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对污泥沉降具有重要作用.以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为对象,针对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通过停止投加乙酸钠、调整SRT和曝停比等措施控制了污泥膨胀,并考察整个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阶段I~II(0~77 d),SVI升至215.86 mL?g-1,TN去除率仍稳定在60.88%;阶段III(78~109 d),SVI维持在210.16 mL?g-1,TN去除率下降至32.19%; 阶段IV(110~140 d),SVI下降至107.53 mL?g-1,TN去除率也恢复至54.55%,AOB、NOB和ANAMMOX活性分别恢复至0.42、0.06、0.20 g?g-1?d-1.污泥膨胀得到控制以后,溶解性EPS (Solubility EPS, S-EPS)、溶解性蛋白(Solubility PN, S-PN)从243.15、213.25 mg?g-1分别下降至110.97、49.52 mg?g-1.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投加乙酸钠PN含量呈上升趋势,PS含量下降.PICRUSt2对蛋白质(PN)、多糖(PS)代谢分析也表明,停止投加乙酸钠以后,氨基酸代谢基因丰度降低,疏水性增强,PS更多地转为内源性有机物供微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2.
以自制的松香基三烯丙酯(triallyl maleopimarate, TAMP)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松香基三烯丙酯交联聚合树脂(triallyl maleopimarate-acrylic copolymer, TAMPA),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曲线和热重(TG)分析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结构及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探讨了TAMPA投加量、溶液pH、温度、接触时间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TAMP树脂对Pb(II)、Cd(II)和Cu(II)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2.0~5.0,TAMPA树脂对Pb(II)、Cu(II)和Cd(II)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平缓的趋势,pH=5.0为最大值.随着离子溶液的增加对TAMP树脂去除重金属离子有抑制作用;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TAMPA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其能自发对相关金属离子进行吸附.以EDTA为洗脱剂,重复再生3次后TAMPA仍有可观的吸附性能.结合XPS和量子化学计算模拟结果,提出了TAMPA对Pb(II)、Cd(II)和Cu(II)的吸附作用机制,主要为重金属离子与材料基体中的C?O氧配位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羊粪为原料,制备磁改性羊粪衍生ZVI-生物炭复合材料 (SMF800),通过BET、SEM、XRD、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其表面形貌及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序批实验考查活化剂和过一硫酸盐 (PMS) 投加量、温度、溶液初始pH、无机阴离子等因素对AO7降解效率影响.结果表明,SMF800拥有高度石墨化及多孔结构,在最佳条件下 (PMS=0.8 g·L-1、SMF800=0.5 g·L-1、AO7=20 mg·L-1T=25 ℃),40 min内AO7能被完全降解,在弱酸条件下有利于脱色,且活化剂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活化效率.猝灭实验和XPS测试结果表明,自由基 (SO4- ?、·OH、O2·- 和非自由基途径 (1O2) 协同作用于AO7的降解,其中以Fe0还原PMS产生SO4- ?的自由基途径占主导地位,以Fe0诱导碳电子、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 (C-OH 和COOH) 激活PMS产生1O2为辅,而SMF800石墨化及大量的sp2-C结构为电子转移提供良好的场所.综上,本研究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生物炭基ZVI活化剂,以期为有机废水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粪源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开发一种结合原位化学氧化和二氧化硅溶胶-凝胶的可控氧化剂释放技术,制备出一种高锰酸钾(KMnO4)凝胶缓释剂(SRPG).