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醛是一种遗传毒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甲醛可能具有诱导白血病的作用,然而甲醛诱导白血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以不同浓度液态和气态甲醛对大鼠骨髓细胞进行染毒,采用KCl-SDS 法检测了骨髓细胞 DNA-蛋白质交联程度,并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检测了骨髓细胞 DNA 链断裂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甲醛(液态甲醛浓度为:5μmol·L-1和25μmol·L-1;气态甲醛浓度为:0.5mg·m-3 和 1.0mg·m-3)可以引起 DNA断裂水平显著增高 (p<0.01);而高浓度甲醛 (液态甲醛浓度为:125μmol·L-1 和 625μmol·L-1;气态甲醛浓度为:3.0mg·m-3)则可以引起 DNA-蛋白质交联水平显著增高(p<0.01; p<0.05). 研究结果提示:甲醛染毒可以导致大鼠骨髓细胞DNA的损伤,暗示甲醛诱导白血病具有高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测定酸雨中游离甲醛和络合甲醛总量的方法,在液相中HCHO与S(Ⅳ)络合生成HMSA,通过加入I2丙酮溶液使甲醛游离出,再使用NaSh试剂(乙酰丙酮和铵)在60℃水浴中显色30min后在415nm光度测定,甲醛总量的检出率≥97%。1992年夏季用该方法测定北京市雨水,其络合甲醛和游离甲醛各占50%左右。测定甲醛总量时,雨样的最佳保护剂是NaHSO3。测定游离甲醛时,雨样的最佳保护剂是Hg  相似文献   

3.
气态甲醛对卡氏毛园蛛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态甲醛对蜘蛛的遗传毒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及KCl-SDS沉淀法检测了卡氏毛园蛛(Eriovixia cavaleriei)暴露于气态甲醛(0、0.5、1.0、3.0mg·m-3)后的细胞DNA分子断裂、DNA-DNA交联、DNA-蛋白质交联状况,并以甲醛的水溶性实验为基础,总结了甲醛对不同动物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显示,中、低浓度甲醛(0.5、1.0mg·m-3)可引起卡氏毛园蛛细胞DNA链断裂,高浓度甲醛(3.0mg·m-3)除引起DNA链断裂外,还可诱导核内交联物的形成;随着甲醛染毒浓度的升高,DNA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显示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总结甲醛对不同动物的遗传毒性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5~625μmol·L-1,生理盐水溶液),动物细胞DNA损伤基本表现为由DNA链断裂(DSB)→DNA-DNA交联(DDC)→DNA-蛋白质交联(DPC)的过渡;甲醛所致的DNA损伤在不同动物细胞中也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动物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室内甲醛浓度散发规律,对天津某住宅小区房间进行为期40 d甲醛浓度现场测试,测试区域为餐桌、电视柜、沙发以及房间几何中心区域.实测发现甲醛浓度由最高值0.46 mg·m~(-3)开始降低后进入以0.19 mg·m~(-3)平稳散发阶段,31 d后接近于直线状态,是处理甲醛污染的最佳时机.并且发现在沙发区域甲醛浓度值最高,达到0.33 mg·m~(-3),在房间几何中心甲醛浓度值最低为0.01 mg·m~(-3),在封闭条件下散发1个月后,甲醛浓度4个区域均不能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超标倍数达到了1—4倍,沙发区域比其他3个区域甲醛浓度都高出3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人工去除空气凤梨维路提拉叶表鳞片,通过比较鳞片的有无以及多少研究空气凤梨鳞片对吸收大气污染物甲醛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工去除鳞片后,鳞片的翼状细胞几乎被完全去除,环状细胞和碟状细胞也被部分破坏,暴露出大量之前被覆盖的表皮细胞.所有植株均可有效吸收甲醛,没有去除鳞片的植株净化甲醛的能力明显高于去除鳞片的植株,但是鳞片的多少与净化甲醛能力并不成正比.本研究表明,叶表鳞片对甲醛的吸收存在重要的影响,但空气凤梨净化甲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皮细胞等其他结构可能也会影响甲醛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甲醛致骨髓造血细胞遗传毒性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相当一部分新装修的房屋室内甲醛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室内甲醛污染已成为中国的环境污染公害.2004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局确认甲醛是人类致癌物,然而甲醛是否能导致人类白血病?该公报指出:虽然有流行病学的证据,但是由于致病机制并不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问题的关键是:甲醛或其衍生成分经血液向骨髓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这些成分在骨髓中对微环境组分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被动式甲醛监测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制的被动式甲醛监测器,以20%二乙醇胺处理过的玻璃棉为吸收介质,并用多聚甲醛在恒温下分解生成甲醛的方法,制备ppb到ppm级的甲醛气源,然后用AHMT比色法测定监测器收集的甲醛量。监测器能准确测定120ppb(取样7d)到20ppm(取样8h)的甲醛,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小于16%,平均采样速度为5.0ml/min。  相似文献   

8.
