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硝化速率测定和硝化细菌计数考察脱氮效果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通过对闵行污水处理厂、某石化厂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系统硝化段活性污泥的硝化速率测定和硝化细菌计数,并结合其运行水质数据,分析了两污水处理的脱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生物脱氮系统化段的硝化速经和硝化细菌数量是判断生物脱氮效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SCSC-S/Fe复合系统脱氮除磷及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纤维素类降解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分析了固相纤维素碳源玉米芯+硫铁填料脱氮除磷复合系统(solid carbon source of cellulose and sulfur/sponge iron process,SCSC-S/Fe复合系统)在不同温度下脱氮除磷效果,通过扫描电镜(SEM)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前后玉米芯表面结构及微生物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从15、20、25℃升高到30℃过程中,该系统TN平均去除率从78.88%增加到92.70%、TP平均去除率从82.58%增加到89.15%;反应后玉米芯表面以球状和杆状微生物为主;纤维素类降解菌所占比例在30℃比20℃时高出11.01%,而反硝化细菌所占比例降低了21.26%.可见,纤维素降解菌比反硝化细菌对温度更敏感,受温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3BER-S耦合脱氮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强化三维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3BER)的脱氮效果,将3BER与硫自养反硝化技术耦合成3BER-S工艺,用于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厂尾水的深度脱氮处理.与3BER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BER-S工艺在TN去除率、系统pH平衡能力和NO2--N积累方面均优于3BER工艺;当进水C(NO3--N)= 35±2mg/L,TOC:N:P=10.7:10:1,pH=7.0~7.5时,3BER-S耦合工艺对TN和NO3--N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5%和94%,分别比3BER高15%和10%;出水中NO2--N的浓度为3.04mg/L,比3BER低2mg/L.3BER-S中硫自养反硝化作用定量分析表明,硫自养脱氮作用在整个脱氮过程中所占比例为14.07%,单质硫的有效利用率达到79.5%,硫自养反硝化过程对稳定3BER-S系统出水pH值起重要作用.根据3BER-S中微生物基于反硝化细菌特异性基因nirS的克隆文库结果,系统中反硝化细菌都与β变形菌纲中的细菌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61.41%的反硝化细菌属于陶厄氏菌属(Thauera);脱氮硫杆菌和嗜酸菌属(Acidovorax)分别占3.50%和19.30%.表明当碳源比较充足时,3BER-S工艺的脱氮作用主要以异养反硝化过程为主,以单质硫和氢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脱氮作用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4.
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脱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焦化废水生化处理站曝气池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分离纯化得到三株好氧反硝化细菌,通过脱硝酸盐氮对比实验得到一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F10分别在不同温度(20-40℃)、pH(5.5-8.0)、C/N比(白糖与KNO3质量比1.0-2.0)、焦化废水COD(500-1 000mg/L)稀释液的条件下确定好氧反硝化优势菌脱氮的最佳...  相似文献   

5.
单级生物脱氮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曹国民  赵庆祥  龚剑丽  张彤 《环境科学》2000,21(3):40-40-43
以 PVA为载体 ,采用冷冻法混合固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 ,研究硝化菌与反硝化菌的比例、有机碳源、p H值、碱度、温度和DO等因素对单级脱氮过程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当硝化菌 /反硝化菌 =1.5∶ 1~ 3.6∶1 (WW)时 ,脱氮速率最快 .在甲醇、乙醇、醋酸和葡萄糖 4种有机碳源中 ,以乙醇为碳源时脱氮速率最快 .最适的温度、pH值和 DO分别是 30℃、8.2和 2 mg/L~ 6mg/L.碱度与氨氮的比例越高 ,脱氮速率越快 ,但当碱度 /氨氮 >9.0时 ,脱氮速率趋于稳定 .  相似文献   