优化SPRG的制备条件和探究影响其在水中缓释效率的因素,并考察其对不同氯代烃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溶胶的质量分数、KMnO4的含量及pH对SRPG凝胶化过程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缓释剂中KMnO4的含量和降低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可有效提高SRPG中KMnO4的释放速率,当KMnO4质量分数为6.51‰,二氧化硅溶胶质量分数为40%,KMnO4的释放符合拟一阶动力学,释放速率kobs=0.83 h-1R2=0.9750),且12 h后KMnO4释放率为82.7%;SRPG可有效降解水中氯代烃污染物,其中对三氯乙烯(TCE)的去除效果最佳,反应24 h可去除水中98%的TCE.因此,SRPG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实际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嘎毕拉  罗维 《环境科学学报》2022,42(10):385-395
为揭示不同配比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阴阳离子和大分子对植物毒性的影响机理,开展了以鸡粪和猪粪为主料,稻草秸秆为辅料的条垛堆肥试验,设置的试验处理包括:等质量的鸡粪+稻草秸秆+包菜(1∶1∶1)处理(T1)、鸡粪+稻草秸秆(1∶1)处理(T2)、大量猪粪+少量稻草秸秆(85∶15)处理(T3).测定了各处理的堆温、堆肥的水溶性无机阴阳离子和有机大分子变化,以及对大白菜(Brassica rapa L.)和水堇(Lepidium sativum. L.)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 GI)等指标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3处理堆肥的高温(>55 ℃)持续期最长,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杂草种子的能力最好,且其堆肥的Cl-SO42-、K+、Na+、Ca2+和Mg2+浓度最低;T2处理堆肥的NH4+ 浓度最低.T1和T2处理堆肥过程中堆肥的脂肪烃可转化为稳定的芳香烃.T3处理堆肥对大白菜和水堇的种子发芽指数大于80%.堆肥中抑制种子发芽的阴阳离子及大分子浓度分别为:Ca2+浓度>0.98 mmol·L-1,Mg2+浓度>0.92 mmol·L-1NH4+浓度均>5.75 mmol·L-1,芳香C/多糖比值>0.33,羧基C/多糖比值>0.30.堆肥中脂肪族大分子增加、多糖类大分子减少可抑制种子发芽.综上所述,猪粪与稻草秸秆的质量配比为85∶15、初始C/N比为25、初始水分含量为60%、 堆肥期周为35 d是条垛式堆肥处理猪粪和稻草秸秆的最佳工艺参数.大白菜比水堇种子更能准确反映农业废物堆肥的植物毒性.本研究可为优化不同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的条垛堆肥工艺参数、减少土地利用的风险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氮转化功能微生物是河流脱氮和水体净化的重要生物因素.为探讨橡胶坝对沉积物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及氮营养盐的影响,本研究以沂河沂水城区蓄水段为研究对象,从橡胶坝前不同距离采集沉积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nirK、nosZ)、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AMX)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功能基因(pmoA)的丰度及沉积物营养盐特征.结果表明:橡胶坝促进了沉积物中nirK、nirS、nosZ和pmoA基因的聚集,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nirS、nosZ丰度在坝前120 ~330 m范围内较高;橡胶坝促进了沉积物NH4+NO3-、TN、TP、TOC、有机质(OM)等营养盐的滞留,主要在120 ~360 m区域聚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度较高.相关分析表明,16S rRNA、nirK、nirS、nosZ、pmoA基因丰度与环境因子NH4+NO3-、TN、OM、TOC、孔隙度呈正相关;PCA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沉积物环境因子主成分的增长,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主成分呈升高趋势.橡胶坝可促进沂河沉积物氮素等营养盐的滞留和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的聚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排放物,需要准确的排放清单来评估民航行业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现有的研究在估算精度与覆盖范围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了飞机QAR数据构建了估算单次飞行燃油消耗量与包括HCCONOxPMSO2以及CO2在内的排放物生成量的方法,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2018年1月—2021年11月在中国国内民航活动产生的排放物进行了统计.