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电动力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核心机理和关键问题分析,介绍了现有实验模型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电动力修复复合污染土壤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pH、修复液种类、污染物类型与形态、修复运行时间、电极材料等,提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动力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实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是在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综合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螯合剂种类、螯合剂施入时间、施入方式、浓度与剂量、不同富集植物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了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碳基材料在土壤改良与修复中的应用,从碳基材料的来源、理化特征和制备方式等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粉煤灰和生物炭的理化性质更适宜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应用,二者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抗压强度,提高保水能力并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粉煤灰能够利用自身磁性提高土壤酶活性,而生物炭则以其独特的孔隙结构为微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广东大宝山多金属污染排土场种植重金属耐性作物红麻、苎麻,辅以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的土壤改良,研究不同植物稳定修复模式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径流液产生与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有效促进红麻、苎麻生长,提高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有助于排土场土壤的植被恢复.石灰与有机肥、生物炭的施加可以改善土壤酸性环境,将土壤pH由酸性显著提高至中性,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且生物炭的作用更显著;随着红麻、苎麻稳定修复时间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植物的定植和土壤改良还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提高径流液pH,但pH会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径流液中溶解态和悬浮态重金属含量均在植物稳定修复过程中得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砒砂岩修复晋陕蒙能源区铅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找合适的材料来修复晋陕蒙地区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该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砒砂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是可以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潜在材料.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来研究土壤中添加砒砂岩对铅形态分布、毒性溶出量(TCLP)的影响及其对土壤孔隙度、pH、田间持水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砒砂岩可显著降低土壤弱酸提取态铅含量,增加可还原态与残渣态铅含量;随土壤中砒砂岩添加量的增加,高活性态铅的降幅越大低活性态铅的增幅越大.砒砂岩显著降低了土壤铅毒性溶出量,降低程度与砒砂岩添加量成正比.砒砂岩的较强吸附特性及可以提高土壤pH是固化土壤重金属铅的重要因素.此外,砒砂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对污染土壤起着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某铁矿尾矿库及周边土壤(含水系沉积物、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理化性质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地累积指数方法对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尾矿库内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AsCuZnPbNiCr,元素Cd、As、Cu、Zn均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CuAsZnPbNiCr,元素Cd、Cu、As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农田表层土壤污染程度CdCuAsZnPbNCr,元素Cd达到严重污染,Cu、As总体虽为中度污染,但个别样点达到重度污染。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的影响不容忽视,需加强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7.
小麦/苜蓿套作条件下菲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晓斌  占新华  周立祥  梁宵 《环境科学》2011,32(5):1462-1470
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果和修复后土壤适耕性的重要因素.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植物土培和室内分析试验探讨了菲污染土壤小麦/苜蓿套作修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种植植物明显提高了菲污染土壤pH,最大升高幅度可达0.61;相同菲污染水平条件下,套作处理土壤pH与单作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罗颖  李敬伟  袁浩  包智华 《环境科学》2023,44(9):5145-5153
稀土元素已被列为新兴污染物,稀土元素经常与重金属在土壤中富集,造成生态危机.稀土污染的生态效应已逐渐受到关注,但忽视了稀土与重金属共存的协同效应.了解稀土和重金属共污染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及主导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土壤修复策略,以减少或补救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目前,长期稀土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包头稀土尾矿坝为研究区域,利用ITS1基因扩增子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稀土和重金属共污染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共污染环境中,土壤环境变量的异质性决定了真菌群落在小范围内的分布,构成独特的生态位.污染土壤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未污染土壤,且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TN是影响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稀土元素、重金属Zn和AK.CCA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Zn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最关键因素.VPA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环境变量能够解释土壤真菌群落变化93.3%的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污染因子(稀土和重金属)的综合效应解释了总差异的58.5%,二者单独解释的贡献度分别为13.5%和21%,污染因子的贡献度稍高于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和重金属的协同效应对总差异的贡献度为40.1%,各自的单独作用分别为21.8%和17.9%.