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四种藻类植物对镍的耐受性及其中毒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种纯种培养的藻类植物对镍离子的耐受性不同。衣藻属(Chlamydomonas sp.)可耐受10ppm的镍;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5ppm;颤藻属(Oscillatoria sp.)1ppm;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0.02ppm。受试的两种绿藻比蓝纯菌(蓝藻类,Cyanobacteria)对镍离子毒性的抗性大得多。本文还报道了影响这些藻类对镍的敏感性和抗性的某些环境因素,并阐明了一些抗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4株石油降解丝状真菌,用以筛选可高效降解石油的菌群. 经过ITS(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其中9株属于镰孢霉属(Fusarium sp.),2株属于黄白生丛赤壳菌属(Bionectria sp.),另外3株分别属于葡萄穗酶菌属(Stachybotrys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雅致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 sp.);在固体培养基中各菌株的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1). 不同菌株能够特异降解不同的石油组分. 将筛选的优势菌株组成2个菌群,菌群1由菌株3、D2、D3和D52组成,菌群2由菌株3、6、D2和D3组成,分别考察单菌和2个菌群对原油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菌株原油降解试验30d后,单菌菌株D52对原油去除率最大,为64.25%;菌群1和菌群2对原油的去除率较高,分别达到74.55%和72.64%,可以考虑用于污油生物修复治理的工程菌群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3.
喹啉降解菌筛选及其对焦化废水强化处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静  李文英 《环境科学》2015,36(4):1385-1391
以喹啉为目标污染物,从焦化厂废水处理工段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能利用喹啉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及能源的高效降解菌DQS-01,经16S rRNA基因分析鉴定为丛毛单胞菌科食酸菌属(Acidovorax sp.)菌株.通过考察不同培养条件下DQS-01降解菌的生物量及喹啉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确定其最佳降解条件为接种量10%、摇瓶转速150 r·min-1、初始p H 8.0~10.0、温度35℃.应用Haldane方程对该菌在不同喹啉初始浓度下的生长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拟合曲线与实验测定值相关性良好.将该菌与高效苯酚降解菌混合菌株用于焦化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运行72 h后,对焦化废水COD的降解率达到87.4%.  相似文献   

4.
王伯勋  王学东  段桂兰 《环境科学》2018,39(5):2464-2471
微生物对于土壤-植物系统中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极其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至今尚未有研究报道植物内生菌对砷污染的响应.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涂布平板法,以水稻(甬优-538)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开花期和成熟期(2015年5~8月)分离根部、茎部、叶部、穗部(仅成熟期)可培养内生细菌,并通过16S r DNA序列进行菌种鉴定.对分离所得内生菌先用1 mmol·L~(-1)亚砷酸钠[As(Ⅲ)]和10 mmol·L~(-1)砷酸钠[As(Ⅴ)]进行抗砷筛选,再用2mmol·L~(-1)的As(Ⅲ)和20 mmol·L~(-1)的As(Ⅴ)对初筛抗砷菌株进行复筛,以鉴定内生菌对不同砷形态的抗性.结果表明:共获得126株水稻内生菌,归为13个属,水稻幼苗期分离出8个属共37株菌;分蘖期分离出5个属共25株菌;开花期分离出8个属共24株菌;成熟期分离出8个属共30株菌.主要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属(Psoudomonas s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抗砷初筛选实验中得到20株菌对1 mmol·L~(-1)的As(Ⅲ)和10 mmol·L~(-1)的As(Ⅴ)的抗性较强,复筛发现其中16株菌对2 mmol·L~(-1)As(Ⅲ)有较强抗性,13株菌对20 mmol·L~(-1)As(Ⅴ)有较强抗性,其中菌株CS1对两种形态砷的耐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离筛选石油降解菌,从陕北宝塔、吴起、靖边和延长4个县区采集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测量土壤中石油、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pH;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对所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菌进行16S rDNA鉴定。陕北4个县区石油污染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0.57,6.63,4.34,8.91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2~21倍。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要菌门,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为丰度最高菌属。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分离得到8株石油降解菌,其中菌株OS33和菌株OS62-1在5 d内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80.51%和81.60%,经鉴定OS33为迪茨氏菌(Dietzia sp.),OS62-1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石油污染发生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筛选的8株石油降解菌中OS62-1石油降解率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陕北地区石油降解菌菌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6.