在估算时考虑了机型、起飞机场和降落机场对飞行各阶段持续时间的影响.从排放模式来看,不同机场的飞行在LTO阶段的平均排放量存在差异,总的来说,机场规模越大,单次飞行排放量越多,大多数排放物在CCD阶段排放且该阶段的排放量与飞行时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2018年和2019年的排放量保持了上升,CO2排放量分别为73.17 ×106 t和76.85 ×106 t,但自从2019年12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后,排放量与航班量随疫情控制情况波动,2020年和2021年1月—11月CO2排放量分别为61.51 ×106 t和60.08 ×106 t.为了探究新冠疫情对排放物的影响,采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对无疫情时2019年12月之后的排放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新冠疫情爆发后,到2021年11月为止各种排放物的排放量减少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关中浐河流域河水-土壤-植物的硝酸盐和氮同位素组成进行调查,并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结果对比。研究表明:从浐河上游至下游,土壤NO3?-N含量表现出:农耕区(43.5 mg???kg?1)>森林区(3.25 mg???kg?1)>城市区(0.63 mg???kg?1);土壤δ15N-NO3?值表现出:农耕区(18.1‰)>城市区(?1.5‰)>森林区(?5.8‰);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让其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浐河河水NO3?-N含量(3.2?—?6.4 mg???kg?1)及δ15N-NO3?值(?1.4‰?—?2.1‰)均表现出下游高于上游。相对于前期对浐河河水氮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上游和中游水体NO3?-N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下游地区NO3?-N含量有所下降。结合河流δ15N-NO3?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源头日渐发达的旅游业和中游农业的发展对水体的污染加重,而下游工业污染的治理效果明显。植物氮同位素变化范围在?4.6‰?—??2.1‰。对浐河周边水-土-植物的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变化研究可以为浐河流域的生态评价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氨氧化菌混培物在O2/微量NO2下的氨氧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序批式试验,在无分子氧条件下,确定了好氧氨氧化菌的NO2型氨氧化动力学方程,得到了最大氨氧化速率[qNO2,max=0.144 mg·(mg·h)-1]、二氧化氮半饱和常数(kNO2=0.821 μmol·L-1)和二氧化氮抑制性常数(ki=1.721 μmol·L-1).在微量NO2气体中添加2% O2氧气后,氨氧化速率明显提高,最大氨氧化速率发生在体积分数2% O2和50×10-6 NO2的条件下,达到0.198  mg·(mg·h)-1.在21% O2和微量NO2条件下,氨氧化速率继续大幅度提高;在21% O2和100×10-6 NO2时氨氧化速率达到0.477  mg·(mg·h)-1,比无NO2空气曝气条件下氨氧化速率高3倍.提出了NO2表观强化氨氧化函数的概念,建立了在O2和微量NO2混合气体下的氨氧化动力学方程,利用2% O2和微量NO2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动力学方程,讨论了NO2强化氨氧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祖波  张代钧  阎青 《环境科学》2008,29(3):683-687
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用Haldane模型描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动力学,得到最大氨氮反应速率6.65×10-3 mg·(mg·h)-1、氨氮半饱和常数87.1 mg·L-1和抑制常数1 123 mg·L-1,亚硝态氮半饱和常数15.39 mg·L-1和抑制常数159.5 mg·L-1.微量NO2对厌氧氨氧化具有强化作用,基于Haldane模型建立了厌氧氨氧化的NO2强化函数,估计了强化函数中的最大强化系数48.79、NO2半饱和常数2 480 mg·m-3、NO2抑制常数4.22 mg·m-3和基础速率系数0.018 2.试验中大部分的NOx出现损失.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KOH改性污泥生物炭(SB-KOH)的制备条件,研究了各因素之间对生物炭吸附性能的交互影响,并且探讨了KOH强化生物炭吸附能力的机制.