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使用烟气净化测试系统,对燃煤手烧炉燃烧过程烟尘浓度变化进行了在线测定,对水浴净化前后烟气中的颗粒分散度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SW型烟气净化装置的除尘效率进行了测定计算。实验表明,燃煤手烧炉的烟尘生成过程,与其加煤方式直接相关,且受燃烧温度的一定影响。在正常工作条件下,SW型燃煤炉窑烟气净化装置的平均除尘效率可达96 4%。  相似文献   

2.
使用烟气净化测试系统,对燃煤手烧炉燃烧过程烟尘浓度变化进行了在线测定,对水浴净化前后烟气中的颗粒分散度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SW型烟气净化装置的除尘效率进行了测定计算。实验表明,燃煤手烧炉的烟尘生成过程,与其加煤方式直接相关,且受燃烧温度的一定影响。在正常工作条件下,SW型燃煤炉窑烟气净化装置的平均除尘效率可达96.4%。  相似文献   

3.
我省的长广煤,挥发物占40%左右,灰分占30%以上,含焦油率较高,固定炭较低,发热量约四千大卡/公斤,因此,燃烧时烟尘特别大。通过试验,我们用以下办法解决了烧长广煤冒黑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务院环委会颁发的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建设烟尘控制区,改造治理炉、窑,污染物申报中必须对炉、窑的烟尘排放浓度进行监测。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发现对空气过剩系数一事未能引起重视。事实上空气过剩系数是与节能、消烟除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烟尘浓度测试中有一个空气过剩系数,即当煤(或油)在只供给理论空气量的环境中完全燃烧后,空气中含有的氧都与煤(或油)中的可燃元素化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水蒸汽等。理论上充分燃烧后没有自由氧存在。事实上在锅炉、炉窑的实际运行中不能保证燃料和空气完全混合,因此仅仅供给理论空气量是不可能达到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5.
印染污泥与煤在循环流化床上混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污泥热值较低,直接燃烧较为困难,需要添加辅助燃料进行混燃.通过对印染污泥与煤在循环流化床中混烧实验研究,发现印染污泥着火特性较差,启动时需将炉温提升至800℃以上,加入的污泥才能进行燃烧;污泥与煤在循环流化床中可以实现充分燃烧,温度在800~900℃之间均匀稳定,燃烧效率超过95%;混烧工况下烟气SO2含量高,在炉...  相似文献   

6.
我厂原有一台 K_2-13二吨蒸汽锅炉,烟尘污染严重。1974年加了淋浴式除尘装置后,虽然除尘有所好转,但由于采用振动炉排辅以手工加煤,仍阵发性地冒黑烟,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此外操作间烟尘大,耗煤量大,劳动条件差等仍得不到很大的改善。1983年4月我厂对一台与 K_2-13锅炉并联的 HHF_4-13型四吨  相似文献   

