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久未谋面的一位朋友,听说我现在干的是环保,见面第一句话就说:“好啊,现在环保的人气很旺。”听了,我心里很是热乎。“环保的人气很旺”,言下之意是环保现在很热门,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很多人也在关心它。的确,环境问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它与人类生存、观念、行为息息相关。清澈的小河、碧蓝的天空、披上绿装的高山,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少人心中的渴求。顺应民心,顺应潮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把环境保护作为新世纪党的重要历史任务,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阳光  李弥  孙剑 《环境》2004,(10):16-17
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闻名的“天然动物园”。很多人还不知道,在我国与缅甸、老挝交界处,也有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野生动物王国。这里飞乌遮天敝日,虎豹等猛兽横行。前不久,笔者一行3人便闯入了这个原始森林考察。  相似文献   

3.
都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还是有的,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很多东西也都像海绵里的水,要"剪"总还是有的.很多看似已经用完的物品,经过这些人的"温柔"一刀,竟然又能产生很多惊喜.因为他们最常用的办法便是"剪",所以这些绿色时尚人士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剪剪族".时下流行的减碳生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剪"碳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态危机,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表现;是人的资本之“欲”与自然的生态之“理”的剧烈冲突;是自然对人的无知或贪欲膨胀的惩罚.  相似文献   

5.
丁萱 《环境》2011,(3):6-9
鲜花怒放、争奇斗艳,本是惹人喜爱的风景,但有些人遇见花朵却只能绕道而行;山珍海味、稀有珍馐,本是让人垂涎的美味,但有些人在餐桌上却只能举著不前;甚至家里的洗涤剂都会让他们掩面而逃,在办公室的复印机都会令他们狂咳不止……  相似文献   

6.
郑重 《环境》2001,(8):14-15
古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千百年来被奉作人间仙境,至今仍教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才子苏东坡一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但尽现其清雅脱俗之本色,更触动了多少人思慕久长的心弦。从大自然中来,回大自然中去,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种呼唤,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江河里激荡不息的浪  相似文献   

7.
"这件事的责任在我." 这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但真正要把这句话说出口,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责任感的.客观地说,凡是与人有关的事情,一旦出现疏漏,这其中必定与某些人的关系要密切一些,这关系密切的人是应承担相应责任的.但事实上,却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谁也没有责任,并由此滋生习惯性的推卸责任行为.有些人的习惯性思维是首先千方百计地证明事故如何跟自己没关系,而不是主动地检讨自己可能的过失.事故发生后,为了推卸责任,通常是隐瞒事故真相,设法销毁证据,使事故处理无法真正地吸取教训,导致重复事故的发生.在自己的过失面前,以什么姿态去面对责任?这是对责任心的拷问,也是对起码的职业操守的拷问.  相似文献   

8.
李忠东 《环境》2011,(1):46-49
正如荷兰人自己所说:“鱼儿离不开水,荷兰人离不开自行车”。自行车不仅仅是国民的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华山 《环境》2008,(2):93-93
俗话说,"安居乐业",暂且不论人的生存需要孰先孰后,即便从这个词本身的排列顺序来看,"安居"都是置于"乐业"之前的.所以安居方可乐业,这早已是各国政府达成的一致共识.为切实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各国政府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改进策略.在我国,"安居工程"、"绿色社区"这些理念和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无不是旨在尽可能地使每个人都乐享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0.
曾听人讲过这样一则笑话,说某一时期臭虫成灾,人们苦于无根治良方.一个卖治臭虫药的向顾客保证,他的药有神效,劝人一试.但有一条,他的药是密封在纸包里的,买者必须回家拆封,否则便不灵验.买药者半信半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回家拆包一看,原来其中只有一张纸片上写"勤拿"二字.开始以为是上了买药人的当,但仔细想来,这"勤拿"二字,实在不失为"济世"的良方.只要"勤拿"的速度超过了臭虫的繁殖速度,终有一天能把臭虫拿净的.  相似文献   

11.
伊水 《环境》2007,(10):40-42
20年前,在美国"唐人街"摆放的物美价廉、又适合中国人用的商品,多是"台湾制造".现在,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不仅充斥欧美市场,甚至覆盖非洲一些小国.多数非洲国家的人认为,要是没有中国产品,某些产品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一辈子也买不起.非洲年轻人说:"中国人真了不得,但也真的令人恐怖"  相似文献   

12.
一到春季 ,不少人会出现打呵欠、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等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春困”。“春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生理机能暂时不适应环境所造成的。众所周知 ,在漫长的冬天 ,人的皮肤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 ,血流量减少 ,同时大脑和内脏血流量增加 ;而进入春天后 ,随着气温的升高 ,人的皮肤血流会增加 ,流入大脑的血流却相应减少 ,因而一时无法适应 ,便出现了“春困”现象。“春困”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隐患 ,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 ,还可能引起各种事故。如汽车司机出现“春困” ,在驾驶车辆时 ,就会因昏昏欲睡和头脑不清造成判断失误而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一位安全员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与追究非常执着,使得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一次,朋友劝他:年龄大了,应该学"乖"了,不要顽固不化再得罪人了,可他说:"那样我就不配当安全员了!我坚信,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就必然要重复发生;即使不发生相同事故,也会发生其他事故,因为当事人没有汲取教训.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阻挡不住我,无论有人说什么,我都不在乎"  相似文献   

14.
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在给人呈现悲壮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有关安全的恒久话题.2007年9月22日,一位中国珠宝业的企业家在英国伦敦,以7.8万英镑(人民币约120万元),拍得那把95年前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1522人丧身大西洋的"夺命钥匙".这名企业家说,他看中的是这把钥匙负载的特殊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盛立中 《环境》2008,(5):16-18
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完成的<2007中国污染代价>(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研究项目报告称,严重的空气污染,导致中国每年35万-40万人早亡,每年3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早亡.另外,还有6万多人因水质较差患上严重腹泻、胃癌、肝癌和膀胱癌而早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世行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06,(5):56-56
《黄帝内经》表述了一个有关住宅与人的哲学思想: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条正宗的中国建筑哲学链条,简洁而清晰地道出了建筑的本质——人、人性.建筑,乃是人性的空间化和凝固.  相似文献   

17.
"海恩法则"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帕布斯·海恩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海恩的严谨,首先会让我们想到“海恩法则”。  相似文献   

18.
毕舸 《环境》2004,(1):37
2003年10月25日,“第二届中华环境奖宣传万里行”活动拉开了序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发表了“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的演讲。可是,几乎就在同一天,我看到了这样的新闻。南有液化气公司、北有化工厂,中间一条臭水沟。白天吸“毒气”,晚上闻怪气味,就这样,被包围其中的无锡市崇安区广益镇广丰村几年来因癌症去世的有近20人,目前已查出患癌症者也已近30人,占了全镇癌症病人总数的60%以上,该村渐成“癌症村”。(10月25日《江南时报》)  相似文献   

19.
<礼记·中庸>篇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  相似文献   

20.
马霁鸿 《环境》2003,(7):27-27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工作岗位被减少、淘汰,一些人不可避免地下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