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该类物质的在线监测在国内使用越来越多,该文以国产VOCs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为样本,重点讨论了在线监测中运维及质控问题,提出优化解决方案,保障监测仪器正常稳定运行,得到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2.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方法与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宏良  余强 《环境工程》2012,30(5):104-107,66
以静止状态下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排放与时间、温度及通风等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标准,并在分析国外经验基础上,对我国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策略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车型量产整车进行空气采样,检测分析了其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基于VOCs的嗅阈值对车内气味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该车型共检出车内VOCs79种,其中烷烃和烯烃类物质47种,芳香烃类物质13种,醇酚类物质7种,醛酮类物质4种,酯类物质5种,其他物质3种;车内重点气味物质为2-乙基己醇、2-丁基-1-辛醇、磷酸三乙酯、己醛、1-辛烯、均三甲基苯、环己基异硫氰酸酯、苯乙醇、苯并噻唑共9种物质。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静态箱式动态吸附采样,利用热脱附——气质联用分析研究了一品红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及含量的日变化规律。检测到八类共4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酮类、醇类、醛类、烯烃、酯类、芳香烃类和其他物质等在内的。其中三氯乙烯,1,1,2,2-四氯乙烷,苯乙酮,枯烯,甲苯,乙苯,萘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8种挥发性有机物为EPA重点控制空气中有害污染物。实验发现,各种物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规律,且不同种类物质释放的日变化规律也不同。同时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量六项生理生态指标,表明这些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与一品红叶片温度(Tleaf)、光合作用有效辐射(Par)、湿度(%)、光合作用速率(Photo)、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mmol)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物质的释放规律与这些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根据武汉市各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武汉市2014年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4年武汉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为163 278.3 t,其不确定性(95%置信区间)为125 561~199 036 t(-23.1%,21.9%);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分为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溶剂使用源、化石燃料燃烧源和生物质燃烧源5大类,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7.6%、30.3%、18.7%、1.8%和1.6%;道路机动车、炼焦、石油化工业、建筑涂料使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显著高于远城区。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梅  张国宁  邹兰  魏玉霞  张明慧 《环境科学》2013,34(12):4751-4755
以大气灰霾为代表的区域复合污染问题,导致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为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之一.通过对国家和地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现状分析,依据排放特征以及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建立和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城乡结合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周裕敏  郝郑平  王海林 《环境科学》2011,32(12):3560-3565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对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水平、时空变化、来源等进行了研究.所有样品共检测出挥发性有机物26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431.7μg·m-3,苯系物和烷烃是本地区大气环境中含量最为丰富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48.1μg·m-3和130.5μg·m-3,烯烃11.7μg·m-3,卤代烃22.4μg·m-3,含氧化合物18.6μg·m-3,所占比例分别为57.0%、30.0%、3.0%、6.0%和4.0%;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是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机污染物在交通早、晚高峰时期出现较高浓度水平,VOCs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源分析表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有机动车尾气,油气挥发排放,黏结剂和溶剂利用以及植被排放等,贡献率分别为53.4%、20.1%、11.0%和5.93%.  相似文献   

8.
载人汽车室内空气VOCs污染的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开  程赫明  罗会龙 《环境科学》2013,34(12):4599-4604
载人汽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车内空气VOCs危害健康,为分析车内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与TVOC的污染程度,依据国内外室内与车内空气品质标准,采用指标评价法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就我国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7729-2009《长途客车内空气质量》、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韩国、挪威、日本与德国的标准而言,载人汽车室内空气中最主要的VOCs污染物分别是TVOC、TVOC、苯、苯、TVOC、甲苯与TVOC及其车内空气污染的平均级别依次为中污染、中污染、清洁、轻污染、中污染、清洁与重污染;指标评价法能够有效分析车内空气品质,不同标准的选取对评价结果差异显著;德国标准最严格,而我国GB/T 18883-2002标准相对比较严格,GB/T 27630-2011标准最宽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加强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防治是当前改善大气环境的主要手段,国家近年来先后密集出台了诸多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本文针对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监管控制标准、监测仪器、监测方法、监管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规范挥发性有机物定义,明确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关键指标,尽快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标准体系,加快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体系研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生产空调客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某厂家新生产的、下线时间不超过28d的53座新空调客车,在车辆处于静止状态下采用二次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量新空调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和浓度水平.