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雷  马军  刘正乾  孙志忠  侯艳君 《环境科学》2008,29(5):1233-1238
考察了有机物甲醛、甲醇、甲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单独臭氧氧化和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工艺去除水中硝基苯降解效果的影响规律.单独臭氧氧化和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对硝基苯的去除率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0~12 mg·L-1)分别降低了11.6%和9.6%;2种工艺对硝基苯的去除率都随着甲醇浓度的增加(0~16mg·L-1,)先增高再降低,单独臭氧氧化和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分别在浓度为2 mg·L-1和4 mg·L-1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随着甲酸浓度的增加(0~8 mg·L-1)去除率也都先增高再降低,单独臭氧氧化和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分别在浓度为0.5 mg·L-1和2 mg·L-1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低浓度的甲醇和甲酸促进了硝基苯的降解,高浓度的甲醇和甲酸抑制了硝基苯的降解.单独臭氧氧化和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浓度增加(0~10 mg·L-1)的情况下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9.7%和18.6%.  相似文献   

2.
汽油机燃用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摩托车汽油机进行了燃用乙醇 汽油混合燃料的试验,并与燃用汽油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汽油机燃用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当混合燃料中乙醇比例为10%和15%时,即使发动机的结构不变、燃油系统和点火系统不作任何调整的时候,发动机的全负荷输出不受影响,发动机的能耗率得到改善,HC和CO排放有所降低,但是NOx排放会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对使用甲醇-汽油燃料的汽车尾气排放中甲醇和甲醛进行了场地测定.设计了模拟甲醛和甲醇在大气中扩散的高斯模型,编写了程序并计算了来自各点源和线源的排放浓度.将所得数据进行图象显示,绘出等浓度图.结果表明,应用甲醇-汽油燃料不足以造成对公路旁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怠速工况下甲醇汽油甲醛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怠速工况下甲醇汽油非常规污染物甲醛的排放特性,在一辆比亚迪F6出租车上进行测试低怠速与高怠速的甲醛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0℃与2℃时,与93号汽油相比,M15及M25的甲醛排放相差不大,M85甲醛排放明显增加;在-6~-8℃时,与93号汽油相比,M15,M25及M85的甲醛排放完全一致;除了M15在0℃及M85在2℃时甲醛排放略有差别外,所有燃料在低怠速与高怠速时甲醛排放一致,可以认为怠速工况下转速对甲醛排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近年来,甲醇作为一种最有希望的代用燃料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尤其是作为内燃机燃料已部分进入实用阶段。甲醇作为燃料主要的环境影响是:在贮存、运输各个环节中的蒸发、事故性散溢和内燃机排放对大气和水质影响以及发动机尾气的光化学反应性。国外资料及我们做过的大量试验表明,甲酣燃料与汽油相比对减少环境污染有利;对生态系来说,要比相同水平的汽油影响小。 本中心自1980年起,根据国内甲醇应用研究的情况与几个单位协作,对甲醇-汽油混合燃料、纯甲醇燃料的汽车和发动机的排放性做了研究,并且对M_(15)燃料使用过程中蒸发排放到大气里的甲醇、甲醛浓度进行了监  相似文献   

6.
掺甲醇汽油对国III汽油机排放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整车试验满足国III排放法规要求的多点电喷汽油机上,采用甲醇掺入汽油的混合燃料(甲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15%和50%)进行台架试验,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在线检测了常规车用三效催化转化器前后的常规和非常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掺醇燃料对NOx排放基本没有影响,但CO和HC随掺醇比增加而普遍降低,非常规排放中乙醛排放有所降低,甲醇和甲醛则随掺醇比的增加有较大幅度升高,热怠速时经催化后掺醇燃料对各种排放均无影响,可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其它工况下,随掺醇比增加,CO和HC减少,NOx在高掺醇比下低速低负荷和高速高负荷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非常规排放甲醛和甲醇排放随掺醇比增大而急剧增加,乙醛排放则随之减少.经三效催化转化器作用,无论常规排放NOx、CO和HC,还是非常规排放甲醛、甲醇和乙醛基本上能够实现零排放.  相似文献   