石油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罗丽  刘永军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10,31(9):2160-2165
分别用亚甲蓝比色法、MPN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长庆油田(陕北)石油集输系统中原油和水样中H2 S的分布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分布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从油井井口经石油计量站再到石油综合处理站的集输系统中,原油中H2S的含量依次为105.80、99.70、24.57 mg.L-1;SRB的数量依次为98、300、680 CFU.100 mL-1.水样中H2S的含量依次为1.13、2.80、3.49 mg.L-1;SRB的数量依次为9 500、40 000、76 000 CFU.100 mL-1.集输系统中水样中SRB的数量平均为原油样品的100倍以上.原油井口中高浓度的H2S抑制了SRB的生长,SRB数量较少;随着H2S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削弱并消失,使集输系统中SRB的数量逐渐增加.水样中H2S初始浓度较低,SRB数量较多,系统中H2S的含量随着SRB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多.由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能够同时在水样和原油样本中检测到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naceae sp.)以及脱硫球菌属(Desulfococcus sp.)相关的SRB基因序列.但是,在水样中能够检测到与脱硫念球菌属(Desulfomonile sp.)、脱硫弯杆菌属(Desulfotomaculum sp.)和脱硫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相关的SRB基因序列,而在原油样本中未检测到.在石油集输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水样和原油样品中SRB的多样性都有一定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北黄海硷渣及三类废弃物试验倾倒区水和沉积物样品中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数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了菌属组成和季节变化。 硫化细菌在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的检出率均为100%。但数量此本海区异养细菌少1个数量级,在表层海水中平均为4.8×103个·L-1;表层沉积物中平均为1.4×103个·L-1。而且,分离的硫化细菌菌株都隶属于硫杆菌属(Thiobacillus sp.)。 硝化细菌在该海区检出率很低,表层水样中检出率为26.9%;表层沉积物为22.2%。前者大多在50个·L-1以下;后者一般少于250个·L-1。本海区的硝化细菌(不包括亚硝化细茵)由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 sp.)、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 sp.)和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 sp.)三个菌属组成。以检出率最高的春季为代表,硝化细菌的优势菌属无论在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均为硝化杆菌属。此外,硝化细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水温和亚硝酸盐含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补水对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北京市永定河麻峪湿地再生水补水河段河道底泥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q PCR技术,分析再生水补水口上游、补水口及补水口下游这3个断面的细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差异,尝试解释再生水补水对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中高浓度的碳氮磷含量是导致补水口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升高和群落组成最为丰富的直接原因,人工湿地对碳氮磷浓度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净化后底泥细菌群落逐步恢复,表现出上下游相似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补水口处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是变形菌门中β-Proteobacteria和δ-Proteobacteria,亚优势类群是Planctomycetes和Actinobacteria,而ε-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Spirochaetes是补水口处的独有类群;氮碳磷循环是再生水补水河道底泥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克隆文库中补水口以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为优势类群的45.9%的克隆子与氮循环相关,其相对丰度高于上下游(27.7%和23.4%),以溶杆菌属(Lysobacter sp.)为优势类群的17.9%的克隆子与碳循环密切相关,其相对丰度高于上下游(14.4%和12.9%);再生水中携带的痕量病原菌和抗生素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道底泥细菌群落碳氮循环的转换方式,表现为补水口处固氮作用主要是红环菌属(Rhodocyclus sp.)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上下游以对植物具有促生作用的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 sp.)为代表进行共生固氮.该研究结果为再生水补水河道人工湿地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晓琳  陆洋  王钰  侯誉  白晓慧 《环境科学》2016,37(11):4235-4240
由于抗生素过量使用已导致我国部分水源受到多种抗生素和耐药基因的污染,抗生素及其耐药基因可能通过饮用水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上海某水厂供水系统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使用5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氯霉素(Cm)以及链霉素(Str)对饮用水中可培养微生物多重耐药性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变化规律和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可培养微生物主要属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噬纤维菌属(Arcicella rosea sp.)、鞘酯菌属(Sphingomonas sp.)在所有工艺单元中都可分离获得;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3种菌的多重耐药能力均有增强,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耐药能力最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供水系统中3种整合子及9种转座子进行定量检测,发现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可移动基因元件绝对数量增加明显,生物活性炭滤池和输配管网对饮用水中微生物耐药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废纸的回收利用是废纸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废纸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造纸行业的废纸用量已达4939万吨,占总用量的62%。2011年,我国进口废纸达2728万吨,其中1~8月,进口废纸1761.77万吨,较2010年同比增长26.81%。纸厂渣料是纸厂在利环经济发展的重我国废纸循环经据中国造我国造纸行业的1761.  相似文献   

11.