同时,研究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pH对SB-KOH吸附Pb(Ⅱ)的影响,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KOH浸渍浓度是最显著因素,较高浸渍浓度有利于提高SB-KOH的吸附性能;增加KOH浸渍浓度和升高热解温度可以协同提高SB-KOH的吸附性能;最佳制备条件为2.5 mol·L-1的KOH浸渍浓度、7 h的浸渍时间、631 ℃的热解温度和44 min的热解时间.KOH改性后的污泥生物炭表面粗糙, 比表面积增大,微孔数量增加,SB-KOH的比表面积为141.22 m2·g-1,是原污泥生物炭(SB,5.93 m2·g-1)的24倍,改性后的生物炭碱性提高、K元素含量增加.SB-KOH吸附Pb(Ⅱ)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膜扩散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增加溶液pH、提高温度可促进吸附.吸附机制涉及矿物沉淀(Qmp)、离子交换(Qie)、含氧官能团的络合(Qoc)和金属π键结合(Q),不同吸附机理的贡献顺序为:Qmp(143.5 mg·g-1)>Qie(39.67 mg·g-1)>Qoc(8.56 mg·g-1)>Q(1.65 mg·g-1),KOH改性强化了生物炭对Pb(Ⅱ)的矿物沉淀和离子交换吸附量.本研究丰富了KOH改性污泥生物炭的制备理论,阐明了SB-KOH吸附Pb(Ⅱ)吸附机理及其影响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上海崇明岛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生态风险预警评估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Cu 29.2 mg·kg-1、Pb 26.5 mg·kg-1、Cr 79.4 mg·kg-1、Zn 91.2 mg·kg-1和Cd 0.222 mg·kg-1.除Cd在城桥镇和陈家镇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标准(GB 15618-1995)外,其余均低于国家土壤一级标准,并且满足国家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要求(NY/T391-2000).与上海土壤背景值相比,Cu、Pb、Cr、Zn和Cd分别高出上海土壤背景值 24.3%、24.4%、22.9%、18.8%和65.7%.崇明3城镇蔬菜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评估得出,23个采样点中有3个样点属于中警,10个样点属于轻警,8个样点属于预警,1个样点属于无警,综合评估IER=1.562,为轻警.3城镇生态风险排序为堡镇(IER=1.799)>城桥镇(IER=1.636)>陈家镇(IER=1.368),均属于轻警.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 4种活性炭纤维 (ACF)作为吸附剂 ,对水中 CHCl3、CCl4、高锰酸钾指数 CODMn、紫外吸光值 EUV254等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与 ZJ-15型颗粒活性炭 (GAC)进行了对比 .吸附等温线的结果表明 ,ACF3对 CHCl3的去除效果最好 ,当 CHCl3的平衡浓度为 60μg· L-1 时 ,ACF3对 CHCl3的吸附容量为 212μg·g-1 ;GAC对 CCl4的去除效果最好 ,当 CCl4的平衡浓度为 3μg· L-1时 ,GAC对 CCl4的吸附容量为 0.83μg·g-1;GAC及 ACF1对 CODMnEUV254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当CODMn的平衡浓度为 2.5mg·L-1 时 ,GAC及 ACF1对 CODMn的吸附容量分别为 2.16mg·g-1 和 1.98mg·g-1 ,当 EUV254的平衡浓度为 0.05时 ,GAC及 ACF1对 EUV254的吸附容量分别为 0.32 g-1和 0.15g-1.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在处理低C/N污水时存在碳源缺乏而严重限制反硝化进行的问题.为了补充反硝化需要的碳源,选择了玉米芯和稻草秸秆作为外加碳源引入湿地系统,对比两种碳源对湿地脱氮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11 d的纯水浸提释放实验发现,碳素累积释放量:稻草秸秆[(145.17±9.44) mg·g-1]>玉米芯[(57.41±5.04) mg·g-1];氮素累积释放量:稻草秸秆[(2.31±0.09) mg·g-1]>玉米芯[(0.66±0.08) mg·g-1].在观测的时间内,玉米芯和稻草秸秆累积释放碳氮比平均值分别为94.78和63.64.相比于稻草秸秆,玉米芯更适合作为外加碳源.在为期58 d的潜流人工湿地实验中,发现除了第8~12 d,添加玉米芯和稻草秸秆人工湿地出水中ρ(COD)超过50 mg·L-1外,其它时间都低于50 mg·L-1.在观测期间,添加玉米芯人工湿地的NO3--N去除率为93%~99%,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性能.而添加稻草秸秆人工湿地在运行后期NO3--N去除率最低只有76.8%,反硝化速率明显下降.对照组NO3--N去除率只有76.2%~77.7%,出现了明显碳源不足的现象.