7.
对一台所设计的DZL1.0-0.7-AⅢ煤无烟燃烧锅炉炉内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床层反应,采用了基于热力学平衡法的"黑箱模型",而对于床层上方炉膛空间内的气相湍流燃烧则采用了标准k-ε模型、旋涡消散模型和离散坐标模型.采用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生成技术处理复杂炉膛几何空间的网格生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炉内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参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多孔分层错列撞击流式"二次风的引入对于改变炉内流动和燃烧特性,加强炉内烟气和空气的混合,强化燃烧及实现炉内消烟除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一台所设计的DZL1.0-0.7-AⅢ煤无烟燃烧锅炉炉内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床层反应,采用了基于热力学平衡法的“黑箱模型”,而对于床层上方炉膛空间内的气相湍流燃烧则采用了标准κ-ε模型、旋涡消散模型和离散坐标模型。采用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生成技术处理复杂炉膛几何空间的网格生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炉内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等参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多孔分层错列撞击流式”二次风的引入对于改变炉内流动和燃烧特性,加强炉内烟气和空气的混合,强化燃烧及实现炉内消烟除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徐汇区石油煤炭公司和照相机四厂共同协作,试制了80—2多用反烧炉灶。 80—2多用反烧炉灶改变了过去把生煤放在氧化层上面的常规燃烧方法,而是一次把煤加足,使着火点从煤层的上面开始往下燃烧。经有关部门鉴定,使用80—2多用反烧炉灶,烟囱排烟黑度达到林格曼度一级以下,烟尘排放浓度为102毫克/立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纯水煤浆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污泥添加量对水煤浆流变性、稳定性及燃烧等基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添加比例为5%~10%,分散剂用量为0.6%~1.2%,稳定剂用量为0.1%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流变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污泥水煤浆。随着水煤浆中污泥添加比例的提高,着火温度T1降低,燃尽温度提前,燃烧特性变好。管式炉中燃烧实验表明,试样中硫析出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污泥水煤浆比纯水煤浆具有更好的固硫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部门的牵引动力80%由蒸汽机车所担任.由于铁路对宽限与高限的严格限制,其锅炉水平方向设计得比较细长,从燃烧的要求看来,这种结构是不理想的.机车每次检修后或冷机启用时,要重新生炉起火.点火时,要在1小时半左右的时间中,将1200公斤左右的煤用手工投煤的方法点燃,并使锅炉蒸汽压力升至10公斤/厘米~2以上.因  相似文献   

12.
长期来,工业窑炉的耗煤量大,燃烧不完全,烟囱冒出的烟色较黑,污染了环境。浙江余姚低塘实验仪器厂在上海市长宁区科技协会指导下,经过两年来的反复实践,研制成下饲式消烟燃煤机,并于五月十三日在上海通过技术鉴定。下饲式消烟燃煤机送煤是采用由旋转的螺旋叶片产生的推力将煤送入饲槽,螺杆的螺距为不  相似文献   

13.
浙江湖州黄芝山煤在燃烧过程中氟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索煤燃烧时氟化物的排放规律以及加入CaO后的脱氟效果。试验表明:煤燃烧时,煤中大部分氟化物均排放出去。燃烧温度是影响氟排放的主要因素,而过量空气的通入对于氟的排放无大的影响。在燃煤时加入一定量的CaO有一定的脱氟作用,CaO/S为4时,氟的排放量降低近一倍。  相似文献   

14.
将生活垃圾制备成垃圾衍生燃料(RDF),再投入水泥分解炉内进行燃烧处理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的重要途径。与煤粉相比,RDF在分解炉内的燃烧与运动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对分解炉的正常运转产生较大影响。通过检测分析、热工计算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CFD)等手段,对比了RDF与煤粉在燃烧、运动特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煤粉相比,RDF的水分、灰分含量偏高,固定碳含量偏低,单位RDF燃烧理论空气量只有煤粉的14.5%。入炉煤粉的特征粒径为20μm,RDF为10 mm;粒径小于10 mm的RDF喂入分解炉后随烟气向下游流动,但大于10 mm的直接向下运动,并在分解炉缩口和中部形成循环。经过空气干燥、粉磨后的RDF颗粒着火温度为235~242℃,煤粉着火温度为375℃,然而考虑实际使用时入炉RDF水分含量高、尺寸大等,其在分解炉内燃烧速度通常较煤粉慢。为此,建议水泥企业在对RDF进行准确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基础上,通过热工标定、CFD模拟等手段优化RDF处置尺寸与喂入位置,确保RDF在分解炉内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管式炉中进行了煤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的混烧实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燃烧温度、不同氮氧比气氛以及煤与伴矿景天的不同混合质量比对混烧过程中重金属(Cd、Zn与Pb)迁移情况的影响,并应用XRD技术分析灰渣中重金属的存在形式。实验分析表明:升高温度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Cd、Zn与Pb的挥发,提高其在飞灰中的含量;与单独燃烧伴矿景天相比,煤与伴矿景天混烧更有利于Cd和Zn保留在底渣中,但不利于Pb保留在底渣中;对于不同氮氧比气氛而言,Zn和Cd在底渣中的含量随着气氛中氧气含量的提高而升高,而气氛对Pb的影响是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Pb在底渣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当煤在混烧中的比例较高时,Cd更多向飞灰迁移,Pb和Zn则更多地残留于底渣。  相似文献   