7.
氧化催化转化器对甲醇压燃尾气中甲醛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经过改装的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模式进行了台架实验,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1800r·min<'-1时发动机尾气中甲醛的排放特性,对比研究了负荷、甲醇掺烧比、排气温度.催化转化器对甲醛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采用DMCC模式,低负荷运行时,尾气中甲醛含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增加而增多,在甲醇掺烧比为46%时.甲醛排放量达到180 x 10<'-6(体积分数),催化后可以减少25%~45%;在中,高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量随甲醇掺烧比的变化基本不变,高负荷比中负荷运行时甲醛排放稍高.但尾气经催化处理后,甲醛排放反而增加,最高增加1倍.催化转化器的转化效果与排气温度密切相关,当排气温度在大约300°C以下时,催化转化器可以降低甲醛排放量;当温度为300°C~410°C时,催化后尾气中的甲醛排放较催化前有所增加;当排气温度高于425°C时.催化后尾气中甲醛排放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甲醇燃料车醛酮类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对甲醇车的醛酮类污染物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结果发现,瞬态时,安装三元转化器后燃烧汽油和甲醇车辆的总醛酮排放量转化效率分别为22.53%和48.95%.燃烧甲醇时,排放的主要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丙酮,占总排放的97.18%,占燃烧汽油时排放的39.07%.未装三元催化器时,甲醇车的醛酮排放量高于汽油车,有三元催化器时甲醇车的醛酮排放量低于汽油车排放.稳态工况时,安装和未装三元催化器的甲醇车,在60 km/h工况下醛酮类污染物排放量最高,甲醛的平均转化效率最高,为88.50%.无论装载三元催化器与否,甲醇车的甲醛排放量均高于同工况的汽油车,在60、90和120 km/h 3个工况下,甲醇车的甲醛排放量分别比汽油车高332.94%3、74.47%和357.58%.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尾气中的非常规排放物--甲醛.通过对不同采样方法和采样条件的比较,设计了采样系统,确定了用吸收液吸收的方法采集尾气中的甲醛.利用尾气中的甲醛与2,4-二硝基苯肼(DNPH)酸性饱和溶液反应生成甲醛腙的特性,通过检测甲醛腙的浓度来检测尾气中的甲醛含量.应用本方法检测一台采用DMCC燃烧模式的发动机尾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测量其尾气中的甲醛浓度.检测数据显示,当发动机运行DMCC燃烧模式时,相同转速下同一负荷时喷醇量越大,尾气中甲醛浓度越多;在相同的甲醇对柴油的替代率条件下,负荷越低尾气中甲醛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的运输体系仍以石油燃料为基础。为了解决能源问题缓和汽车燃料的紧张状态,近年来国内外对汽油渗入甲醇做为混合燃料作了大量研究。这对于节约传统的石油燃料—汽油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市甲醇产量较大,利用甲醇代替一部分汽油,这是解决我市能源问题的一种途径。重庆市环保局最近召开了“甲醇—汽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区大气降水中甲酸和甲醛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李心清  黄荣生  江伟  丁文慈 《环境科学》2008,29(7):1780-1784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贵阳市区大气降水中甲酸和甲醛含量并分析了其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两者的年体积平均浓度(volume mean weight average, VMWA)分别为(13.27±25.92)μmol/L和(7.89±8.92) μmol/L,并且夏半年甲醛和甲酸浓度低于冬半年的浓度,这可能与该地区冬季干燥少雨、降雨的同时易伴随干沉降有关.甲醛和甲酸的昼夜变化(白天>夜晚)则反映了人为活动和大气光化学反应对其浓度的影响.相关性分析发现,甲醛和甲酸是在云下(below-cloud)过程进入大气降水的,随降雨的进行,雨水中甲酸和甲醛浓度逐渐减小,降雨起到稀释作用.同时,雨水中甲酸和甲醛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8, P<0.001)说明两者存在类似的来源或反应.甲醛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的甲酸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检测到甲酸数据,说明甲醛氧化反应不是贵阳地区甲酸的主要来源,植物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可能是甲醛和甲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甲醛排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一台加装独立的甲醇供给系统的自然吸气柴油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模式(DMCC)进行台架试验.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技术,全面研究并总结了甲醛在不同的发动机工况如转速、负荷、排气温度(改变柴油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位置)和不同甲醇替代率的情况下的排放规律以及甲醛和未燃碳氢(HC)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DMCC模式下的甲醛排放主要受到负荷、甲醇替代率、排气温度3方面的共同影响.在中等负荷排温在240~380℃之间时,DOC促进甲醛的生成;在高负荷排温在400℃以上时,DOC减少甲醛排放.在同样工况下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对减少甲醛排放有显著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当排气温度超过400℃,DOC后的甲醛排放体积分数降低到(10~15)×10-6左右,与燃用纯柴油的甲醛浓度相近.另外,未燃碳氢和甲醛的转化效率的规律有一定的关联.当排温高于320℃以后,尽管HC迅速下降到比原机还低的水平,但甲醛排放浓度却比较高.当排气温度超过380℃并将DOC位置移近排气歧管,此时,HC与甲醛的排放将同步减少直至接近零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强添纲 《环境工程》2007,25(5):82-84
根据朗伯-比尔吸收定律和气体对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规律,提出用红外法检测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排放成分含量的方法。设计了甲醇燃料汽车非常规排放成分红外测量装置,给出实施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对甲醇、甲醛、甲酸、苯等浓度进行检测分析,补偿修正了大气压力和环境温度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最终实现测量结果的显示和打印输出。  相似文献   