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54-162
为提高养殖废水的除氮效果,该文从精养池塘水体中分离出1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TC-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并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反硝化细菌TC-1进行了鉴定。选取椭圆小球藻与反硝化细菌TC-1为研究对象,运用菌藻共培养法研究了碳源种类、总接种量、初始p H值、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对菌藻共培养体系除氮性能的影响,并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TC-1被鉴定为Pseudomonas toyotomiensis TC-1。菌藻共培养体系适宜的脱氮条件为:在以丁二酸钠为碳源,总接种量2%,初始pH 7.04,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69 r/min的条件下,亚硝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14%和97.06%,优于椭圆小球藻单藻和反硝化细菌TC-1单菌的的除氮效果,显示了其在废水脱氮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脱氮是水体氮素去除最常用的有效方式,具有高效、经济和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发现是微生物脱氮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为新型生物脱氮领域的研发提供了新出路.当前,探究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特性及各环境因子(如碳源种类、C/N、温度、pH、DO、盐度、重金属含量等)在好氧条件下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已成为污染水体氮素逸出的研究热点.通过总结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机制、筛选来源和种类、鉴定、脱氮特性与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含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好氧反硝化细菌种类丰富、存在环境广泛,脱氮效率一般在50%以上;目前,好氧反硝化细菌脱氮机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氮的转化方面,对其中心碳的代谢研究以及碳氮比对反应机理的具体影响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探究;有关好氧反硝化细菌的脱氮特性研究尚处于实验室小试或中试阶段.建议进一步筛选高效菌群,进行碳氮代谢途径研究,优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固定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减少水体中的氮素污染,对于实现高效、经济的脱氮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强化可以提高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的处理效果。对高NH_4~+-N(氨氮)、低COD/N猪场沼液脱氮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投加硝化细菌对促进SBR活性污泥系统硝化作用不明显,总氮(TN)去除率为1.7%,以甲醇为碳源的投菌组,当COD/N为11:1时总氮去除率约为84%。此外,使用低聚果糖废液作为混合碳源,同等COD/N条件下,脱氮效果优于甲醇,约为95%。优化投菌比例,综合碳源实验,脱氮效果最佳条件为硝化细菌10~5 CFU/mL、反硝化细菌10~5 CFU/mL,水力停留时间为3 d,NH_4~+-N、TN去除率分别为(99±0.4)%,(95±1.5)%,出水的相应浓度分别为(2.63±0.88)、(13.80±4.34)mg/L。此外,COD从最初的530 mg/L降低至100 mg/L以下。改进的工艺出水氨氮和总氮优于一级A标准,为养殖废水的深度脱氮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硝化细菌是微生物脱氮的关键功能菌群之一,筛选优质硝化细菌对于强化微生物脱氮具有重要意义.将河流沉积物、土壤自然环境和市场售人为环境3种生境来源的硝化细菌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沉积物生境中硝化细菌的活性以及耐氨氮、pH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能力高于土壤和市售硝化细菌.利用MP...  相似文献   

10.
从深圳市白芒污水处理厂的人工快渗(CRI)系统筛选出6株反硝化细菌,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的测序和比对,并结合细菌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基本确定F11菌株为布鲁菌属(Brucella sp.),F12、F53菌株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F21菌株为灿烂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lautus),F31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F51菌株为纤维化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同时,在初始浓度为106单位/mL的条件下,经过12 d的脱氮性能检测,其对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1%左右。对未来制备反硝化菌剂和加强CRI系统的脱氮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改变了我国从1979年以来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律地位,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进行。但同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部法律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结合赤峰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出现的问题,浅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进步与遗憾,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茶多酚消毒时的色度问题,采用茶多酚中具有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catechin gallate,EGCG)为消毒剂,在不同条件下(消毒剂投加量、接触时间、水样p H、光照条件),测试EGCG氧化聚合反应对水样色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非酶促氧化聚合反应主要受EGCG的投加量、水样p H的影响,其影响色度的方式是通过影响反应平衡进而控制聚合物的生成量;酶促氧化聚合反应的条件是存在多酚氧化酶(PPO),水中细菌可提供PPO,而光照条件是影响PPO活性的主要因素,水样p H的变化对于二聚醌(dimer quinone)进一步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土高原空间范围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缺乏明确的定论。争论的焦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对自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过渡性的认识和处理的差异。本文从黄土、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及其毗邻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地貌区等几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划分黄土高原的客观标准,并根据野外考察和航卫片判读确定了黄土高原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14.
生物滞留是一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不同机理去除径流中的各种污染物。设施面积、消能池设置、表面覆盖物的合理设计可降低外界的不利影响;内部斜坡与多元结构可优化设施性能,介质层的改良填料和较长深度可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配置适宜植物可提高环境耐受能力与污染物去除效果,引入多样植物可提高设施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发挥动植物相互作用,提高设施的稳定性与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5.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评估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在实际运用中的脱硫效率,根据目前脱硫效率的三种计算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并应用燃煤电厂的实测数据,对比了三种方法计算得出脱硫效率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根据折算浓度评估脱硫效率,综合考虑了烟气泄漏对计算脱硫效率的影响,并且不受烟气旁路排放等因素影响,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可以得到准确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16.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石灰对煤泥水的混凝作用不是补给了OH-,而是提供了大量的Ca2+,Ca2+通过压缩双电层,破坏了煤泥颗粒的稳定性从而使煤泥颗粒发生凝聚,OH-和Ca(OH)2对煤泥水的混凝不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阶地古红土在华南分布很广,是一项重要资源。本文以钱塘江中下游为例,查明:阶地古红土分布决定于局部新构造运动升沉量与构造断块活动;愈到下游,古红土土层愈厚;在每一地段,阶地愈高,红壤化作用愈深,表现在铁的活化度(Feo/Fed)减低,粘粒的 SiO2/Al2O3变小,酸性与粘性增强等。按新构造运动抬升时间与幅度,古红土还可划分为Q2与Q3两类,其上土壤的理化性质、作物的适种性及开发条件都不相同。二者的面积比(Q2/Q3)则与各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紫色土添加砷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与临界值,并采用灰色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使它们与土壤性度联系起来,结果表明:三种紫色土砷的临界值一般为:红紫泥> 灰棕紫泥>红棕紫泥.  相似文献   

19.
模拟酸雨对森林土壤风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若干问题及实施效果预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解决我国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尚未全面展开。根据国外的经验,一项征费工作的展开需要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如费率确定、实施管理方法、社会经济和环境效果分析等。本文就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原则、征收对象、收费标准以及收费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措施和意见,可为实践工作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