利用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淑娟  黄耀棠 《生态环境》2010,19(12):3006-3013
室内甲醛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室内空气环境问题,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大量的植物净化甲醛研究表明,利用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污染是一种经济有效,并符合公众需要和心理的污染修复技术。文章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植物净化甲醛污染的机理及净化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植物可以通过茎叶的气孔和保卫细胞的开启来吸收甲醛气体,其经过植物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扩散以及维管系统进行运输和分布,最终被植物代谢和转化,而甲醛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是植物体内代谢转化甲醛的关键酶。同时,根际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更换吸附能力更强的基质或在植物叶面喷洒二氧化钛溶胶等方式也能有效地强化甲醛的去除效果。总结文献的植物筛选试验可以发现,五加科、唇形科、菊科、秋海棠科及蕨类的植物具有较好的去除甲醛效果。文章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筛选高效的净化植物、植物净化甲醛的动力学、提高植物净化甲醛能力的遗传操作以及开发联合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甲醛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材料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用含甲醛的培养基从驯化的菜园土中分离出一株霉菌,并观察平板培养特征、孢子形态,提取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查找同源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研究了其在一定浓度下的甲醛转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孢子形态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i)最相似,18S rDNA序列与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的同源率为100%,160 r.min-130℃摇床培养144 h,能将ρ(甲醛)=1 235、ρ(甲醛)=1 682 mg·L-1转化为ρ(甲醛)=0和ρ(甲醛)=65 mg·L-1,其转化能力分别为100%、96.1%,菌丝干质量分别从0.468 9、0.475 9 g增长到0.529 8、0.523 6 g,还能将ρ(甲醛)=2 377、ρ(甲醛)=2 849 mg·L-1转化为ρ(甲醛)=854、ρ(甲醛)=1 507 mg.L-1,其转化能力也能达到64.1%、47.1%,但菌丝增长缓慢,结果显示该菌株是高浓度的甲醛转化霉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6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住宅的室内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甲醛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室内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已有的报道中,盆栽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效果并未排除盆土的净化能力,由此植物净化效果显然缺乏科学性.选用6种常用室内观赏植物,将盆土与茎叶部分隔开,放入自行研制的甲醛熏蒸箱中,对植物进行熏蒸实验.测得熏蒸前后甲醛的变化量和植物叶面积,以净吸收率及单位叶面积甲醛减少量来比较6种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大小.主要结论如下:(1)甲醛质量浓度是国际标准(0.08 mg·m~(-3))23倍情况下,6种观赏植物均能吸收空气中的甲醛,且因种类不同吸收能力大小不一.吸收甲醛能力排序为: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绿萝(Epipremnum aureum)>垂叶榕(Ficus benjamina)>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hybr.).单位叶面积植物吸收甲醛量依次为:广东万年青绿萝>虎尾兰>龟背竹>垂叶榕>四季秋海棠.(2)甲醛质量浓度是国际标准(0.08mg·m~(-3))57倍情况下,6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排序为:垂叶榕>虎尾兰>绿萝>广东万年青>龟背竹>四季秋海棠.单位叶面积植物吸收甲醛量依次为:虎尾兰>垂叶榕>龟背竹>广东万年青>绿萝>四季秋海棠.