碳源不足还造成了NO2--N的蓄积.添加稻草秸秆和对照组人工湿地中NO2--N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是玉米芯人工湿地的2.5~6倍和6~26倍.与添加稻草秸秆比,添加玉米芯可以使人工湿地中NO2--N出水质量浓度得到更显著地降低(P<0.05).玉米芯、稻草秸秆和对照组人工湿地TN去除率分别为83.75%~93.49%、76.59%~78.85%和67.85%~72.56%,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最后,通过对玉米芯进行了稀碱加热预处理,使玉米芯的碳素累积释放量提高到(93.73±17.49) mg·g-1,累积释放的碳氮比提高至175.8,进一步提高了玉米芯的释碳性能,表现为更合适的外加碳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悬浮粒子浸涂法将合成的γ-Al2O3纳米粒子固载于316L多孔不锈钢表面以吸附水溶液中的Cr(VI)和Cd(Ⅱ).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γ相的Al2O3纳米粒子均匀地涂在了316L多孔不锈钢基体上,膜体表面沉积厚度约为20 μm.该膜对单一Cr(VI)和Cd(Ⅱ)吸附的最佳pH分别为3.0~4.0和8.0~9.0,吸附均符合动力学准二级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603 mg·g-1和0.399 mg·g-1.本研究可为水体中的高毒性重金属Cr(VI)和Cd(Ⅱ)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沙尘不同的垂直分布对大气的加热作用不同,通过卫星观测结合数值模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沙尘辐射加热作用,有利于理解沙尘对该地区大气热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利用CALIPSO气溶胶产品和SBDART模式,分析了2007—2020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及其短波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DAOD,532 nm)分别为0.300~0.350和0.086~0.108,平均值分别为0.328和0.097.塔克拉玛干沙漠季节平均DAOD的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冬季,而青藏高原的 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青藏高原的沙尘消光系数(σD)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和夏季.2007—2020年,两地的σD在春季均呈增加趋势,而在秋季则呈减小趋势.春季和夏季的短波沙尘加热率(SW DHR)均大于其它两个季节,其中春季最大,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冬季最弱,青藏高原上空秋季最弱.春夏季,青藏高原北坡存在较强沙尘加热层,其顶部高于5 km,其强度及高值区从春季到冬季 逐渐减小.从年变化来看,春季短波加热率呈加强趋势,秋季呈减弱趋势.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空沙尘加热率(DHR)最高的区域,对高原沙尘输送和辐射加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冬季气溶胶吸湿因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溶胶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RH)]是影响气溶胶消光和气溶胶辐射强迫的重要因素.利用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HTDMA)观测了天津市冬季不同污染状态下气溶胶粒子gm(RH)的粒径分布.同时基于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利用κ-Köhler理论获取了较宽粒径范围内(60 nm~9.8 μm)的gκ(RH),为环境状态下气溶胶光学参数和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提供基础.结果表明,清洁状态下大气光化学反应较为活跃,超细粒子(<100 nm)的gm(RH)较高,gm(RH=80%)在1.30以上.重度污染天,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质量分数随粒子粒径增大而增加,导致gm(RH)随着粒子粒径增大而增大,300 nm粒子的gm(RH=80%)和gm(RH=85%)分别可达1.39和1.46.在较宽粒径范围(60 nm~9.8 μm)内,不同模态气溶胶的吸湿性强弱表现为积聚模态>爱根模态>粗模态.