金属基超疏水材料和聚合物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污染物性能的研究进展,并从污水处理的角度展望了超疏水材料的发展方向。指出,超疏水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低成本、高效能且环境友好的超疏水材料及其制备工艺的开发;持久(永久)性超疏水净水材料的制备;超疏水材料对水中有毒金属离子的去除及其机理研究;超疏水材料水中抑菌性的深入研究及其应用;超疏水材料对水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以及纳米污染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5.
膜材料应用于化工废水回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再鹏 《化工环保》2006,26(1):17-20
调查了使用膜材料的化工废水回用工程的若干案例后,总结了目前使用膜材料化工废水回用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为使化工废水回用目标顺利实现,应做到:要认认真真地做试验,要以试验为基础;按科学研究的规律,开发废水回用的全流程技术;明确职责,开好车,加强装置的日常操作管理;开发、使用有针对性的清洗约剂;充分利用废水处理的成熟技术。建议新建项目废水处理的目标应直接定在回用,而不是达到排放标准;膜材料、废水回用技术术语、使用标准等应规范化,制定、修订废水回用于锅炉补充水、循环冷却补充水、杂用水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产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责任者之一,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传统材料产业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危机,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生态材料的内涵与研发内容,说明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了解与掌握发展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技术途径,大力推广其研究与应用,才能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瑶  辛志伟  付军  关睿 《化工环保》2017,37(1):110-115
从园区的规划布局、监督管理、废水处理及排放标准等方面对化工园区水污染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分别从四个方面针对化工园区水污染防治政策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管理顶层设计,促进协调监管;严格园区环境准入条件;实行企业废水分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准入标准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第三方服务。  相似文献   

8.
冉丽君  梁鹏  梁睿  崔积山 《化工环保》2016,36(6):692-695
介绍了我国化工园区基本情况和布局现状,指出了化工园区布局不合理、城市规划源头缺少环境风险控制要求、后期规划实施和控制不利导致环境风险累积、已属末端的园区规划环评无法改变不合理的空间布局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布局新建化工园区、从城市规划源头控制环境风险、推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针对现有城市开展环境安全评估、推进现有园区清理整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渗析技术是膜分离技术之一,具有低能耗,高效率,连续运行、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在多个行业中有着广泛的使用。简述了几种常见的电渗析技术,包括填充床电渗析,倒极电渗析和双膜电渗析等,着重介绍了电渗析技术在水处理、食品和化工方面的应用,并简单探讨了电渗析技术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陈启石  冯霄 《化工环保》2005,25(1):18-22
系统化的废物最小化方法对于环境友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化工过程的研发、综合、设计和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简介了废物最小化的一般原则;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类系统的废物最小化方法,包括定性类方法如分层决策法、环境优化技术法、结构化法及3Es法等,定量类方法如各种数学优化法、夹点分析法、废物削减算法以及人工智能法及组合式方法;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煤基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包括准入指标、行业生态化发展指标和园区生态效率指标,并对煤基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化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基本原则:提高准入、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坚持“3R”原则),为国家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开展分类指导提供决策参考。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废塑料再生产业园的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檀笑  温勇  蔡彬  陈晨 《化工环保》2014,34(2):165-169
论述了我国废塑料再生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废塑料再生产业园的规划特点。探讨了产业园的合理选址、系统规划布局、同步环境影响评价在废塑料再生产业园建设中的重要性,介绍了环境影响分析和园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内容。指出建立废塑料再生产业园,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并及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是保护环境、防控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作为第二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抓机遇,转观念,围绕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不断完善、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园区将围绕打造千亿产业园平台,做大做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相似文献   

14.
杨再鹏  吕中庆 《化工环保》2006,26(4):287-290
介绍了责任关怀产生的缘由、内容、标志、意义及世界化工行业推行责任关怀的现状与方法,指出责任关怀是化工行业不断改善环境、健康和安全行为的承诺,最具标志性的行为是公布年度环境、健康和安全报告,本质是对职工、邻居和公众健康的关爱。分析了我国化工行业推行责任关怀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晔  姜华  郭森 《化工环保》2012,32(1):21-24
分析了煤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提出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瓶颈主要是产业发展存在技术风险、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及面临碳减排压力,并提出通过合理构建"水-煤-碳"三大约束指标体系,引导煤化工实现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西潞安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煤炭资源和区位发展优势,以煤的深度转化为主线,着力探索实践煤基合成油项目,延伸发展煤基多联产产业化,产出了煤基合成油,建成了煤油循环经济园区,走出一条“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对潞安集团煤油循环经济园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介绍,以期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总结近年来我国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并分别从定位规划、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园区管理、公众意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静脉产业园区建设的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再生资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集散市场、分拣中心与加工园区等新兴产业形态令人瞩目。这些新兴产业形态的出现是再生资源产业经济效率提高的要求,是产业地位提升的需要,是先进理念注入的结果,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其代表着再生资源产业更先进的生产力,标志着再生资源产业的庞大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应从新兴产业形态中,发掘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质调节—混凝沉淀—厌氧水解—缺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某化工园区以氟化工和精细化工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废水经处理后,COD=35 mg/L,TN=5.2 mg/L,ρ(NH3-N)=3.1 mg/L,TP=0.15 mg/L;COD,TN,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1%,67.1%,70.5%,89.3%;出水达到DB 32/T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中的排放标准。工程设计规模1.0×104 m3/d,工程总投资约5 000 万元,直接运行费用1.50 元/m3。每年减少COD,TN,NH3-N,TP的排放量分别约为1 324.6,38.69,11.05,4.56 t。该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区域水环境,为太湖流域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