14.
醇类汽油混合燃料EGR氛围下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台缸内直喷(GDI)汽油机上,研究了部分负荷工况下引入EGR和添加醇类燃料对发动机颗粒物数量浓度和体积浓度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汽油、E20(乙醇在混合燃料中的体积比例为20%)、Bu20(正丁醇在混合燃料中的体积比例为20%)3种燃料而言,随着EGR率从0增加到20%,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最大升幅为31.6%、110.0%、55.0%,积聚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最高降幅分别达21.9%、29.2%、40.9%,体积浓度最高降幅分别达45.0%、55.0%、36.6%.在EGR率为0工况下,相对于汽油燃料,E20与Bu20燃料核态颗粒物排放数量浓度降幅分别达82.4%、64.9%,积聚态颗粒物排放数量浓度降幅分别达77.0%、56.0%,体积浓度降幅分别达78.4%、52.0%,在降低颗粒物排放方面,乙醇要优于正丁醇.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的甲醛柱浓度产品,探讨了2005—2016年间华北五省区域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12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5—2011年甲醛柱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最高增长达32.24×1013mole·cm~(-2),且高值区逐渐扩大.空间分布上高值区整体分布在北京、天津及周围区域,低值区分布在河北的北部、河南的南部和山东的东部区域;2012—2016年甲醛柱浓度波动较小,呈下降趋势.12年中,每年的2—4月份甲醛柱浓度出现最小值,6—8月份甲醛柱浓度出现最大值,而2005年2月份甲醛柱浓度值最小,2011年7月份甲醛柱浓度值最大.四季对流层甲醛浓度水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风向会影响甲醛浓度的扩散方向,气温的增加导致甲醛柱浓度的升高.但12年间区域生产总值的提高、汽车保有量增加和农业秸秆焚烧是影响甲醛柱浓度增加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其氧化分解产物为甲醛和甲酸,毒性比甲醇更大,有关资料也介绍用气相色谱测定气体样品,但都是采取直接取气样进行分析。这对浓度极低的空气样品就困难了。采用玻璃注射器配标准气误差较大,如现场采样也使用玻璃注射器或聚乙烯塑料袋,样品需及时分析而不能存放。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减少甲醇掺烧后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在一台由增压中冷的高压共轨柴油机改造成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MCC—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发动机上详细研究了柴油喷射时刻对两种燃料共燃时的颗粒物生成及其排放的影响.试验工况选择重型柴油机常用的A50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柴油在上止点后喷射时,颗粒物排放的数量浓度随着甲醇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少,当上止点前喷射时,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先减少后增加.随着喷射时刻的提前,颗粒中超细颗粒所占比例增大.随着喷射时刻的推迟,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作用增强,同时甲醇替代率降低颗粒物几何平均直径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食品工厂排出的废水大部分都和酱油工厂排出的蒸馏废水一样,浓度很高,一般来讲,在处理这些食品工厂的高浓度废水时,都要和工厂排出的其它废水混合稀释后,再进行活性污泥法处理,但当其量较少时,由  相似文献   

19.
前言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化工厂 DMT(对苯二甲酸二甲脂)装置排出的废水污染程度高,致使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措施负荷过大,有时还受到冲击,严重影响排水水质。DMT 装置废水(2)中有机物含量高,COD 一般为20000mg/L 左右,有时可高达80000~100000mg/L。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乙酸、甲酸、甲醇、甲醛等有机氧化物。  相似文献   

20.
混燃甲醇和乙醇改善柴油机碳烟排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柴油机为基础,以乙醇或甲醇作为预混合燃料,与喷入的柴油组成部分预混的复合燃烧,大幅度降低了发动机排气烟度,同时使氮氧化物排放得到一定改善,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优于原柴油机,而HC排放,尤其是在低负荷时有所增加,甲醇比乙醇具有降低烟度效果更好、氮氧化物降低更多和HC及CO排入增加较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