(3)根据净吸收率及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量的差异,将植物的吸收能力分为两类,吸收甲醛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广东万年青、绿萝、虎尾兰、龟背竹、垂叶榕(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低的植物有:四季秋海棠(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甲醛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化工原材料和有机溶剂,其35%~40%的水溶液是医学上和科研上常用的防腐剂。然而,甲醛作为一种原生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将其释放到环境中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具有极大的环境风险。利用微生物降解甲醛已成为治理甲醛污染的重要方法。为了获得高效的甲醛降解微生物,该研究采集北京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作为菌种分离源,利用稀释平板涂布及平板划线的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以甲醛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株,并将其命名为MCA01(CGMCC11443)。通过对该菌株的菌落形态和菌株形态进行观察,并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的革兰氏阴性鉴定板对该菌株进行常规快速鉴定,结果显示,MCA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相似度为99%。利用PCR扩增得到菌株的16S rRNA基因,并基于测序所得序列对菌株MCA01进行了BLAST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指出此分离菌株与Pseudomonas putida的同源性为100%。综合上述方法,鉴定所分离的菌株MCA01属于恶臭假单胞菌。在以甲醛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中对菌株MCA01的甲醛耐受性及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菌株MCA01至少能耐受1 600 mg·L~(-1)的甲醛浓度。当甲醛初始浓度≤1 000 mg·L~(-1)时,菌株MCA01能够在12 h内完全降解溶液中的甲醛;当甲醛浓度增至1 600 mg·L~(-1)时,菌株MCA01在24 h内对甲醛降解率为38.5%。菌株MCA01对甲醛具有良好的降解效率,该研究结果对殡仪场所内防腐废水等受甲醛污染环境的微生物治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暴露时间甲醛对小鼠哮喘模型肺氧化应激及IL-17表达的影响,用浓度为3.0 mg·m~(-3)的甲醛气体吸入染毒,同时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ovalbumin(OVA)致敏组;(3)0.5 h甲醛+OVA组;(4)1h甲醛+OVA组;(5)1.5 h甲醛+OVA组;(6)2 h甲醛+OVA组,以不同时间长度进行甲醛暴露,连续35 d。OVA致敏组、0.5 h甲醛+OVA组、1 h甲醛+OVA组、1.5 h甲醛+OVA组、2 h甲醛+OVA组均在第11、18及25天腹腔注射OVA致敏液(5 mg OVA+175 mg Al(OH)_3+30 mL生理盐水),第29~35天(共计1周)进行1%OVA雾化(30 min·d~(-1)),每日1次,诱发哮喘。第36天进行以下操作:取肺组织测定肺系数并制作肺匀浆,检测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并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IL-17的水平。同时,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部气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在浓度为3.0 mg·m~(-3)的甲醛气体吸入染毒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1.5 h甲醛+OVA染毒组、2 h甲醛+OVA染毒组ROS、MDA、IL-17含量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随着暴露时间长度的增加,小鼠肺部气道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综上所述,每天2 h甲醛+OVA染毒能对小鼠肺造成损伤并恶化OVA对小鼠肺的损伤,产生炎症反应,并通过氧化应激反应介导。  相似文献   

13.
两种常见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家居植物对甲醛的吸收能力和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效果,将库拉索芦荟(Aloevera)和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两种植物放置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16d的甲醛暴露实验。结果表明,虎尾兰的甲醛耐受性高于库拉索芦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具有持续的甲醛去除能力(去除率达...  相似文献   

14.
