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使用喷射器前后的情况湖北化纤厂棉浆硷法蒸煮过程中,为了减轻在高温硷液作用下,氧对纤维素的剧烈破坏作用.同时避免在升温过程中球内出现压力高、温度低,进汽升温困难的局面,一般在蒸煮升温期需要进行二至三次小放汽,将球内残存的空气尽量排放干净.另外,蒸煮终了球内压力仍保持在6.5公斤/厘米~2上下,也必须将其排放至常压,才能进行启盖倒料操作.这样在6.5小时的生产周期内,先后需进行三至四次放  相似文献   

2.
以松木为原料的造纸厂在制浆过程中排出的废气使周围环境恶臭,使人们的呼吸系统受到慢性中毒而惠呼吸道炎症和肺气肿等疾病。因此,必须加以处理。安徽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研究,不仅消除了造纸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从废气中制取了重要化工原料——松节油。该所科技人员,根据省泾县造纸厂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设计安装了一套从木材蒸煮废气中回收硫酸盐松节油的简易设备。利用热交换原理,使含有萜烯、甲醇、硫醇、甲硫醚、二甲基硫醚及水蒸气等的废气,通过冷凝器冷凝成硫酸盐松节油和水的混合物,然后,利用其比重差异,使之分离,从而达到既控制蒸煮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又从中回收了硫酸盐松节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煤在低温预氧化过程中热流变化的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3种煤样(长焰煤、焦煤、无烟煤)进行了循环升温试验,得到煤样在不同升温速率下两次预氧化程序升温过程中的DSC曲线。结果表明:煤在低温预氧化过程中,前后两次升温过程对煤热流变化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即第一次预氧化升温过程中,3种煤样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吸热峰向高温侧偏移,吸热量增大,热流变化的规律性明显,第二次预氧化升温过程中,煤样的热流变化较小,没有出现明显的吸热峰,表明第一次预氧化升温过程对煤热流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2001年某厂与有关部门研制生产了醋酸丁酸纤维素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生产操作过程中 ,由于是新开发的生产工艺 ,各个工段特别是物料的蒸煮过程中 ,存在着不安全因素。2002年3月20日 ,该厂发生了一起蒸煮过程物料喷溅事故 ,现报道如下。1事故概况2002年3月20日13时40分左右 ,某精细化工厂蒸煮工序生产过程中发生物料喷溅。物料和热水从10m3 蒸煮釜加料口处喷出 ,水柱达3m之高 ,造成1人被热水烫伤 ,1人在撤离过程中摔伤。2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后 ,该厂立即组成了专门的事故调查小组 ,从人、机、法、料、环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概述在胶合板生产过程中,为改善木材的加工性能,需将原木进行蒸煮,以除去其油脂和色素等物质。随着胶合板产量的增加,原木蒸煮的废水量也相应增多。这类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排入江河后,这些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将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河水发黑、变臭,使鱼类窒息、死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危及人民身体健康。所以,原木蒸煮废水的治理和控制,是木材行业中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造纸工业是污染较严重的一个工业部门,在制浆造纸过程中,排出大量废水、恶臭和刺激性气体,以及一定数量的固体废物,其中以废水的危害最大。目前我国各地的小纸厂多数是用烧碱或硫化碱蒸煮制浆的。碱法制浆造纸的生产过程是将原料经粉(切)碎后放入球形罐,加入烧碱经高温高压蒸煮,将木质素溶解,把纤维分离出来,再经洗选、漂白、打浆、抄纸、造出纸张来。在蒸煮、洗涤和漂白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水。蒸煮工序所排出的黑褐色废液(俗称“黑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多醣类等有机物或游离残碱及无机盐,而纸厂漂白工序或纸浆厂用  相似文献   

7.
微机在制浆造纸蒸煮过程中的控制及节能应用周宏伟许昌造纸厂技术科微机室一、概述:在造纸厂,制浆车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部门。蒸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下道的工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人工控制蒸煮系统的进汽,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蒸煮时间长,升温快,蒸出的浆料不匀...  相似文献   