因此,共污染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受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和重金属的共同调控,稀土和重金属的协同效应大于各自的单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中稀土元素和重金属共污染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恶化,严重危害居民生活和作物、畜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治理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理化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环保、经济、安全、环境扰动小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介绍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简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并针对各种植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适用情况和研究实例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可用于提高植物修复效率的方法措施,指出了当前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修复周期及修复效果的局限性。最后,在现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以期为今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控机理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重金属物污染的调控机理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通过利用生物作用、理化措施等调控技术,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文章阐述了利用植物、微生物、化学改良剂等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控机理、影响因素、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植物修复、微生物作用、固定沉淀、吸附络合、有机络合及螯合、离子拮抗等原理与措施,并提出了其研究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地区水稻土的肥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系统分析土壤肥力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隶属函数及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生成了反映水稻土肥力状况的综合肥力指数(IFI),以此对江西省临川县43个水稻土种(属)的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划分了水稻土的肥力等级,并考察了不同肥力级别水稻土各肥力指标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分析了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环境影响因子,如:pH值、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并对这一治理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选用3种不同类型的铬渣污染土壤(A土、B土和C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6种稳定化药剂对污染土壤中Cr(Ⅵ)的还原效果,并研究了不同药剂对各形态Cr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FeSO4和Na2S对Cr(Ⅵ)都有很好的还原效果,葡萄糖次之,Na2SO3效果一般,柠檬酸和腐植酸效果不好;FeSO4和Na2S对B土、C土中Cr(Ⅵ)的还原率达到90%以上,对A土中Cr(Ⅵ)的还原率则低于85%;稳定化药剂主要是将酸可提取态Cr转化为其他形态,FeSO4效果最明显,可将80%以上的酸可提取态Cr转化为其他形态,主要为可还原态Cr;葡萄糖主要将之转化为可氧化态Cr;鉴于FeSO4的良好的还原效果,选择FeSO4作为稳定化药剂,且FeSO4添加量为理论投加量的20时较合适,浸出液可以满足地下水三级标准的50μg/L;经济性分析,处理1t清洗后土壤的药品费用为8.91元。  相似文献   

15.
以受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工业遗留场地为修复对象,运用多级筛分式淋洗设备对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工程化实施,综合考虑场地污染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分布规律与污染物存在形态等因素,对污染土壤进行7级筛分和淋洗。运行结果表明:该设备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淋洗出料可达到修复标准,处理达标的石块和砾石可用于场地回填;砂砾、粗砂、中粗砂和细砂可作为建筑材料;仅有泥饼需要进行后续固化稳定化处理。该设备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土壤修复淋洗技术装备在应用层面从无到有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土壤肥力变异因子。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21%,分别命名为:有机质因子、酸碱度因子、质地因子。将各样品的主成分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根据方程的回归系数大小可以评价各肥力变异因子对土壤微量元素累积和迁移的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土壤环境容量的结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观点出发,根据对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提出一种关于土壤环境容量的结构模型,为容量模型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该模型的特点是考虑到污染物对系统中各组分的影响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模型研究开始涉及容量问题的实质。本模型并把已有的关于土壤环境容量的等比级数模型作为一种特例包括在内。 本文还列举了在北京东南郊土壤系统实际研究中应用该模型的计算过程及所得的若干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对灭幼脲3号杀虫剂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施药后的土壤中分离出的青霉菌、芽枝霉菌、木霉菌、曲霉菌均能降解灭幼脲3号.其中青霉菌可以裂解灭幼脲C—N键,产生新的代谢产物.经鉴定,其代谢产物为: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邻氯苯酰胺.探讨了青霉菌对灭幼脲3号的代谢途径和机理.试验说明青霉菌对氯苯基脲,对氯苯胺仍有降解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能力与土壤矿物的风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土壤的模拟酸雨淋溶实验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土壤的缓冲能力进行了探讨;用硅作为指示性元素,研究了酸沉降作用下土壤矿物的风化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对土壤中存在的两个缓冲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土壤的苏打盐渍化与地方性氟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野外样品的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证明,在苏打盐渍化过程中,土壤溶液的pH值增高,K~ 、Na~ 、HCO_3~-、CO_3~(2-)含量增加,这将导致水溶性氟在土壤中的集聚并形成高氟地下水.阐明了在我国北方苏打盐渍化区与潜水高氟型地方性氟病区一致的原因.潜水高氟型地方性氟病区往往发生过古代苏打盐渍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积聚的水溶性氟是现代高氟地下水中氟的重要来源.中更新世是我国北方风化壳和土壤中水溶性氟积聚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