16.
研究污泥、皮革、煤以不同比例混合时的热解特性和混烧特性,结果表明:皮革的平均失重率最高,在500℃时失重可达70%,污泥失重率比较稳定;煤的挥发分析出特性最差,最大失重率对应的温度最高,而且物料混合时有一定的交互影响,能促进热解过程;混烧时皮革含量越高,燃烧越充分,炉内温度越高,而污泥越多,烟气中的NO_x含量越高,煤的掺入能降低烟气中二恶英的浓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村地区燃煤炉灶设计了污染物排放因子测定系统,通过碳平衡法测定了不同炉灶不同燃料的污染物排放因子,从北京市延庆、怀柔、平谷和房山4个地区农户家中选取12种煤样,选取了北京地区应用广泛的10种土暖气炉和3种蜂窝煤炉分别测定了污染物排放因子数据。测定结果表明:土暖气炉燃烧劣质散煤的PM_(2.5)和SO_2的排放因子最高,分别为3.73 g·kg~(-1)(干燃料)和1.78 g·kg~(-1)(干燃料),燃烧优质散煤和煤球时的PM_(2.5)排放因子依次减小,分别为3.33 g·kg~(-1)(干燃料)和2.20 g·kg~(-1)(干燃料)。优质散煤的SO_2排放因子最低(0.16 g·kg~(-1)(干燃料)),NO_x的排放因子最高(2.99 g·kg~(-1)(干燃料))。当考虑单位有效热量输出时,相对于劣质散煤,燃烧优质散煤和煤球PM_(2.5)、SO_2的排放因子有所下降,PM_(2.5)分别减少了12.9%和8.4%,SO_2分别减少了91.2%和73.8%,但优质散煤NO_x排放因子增加了42.3%。结合调研数据,核算了北京农村地区燃煤污染物排放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农村地区燃煤PM_(2.5)排放总量为1.84万t,占本地污染排放的贡献率为11.2%~16.3%。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东某电厂20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NO_x排放量过高的问题,采用多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基于FLUENT软件平台,对改造前后炉内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与工业性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在额定工况下,对5种不同燃尽风位置高度的改造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综合分析炉内燃烧及氮氧化物生成排放的情况,确定燃尽风位置的最佳高度。计算结果表明:改造后,炉内NO_x排放量较改造前降幅40%左右,同时,合理地增加燃尽风位置高度,可进一步降低NO_x的排放量,综合炉内各参数变化的比较得出:燃料从主燃区至燃尽区的最佳运行时间约为0.66 s。  相似文献   

19.
炉排式垃圾焚烧炉在处理比设计水分高、热值低的垃圾时,容易出现着火位置滞后、垃圾"烧不透"、残炭含量高等问题。采用FLIC软件的床层模型和商业软件FLUENT,对焚烧炉炉排和炉膛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存在的燃烧不完全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值实验,探索后拱高度和挡板的有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比较了炉拱辐射强度、挥发分质量分数、温度沿炉排长度方向的分布以及炉膛内的速度矢量图。结果表明,降低后拱高度或增加挡板均可使着火位置有不同程度的前移;同时降低炉拱高度和增加挡板可使着火位置前移约1.1 m,提前进入稳定燃烧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利用自行设计的采样装置采集民用散煤燃烧颗粒物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颗粒物的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民用散煤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主要有焦油球,飞灰,片状或块状碳质颗粒,矿质颗粒,烟尘集合体,其他颗粒。从形貌上看,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以球形和类球形颗粒为主,占颗粒总数的49.2%,烟尘集合体很少,占颗粒总数的3.6%。从元素组成来看,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主要是炭质颗粒,占排放颗粒总数的77.2%,S元素在颗粒中较为常见,但大多数含量较低。从粒径分布来看,民用散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主要是微小颗粒物,绝大多数(81.0%)颗粒分布在1μm粒径范围内。民用散煤燃烧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应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