8.
食品垃圾好氧降解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婷  王新明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0):2575-2583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混合食品垃圾(FW)及以橙子、生菜、土豆和西红柿为代表的4种植物性易降解有机垃圾组分好氧降解过程中排放出来的11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混合食品垃圾好氧降解过程中VOCs总排放量为951.80mg·kg-1,主要为有机硫、含氧化合物和萜烯,分别占VOCs总排放量的43.1%、53.3%和2.1%.橙子、生菜、土豆和西红柿4种植物性易降解有机垃圾好氧降解过程中VOCs的总排放量分别为12736.72、118.67、57.40和228.08mg·kg-1,主要成分均为含氧化合物和萜烯;含氧化合物分别占橙子、生菜、土豆和西红柿4种植物性易降解有机垃圾VOCs总排放量的13.5%、80.9%、85.9%和79.5%,萜烯分别占4种植物性易降解有机垃圾VOCs总排放量的86.5%、16.6%、8.2%和15.6%.  相似文献   

9.
陆炎培 《环境科学》1993,14(B09):54-55
治理主要对象为造纸厂草浆制浆蒸煮废液——黑液.其性质及污染物指标,随纸张种类、原料和蒸煮工艺的不同,有很大差别.pH值由12至9不等.黑液中含有大量木质G素及半纤维素等有机物质,还有蒸煮药剂及蒸煮过程中的化学产物,成分比较复杂.其COD浓度由22000mg/L至90000mg/L不等,  相似文献   

10.
亚硫酸盐法制浆蒸煮废液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亚硫酸盐法制浆生产化纤木浆,其木材的45%左右变为木浆,而55%左右的木质素及其它有机物被溶解于蒸煮药液中,成为亚硫酸盐制浆废液(红液)。大量的有机物转入制浆废液中,排入中朝河界图们江,造成严重污染。该厂制浆蒸煮每天产生废液大约1500米~3,其废液中木素磺酸盐占60%,糖类占30%,有机酸及其它有机物占10%。尽管制浆蒸煮废液量少。其污染负荷却很高。除此以外,在氯化、碱精制、漂白、抄浆等过程中,也产生污染负荷。工厂生产排放废水总污染负荷,见表(一)  相似文献   

11.
造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亚硫酸盐造纸法是将木片和亚硫酸氢钙溶液放在蒸煮球中,在110~145℃,3~6大气压条件下,蒸煮15~48小时,木片就溶解在亚硫酸氢钙溶液中,溶液中的纤维素用来造纸,其余也就成了废液。经分析废液中还含有20~35毫克/升可发酵糖,经发酵1000升亚硫酸废液中可制得14.2公斤乳酸和3.7公斤醋酸。为了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现介绍一种利用造纸废液制取乳酸、醋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白水封闭循环是怎么回事天津造纸厂以芦苇为主要原料,采用亚硫酸氢镁法蒸煮,次氯酸钙漂白生产纸浆。在生产过程中,蒸煮、漂白、造纸等都耗用大量的水,平均每吨纸用水五百吨以上。这些水在生产过程中都含有不同的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即行排放。经测定,废水的生化需氧量(BOD_5)约为150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COD)约为4400毫克/升,悬浮物约为336毫克/升,pH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封闭式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监测了北京主要树种油松排放的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包括α和β蒎烯、蒈烯、松油烯、柠檬烯和罗勒烯,以及少量异戊二烯。松油烯、B蒎烯、柠檬烯和蒈烯的排放量之和占油松排放碳氢总量的94%以上。萜烯和异戌二烯排放速率随日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萜烯等浓度的日变化表明在正午和午夜油松有两个排放高峰。在日均气温为18℃时油松的碳氢化合物平均总排放速率约为8.7μh/h.g。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林木、植被排放碳氢化合物的定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大气中碳氢化合物的天然来源,采用封闭式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对北京的主要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柏树等)以及草地和稻田(在水稻生长旺期)进行了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情况调查。发现北京的杨树、柳树、槐树(落叶乔木)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化合物;松树、柏树(针叶林木)排放萜烯类化合物;草地和稻田排放甲烷等低碳化合物。以上结果与国外工作结论近似。   相似文献   