大气重污染过程中气溶胶粒径明显增大,积聚模态气溶胶中NO3-和SO42-含量较清洁天明显增加,受此影响,污染状态下积聚模态气溶胶的吸湿性较清洁天明显增强,gκ(RH)达到1.3~1.4,具有强吸湿性的气溶胶粒径范围也同时扩大,在0.18~3.1 μm粒径段均较高,对能见度恶化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典型岩溶槽谷龙凤槽谷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集大气干、湿沉降和两条地下河(凤凰河、龙车河)水样,利用水化学、δ15 N(NO3-)、δ18 O(NO3-)、δ18 O(H2O)和δ13C(DIC)同位素等数据来探讨岩溶地下河水NO3-来源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两条地下河水化学类型均属于HCO3-Ca型,NO3-浓度变化范围在17.58~32.58 mg·L-1之间,平均值为24.02 mg·L-1,雨季略高于旱季,存在明显污染迹象;②两条地下河水δ15 N(NO3-)、δ18 O(NO3-)值变化于-3.14‰~12.67‰和-0.77‰~12.05‰之间,均值分别为7.45‰和2.90‰,表现为旱季偏正、雨季偏负的特点,且两条地下河水NO3-来源无明显差异,动物排泄物和生活污水是全年稳定来源,降雨、化肥和土壤氮是雨季地下河水NO3-的主要来源,硝化过程是地下河系统氮的主要转化过程;③两条地下河水(Ca2++Mg2+)/HCO3-的量比介于0.65~0.82之间,凤凰河均值为0.75,龙车河均值为0.70,δ13C(DIC)在-12.46‰~-9.20‰之间,凤凰河均值为-10.72‰,龙车河均值为-11.10‰,说明各个来源的HNO3和NH4+硝化形成的HNO3参与了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④地下河水中8%的DIC来源于HNO3溶蚀碳酸盐岩,凤凰河、龙车河分别为9%和7%.  相似文献   

19.
魏红  赵江娟  景立明  钮金芬  付冉  董雯 《环境科学》2023,44(12):6811-6822
采用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优化得到生物炭0.25N-BC[m(NaHCO3):m(荞麦皮)=0.25:1],通过SEM、BET、XRD、Raman、FTIR和XPS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NaHCO3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其对非离子型碘代X射线造影剂碘帕醇(IPM)的吸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与荞麦皮生物炭相比(BC),NaHCO3活化生物炭的结构缺陷程度更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由480.40 m2·g-1和0.29 cm3·g-1增至572.83 m2·g-1和0.40 cm3·g-1,ID/IG是BC的1.22倍),表面含碳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极性增强[(N+O)/C由0.15增至0.24],能够有效吸附IPM,0.25N-BC对IPM最大吸附量达到74.94 mg·g-1,是BC (7.88 mg·g-1)的9.51倍.拟二级吸附动力学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很好地拟合0.25N-BC对IPM的吸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和单层、非均质多层吸附为主;孔隙填充、氢键、π—π和n—π相互作用是0.25N-BC吸附IPM的主要机制.对比不同碱[KOH、Na2CO3、NaHCO3、KHCO3和Ca (HCO32]活化荞麦皮生物炭对IPM的吸附,0.25N-BC吸附效率高,达到吸附平衡时间短,能有效去除实际水体(二沉池出水和湖水)中IPM的残留,并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吸附-解吸3次后对IPM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4.91%.研究表明NaHCO3活化荞麦皮生物炭是一种绿色有效,可持续去除含碘有机物的优良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以2019年3—4月臭氧(O3)污染小高峰为例,应用空气质量模型CAMx-DDM法分析了成渝地区O3浓度对人为源前体物排放敏感性,并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及生产恢复导致的污染排放同比变化情景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成渝地区O3对NOx的敏感性为负、对VOCs的敏感性为正,其中,重庆市主城区、主城区以西地区、川南城市群和成都平原西部地区敏感性较高,与其自身污染排放源分布密集有关.以典型城市重庆市主城区为例,2019年3—4月O3小时浓度对NOx和VOCs的敏感性平均值分别为-19.14 μg·m-3和7.25 μg·m-3,两者表现出相反的日变化规律,且主要受到本地及周边区域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所有区域VOCs排放均削减25%的情况下,3月和4月月均O3日最大8 h浓度分别下降2.62 μg·m-3和3.59 μg·m-3.敏感性模拟得到2020年3月四川省和重庆市NOx排放量同比下降8.00%和22.40%,VOCs同比下降1.00%和7.92%;4月NOx排放量同比上升5.00%和9.50%,四川省VOCs同比持平,重庆市上升3.63%,与同期"新冠"疫情防控及生产恢复导致的实际排放情况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