李思航  丁洋  牛璨  韩金保 《环境化学》2023,(5):1584-1592
为了解保定市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于2018年至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选取装修完成半年内的住宅居室和办公场所共79处进行了环境空气样本采集,分析了其甲醛、TVOC和苯系物含量,并评估了甲醛暴露对成年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保定市新装修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普遍存在且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住宅居室室内空气污染以甲醛和TVOC为主,办公场所室内空气污染以甲醛、TVOC和苯系物为主;室内甲醛浓度多分布在(0.10—0.15) mg·m-3范围内,室内TVOC浓度多分布在(0.60—0.90)mg·m-3范围内.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保定市住宅居室内装修环境空气甲醛呼吸暴露途径对成年人具有较高的致癌风险;办公场所室内装修环境空气甲醛呼吸暴露途径对成年人具有潜在致癌风险,且同样环境下,成年男性通过呼吸途径受到的甲醛致癌风险比女性更大.敏感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空气中的甲醛浓度和人的呼吸速率对风险评估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在环境水平的甲醛染毒之后,动物体内的谷胱甘肽(GSH)含量会发生显著减少,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值得思索的是,GSH的减少对甲醛所致的遗传毒性指标DNA-蛋白质交联(DPC)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了深入探讨GSH与甲醛的联合作用,进行了体外和体内两项实验.体外实验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实验组分为4组:对照组、250μMGSH组、250μM甲醛组、250μM甲醛和250μMGSH联合作用组;体内实验以昆明小鼠为实验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方法连续染毒两周.实验组分为4组:对照组、1mMGSH组、1mM甲醛组、1mM甲醛和1mM GSH联合作用组.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单独GSH染毒组所致DPC与试剂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甲醛染毒组所致DP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联合作用组所致DPC不但显著高于试剂对照组(p<0.01;p<0.01)而且还显著高于甲醛染毒组(p<0.05;p<0.01).结果提示,GSH单独作用不能诱导DPC形成,但是GSH对甲醛所致的DPC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论文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GSH与甲醛的协同作用,和GSH与一氧化氮的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类似。  相似文献   

16.
董艳  龚燕华  梁晓晖  陈成 《环境化学》2012,31(4):556-557
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体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甲醛环境中,会出现建筑病态综合症,如头晕、恶心、耳鸣等.目前学者对室内甲醛深度的影响因素、释放因子及其评价方法做了大量研究,但采用系统的统计学方法对甲醛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尚且少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甲醛作用后大鼠肺细胞醛糖还原酶(AR)的活性变化以及AR在肺细胞损伤中的功能,首先通过大鼠肺细胞分离培养,观察甲醛对大鼠肺细胞AR活性的影响及AR抑制剂——盐酸小檗碱对AR活性的抑制作用;其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甲醛及盐酸小檗碱对大鼠肺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1.0mmol·L-1甲醛作用24h使大鼠肺细胞AR活性显著增加,盐酸小檗碱对AR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甲醛能够引起大鼠肺细胞凋亡,使G0/G1和S期的细胞比例下降,G2/M期的细胞比例增加;甲醛和盐酸小檗碱共同作用使大鼠肺细胞凋亡率较单纯甲醛组更高,同时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的细胞比例下降.结果提示甲醛能够使大鼠肺细胞AR活性增加;AR活性增加可减少细胞凋亡,对甲醛引起的大鼠肺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也称发财树,Pachira aquatica)进行甲醛去除试验,在模拟箱内通过甲醛分析仪研究甲醛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模拟箱(1.25m×1.25m×1.25m)内甲醛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0.24mg·m-3、0.40mg·m-3和0.53mg·m-3时,分别经过10h、14h和11h后甲醛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100%。在空白箱子及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1%的二氧化钛(TiO2)溶胶后,二者分别经过12h和10h后降低为零。试验证明,马拉巴栗对甲醛具有良好的吸收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室内污染物甲醛的光催化去除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分析流速、湿度、温度对室内污染物甲醛的光催化氧化影响,在搭建光催化氧化分析动态实验台的基础上,利用浸渍准膜法制得TiO2光催化剂薄膜,并进行甲醛的光催化去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加,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逐步由传质控制过程过渡到光催化氧化控制过程,湿度对甲醛的光催化氧化存在一最佳范围,温度对甲醛的光催化氧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行研制了平板式介质阻挡放电冷电弧装置,探讨了施加电压、气体流量、甲醛初始浓度和不同设备形式对甲醛气体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间距1.6 cm、施加电压20 kV、气体流量667 mL/min、甲醛初始浓度为50.0 mg/m3以及添加涂有TiO2膜的陶瓷拉西环催化剂的条件下,甲醛的脱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