15.
唐国勇  张春华  刘方炎  马艳 《环境科学》2018,39(7):3391-3399
探明有机碳稳定的温度作用机制,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源/汇演变趋势的关键.应用土壤密度分组和酸水解技术,采用红外线辐射增温法,对比研究不同升温情景下高原喀斯特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的短期(4a)变化特征.升温情景包括不升温(对照)、对称升温(全年同步升温2.0℃)和非对称升温(冬春/夏秋季升温幅度为2.5℃/1.5℃、3.0℃/1.0℃、3.5℃/0.5℃和4.0℃/0℃,低度、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其中中度非对称升温与该区域多年升温情景类似.结果表明,不同升温情景下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1.95~2.02 kg·m-2之间,其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1.94 kg·m-2)差异不显著.升温处理间土壤轻组和重组碳密度、重组顽固性碳密度差异不显著,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个升温处理轻组顽固性碳平均密度是对照的1.18倍,其中对称升温、低度和中度非对称升温处理显著高于对照.轻组顽固性碳密度和轻组顽固性碳指数随升温的非对称性增加而降低,其中对称升温处理均显著高于中度、高度和极端非对称升温.亚表层(15~30 cm)土壤及其物理和生化组分中有机碳密度对短期升温均不敏感.研究揭示:短期内,升温提高了高原喀斯特土壤非保护组分中有机碳顽固性.基于对称升温情景并不一定会误估全球变暖对土壤有机碳数量和土壤碳物理保护能力的影响,但可能会高估表层土壤(0~15 cm)非保护组分有机碳顽固性.  相似文献   

16.
为模拟地质吸附剂中的有机质矿化腐殖化及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形成过程,采用亚临界水处理技术,通过控制压力反应釜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对商用腐殖酸、高岭土及有机-矿质复合体进行处理,并通过比表面积全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特定波长可见吸光度比值(E4/E6)、X射线衍射(XRD)和13C核磁共振(13C-NMR)等表征手段尝试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机质、粘土矿物及二者复合体的各自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升温增压不仅导致腐殖酸比表面积显著增加,而且分子量变大,芳化度由59.52%增加到70.90%,其主要原因是游离羧基和链烃在升温增压条件下实现了成环、聚合过程,使其结构更加复杂,化学稳定性提高.高岭土在升温增压的过程中脱水,形成结晶更加完整的有序结构.腐殖酸与高岭土形成有机-矿质复合体的过程中存在多重作用,首先高岭土优先选择腐殖酸分子中的芳香组分进行插层,至形成较为致密的内层结构,其次,补丁在外围的游离羧基、烷氧和链式结构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成环、聚合形成疏松的外层空间.高岭土、腐殖酸及二者的复合体的变化趋势分别与天然环境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的矿化腐殖化进程和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进行必要的实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融入工作环境,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保障。但是当今的实训教学大都流于形式,并未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及效果。文章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出发点,探讨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模式,从作用、教学步骤及保证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职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含金属元素化合物和压力对工业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更好地利用工业污泥,有必要对它的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因而利用热重法研究了由3种典型的工业污泥按质量比1∶1∶1混合后的多组分试样在掺混含不同金属元素混合物、不同升温速率以及加压下的燃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含金属元素化合物对污泥的燃烧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助于改善工业污泥的着火性能,提高工业污泥的燃烧放热量和燃尽水平.含不同金属元素化合物对于污泥燃烧的催化机制和作用有所差异.实验中各种含金属元素化合物促进污泥燃烧过程的作用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K2CO3、NaCl、Al2O3.随着压力的增大,污泥试样燃烧反应区间向低温区移动,各特征温度均呈下降趋势,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有所提高;而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污泥试样燃烧反应区间向高温区移动,各特征温度均有所增大,但综合燃烧特性愈好,对污泥燃烧越有利.  相似文献   

19.
石油和煤在燃烧前或在燃烧过程中,将有大量低沸点烃类排入大气,这些烃类在大气中常常被氧为一些有害物质。现在根据26种烷烃(C_(1~8))、烯烃(C_2H_4、丙烯)和芳烃(苯、甲苯和邻-、间-、对-二甲苯)以及2种萜烯(异戊间二烯、α-蒎烯)的详细化学机理,在理论上研究了代表性烃类化合物对流层氧化的最初产物。对于富NO_x的大气,混合物中烷烃的氧化  相似文献   

20.
在碱法制浆过程中同步除硅──中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制备高硅含量原料的碱法蒸煮液时,把一种主要成份为氧化铝的除硅剂加到配碱槽内(或直接加到蒸煮锅内),通过蒸煮,该除硅剂能与原料中硅生成不溶物附着在浆料上,达到降低黑液硅含量的目的。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碱法制浆过程,对于麦草硫酸盐法,除硅剂用量为原料的2.5%时,黑液除硅率可达到90%以上。通过18×40m3蒸球的中型试验证实,本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除硅;还能显著地改善黑液有关蒸发、燃烧的粘度和膨润容积系数(VIE)等理化性质,且对浆料质量及后续制浆、造纸操作无不良影响,对实现稻、麦草碱回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