酚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和在含酚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石油化工厂的活性污泥和废水混合物中分离到10个降解酚的细菌菌株,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5个菌株(PD1、PD2、PD6、PD7和PD39)被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4个菌株(PD4、PD5、PD8和PD9)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1个菌株(PD3)为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D39菌株的酚降解特性、最适生长条件、降解底物的范围、儿茶酚1,2-双加氧酶(C12O)和儿茶酚2,3-双加氧酶(C23O)活性、含酚废水的生物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PD39菌株的最适生长和降解条件是,培养基的起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30℃,酚浓度为800 mg/L,对酚的最大降解浓度为1 200 mg/L.酚浓度为637 mg/L的工业废水经72 h处理酚的去除率达到99.96%.PD39菌株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来作含酚废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强化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一株苯胺降解菌的筛选及处理突发污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快速、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AN-P1,鉴定为Rhodococcus sp..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表明,苯胺通过间位途径降解.菌株AN-P1利用苯胺生长的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为6.0,最适生长浓度为2000 mg/L,最佳接种量为0.30‰.将AN-P1作为功能菌株对常规活性污泥系统强化后应急处理,16S rRNA基因V3区片段PCR-DGGE图谱显示,AN-P1能有效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免受苯胺毒害;处理含500,1000,2000mg/L苯胺的模拟废水分别需10,20,32h就能使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用AN-P1结合常规SBR工艺应急处理苯胺废液,经过36h降解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抗性菌的富集和扩散对受纳水体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本研究从上海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四环素抗性菌株TC-1,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结果鉴定,菌株TC-1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对节杆菌属菌株的全基因组分析表明,菌株TC-1含有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包括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抗性基因.对比节杆菌属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基因簇分析表明,这些抗性基因在节杆菌属中具有普遍存在性,表明其来源于相关菌株的遗传而非单个菌株的偶然获得.鉴于节杆菌属是潜在的病原性微生物,该结论可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含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致病微生物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株高耐铜菌株的分离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去除电镀废水中铜的处理方法 ,更有效地治理含铜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采用梯度浓度驯化的方法 ,从自然界筛选了高耐铜的微生物。经鉴定该菌为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sp .) ,它能耐受铜离子的最高浓度为 72 0mg L ,该菌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能成菌丝球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C ,最适 pH 5 .0 ,培养时间为 72h ,摇床转速为 15 0r min。用碱进行预处理可提高菌株的吸附量 ,经 0 .2NNaOH预处理过的菌丝球对含 2 0mg L的铜离子进行吸附实验 ,其吸附量可达15 .64mg L。  相似文献   

15.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州猎德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污泥中分离到1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经镜检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试验结果表明,菌株接种培养96h后,培养液可以使汽油层的乳化率达到100%;产表面活性物质的最佳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NH4NO3,最大的排油直径均超过100mm;在偏碱性(pH 8 ̄9)的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培养液的排油活性明显优于中性及酸性条件;盐离子浓度较高时能够生长并且大量产表面活性物质;通气量对培养液的表面活性有较大影响,摇瓶培养比通气培养更有利于保持培养液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两株假单胞菌降解酚类化合物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焦化废水中分离得到2株可降解对氯酚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CO-1和CO-44.其最适降解温度为35~40℃,最适pH值为6.0~8.0.菌株降解对氯酚的速度与对氯酚初始浓度呈负相关.2株细菌均能较快地降解苯酚和甲酚,其中CO-1还能够降解1-萘酚和萘.在添加对氯酚的焦化废水中,CO-1和CO-44能够在42h内将苯酚、甲酚和对氯酚完全降解.从2株细菌中均检测到了苯酚羟化酶基因,分别从菌株CO-1和CO-44中检测到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  相似文献   

17.
以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基因(mMT-I)聚球藻7002为对象,研究了其在含Cd2 、Pb2 和Hg2 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无论从生长速率还是对重金属的耐受特性来看,转 m MT-Ⅰ聚球藻7002均明显优于野生藻;随着培养进程的延续和细胞浓度逐渐提高,体系中Cd2 、pb2 和Hg2 的浓度逐渐降低,降幅最大的时间约在试验开始后1-3 d左右;经3 d培养,转mMT-Ⅰ聚球藻细胞对Cd2 、pb2 和Hg2 的净化率分别为63.90%、65.99%和96.27%,吸附量分别为10.75、58.89和112.61 mg·g-1,而野生聚球藻的吸附量分别为3.40、27.01和1.12 mg·g-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6、2.18和100.45倍;并建立了操作时间和细胞浓度对净化率的单因子模型,以及总括动力学模型方程,模型对实验结果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从甘蔗糖厂污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厌氧产氢菌。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Clostridium sp.60E(注册号:JF708079)。对该菌株生长及产氢特性的研究发现,其产氢主要发生在细胞生长对数期的中后期和稳定期。温度及pH值单因素实验显示,Clostridium sp.60E为一株中温产氢菌,有较好的耐酸能力。采用正交实验研究方法优化产氢条件,发现起始pH值为5,培养温度为35℃,碳源选择葡萄糖时,其总产氢量最高可达到(208±8.01)mL H2/100 mL培养基,比优化前提高了142%,产氢纯度最高达到55.32%,最高产氢速率为(188±8.72)mL H2/(L.h)、15.99 mmo(l H)2g(/dry cell.h)。以上研究表明,从糖厂污泥中筛选的Clostridium sp.60E是一株良好的厌氧发酵产氢菌,将其应用于废水处理,可以实现有机废水的高效制氢,是实现废水和有机废物资源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株对氯苯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好氧池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降解对氯苯胺的细菌PCA039菌株 ,该菌株能够以对氯苯胺为唯一碳源、氮源生长 .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 16SrDNA序列分析 ,该菌株初步鉴定为Diaphorobacter sp..进一步研究表明 ,该菌株的生长过程中 ,氯离子释放同步于对氯苯胺降解 ,并且氯离子的释放量与对氯苯胺的降解量相当 .其利用对氯苯胺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5,3d时间内的最适降解浓度为300mg/L(2.35mmol/L) .测定了降解途径中相关酶的活性 ,表明对氯苯胺经过苯胺双加氧酶初始氧化和羟基化后 ,芳环的裂解是由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催化.  相似文献   

20.
采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车间的回流污泥,以十四烷作为唯一碳源筛选分离到一株高效十四烷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鉴定为布兰汉氏球菌(Branhamella sp.)。对其降解十四烷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适降解条件为接种量0.5%,温度35℃,初始pH=7,碳氮摩尔比为0.4:1,在最佳条件下,当十四烷的初始浓度约为50mg/L时,在12h内降解率高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