根据NIST02标准谱图进行匹配检索,结合色谱保留时间定性,共定性检出33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15种、45.4%)、芳香类化合物(9种、27.3%)、醇(4种、12.1%),酮(3种、9.1%)、酯(2种、6.1%),且大多集中在C6~C10的范围内.新车内浓度最高的前5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别为癸烷(8.01 mg/m3)、3-甲基己烷(7.10mg/m3)、庚烷(5.10mg/m3)、异庚烷(4.20 ms/m3)和1-甲基,3-乙基苯(3,56 mg/3),总挥发性有机物TV012,52.5mR/m3.烷烃主要来源于空调车内部保温材料如聚氨酯(PU)发泡海绵或者聚乙烯(PE)发泡材料的释放,而车内检出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内饰用胶粘剂、密封胶等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中的VOCs和NOx在发生光化学反应后不易沉降,易造成大气能见度差等现象.“十二五”期间中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工作,依据环境管理的需求,天津市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制定与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研发,建立VOCs综合控制指标和苯系物单项控制指标,覆盖全部工业VOCs排放行业,推行VOCs在线监测与无组织泄漏检测,研发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低成本、安全性高且易推广的VOCs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存在范围广且易挥发、扩散,为保证准确测定,需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方法.本文阐述了吹扫捕集前处理、GC/MS测定水中(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挥发性有机物方法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关键技术要点.包括测定挥发性有机物水样的采集、保存方法和特殊要求;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实验用标准物质配制的技术要点;用GC/MS测试过程中的性能审核及校准方法;定性、定量方法和方法的性能评估指标;测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指标的测定和具体要求,如实验室空白、外控样、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及质量控制图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系统VOCs污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斌  律国黎  任爱玲  杜昭  邢志贤  韩鹏  高博  刘淑娅 《环境科学》2013,34(12):4654-4660
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了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现状,分析和总结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特征.结果表明,废水处理系统中共检测出32种物质,逸散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范围为0.962 9~32.097 0 mg·m-3.其中,位于废水处理系统最前端半密闭状态的沉砂池是逸散VOCs种类最多、强度最大的单元,为25种,其总浓度为32.097 0 mg·m-3,沉砂池中小分子硫化物所占比例较大,为30.02%;后续处理单元中芳香烃比例较高约占监测总量的21.06%~31.48%.监测出VOCs的主要种类为氯代烃类、酮类,分别占监测总量的6.39%~55.80%、10.40%~58.08%,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均监测到丙酮、2-丁酮、正己烷、氯仿、氯苯等14种VOCs,其中氯乙烯、苯乙烯、1,3-丁二烯3种属于高毒性物质,监测出的氯乙烯浓度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标准,1,3-丁二烯等多种污染物尚无国家标准限值,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制药废水VOCs排放标准的修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汽车量的增长,车内空气污染造成的纠纷越来越多。在此,通过对106辆汽车内部空气的分析测试表明,车内空气污染严重。其主要成分是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可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甲苯和二甲苯为首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石油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进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兴春 《环境保护》2016,(13):38-42
石化行业是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重点行业。本文梳理了国家对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政策要求和标准规范,对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总体进展、挥发性有机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石化行业企业实际,提出了推进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定义和控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梅  邹兰  李晓倩  车飞  赵国华  李刚  张国宁 《环境科学》2015,36(9):3522-3532
挥发性有机物(VOCs)种类繁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大,是最为复杂的一类污染物.世界各国对其定义以及控制指标有所区别,我国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对其也没有统一的定义,控制指标和对应的监测方法也各有不同.通过对国内外现行VOCs定义和控制指标的深入分析,提出VOCs的定义应根据"空气质量管理"与"污染源排放管理"关注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生产源头、工艺过程、末端排放、总量控制等不同控制途径,建立的VOCs控制指标体系由10项指标构成;在制订行业VOCs排放标准时,应根据行业生产工艺特点、VOCs排放方式、可能采取的控制措施等,从中选择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和指标(或指标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交通干道附近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连续6 d监测,利用浓缩进样和GC/MS分析技术对样品中浓度较大的苯等7种典型物质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讨论。得出汽车尾气是交通干线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且有机物浓度与车流量成正比,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VOC排放行业的排放清单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收集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重点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行业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近年来VOC估算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估算方法,建立了该地区2006年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和分城市的VOC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VOC排放总量为416.9kt,其不确定性(95%置信区间)为302.5~689.6kt(-31%~58%);家具制造业、建筑涂料使用、制鞋业是珠江三角洲重点VOC排放行业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3.3%,21.2%和17.5%;东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VOC排放量贡献最大的城市,其次是深圳,两者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3.6%和21.9%,主要的排放亦来源于家具制造业、建筑涂料使用与制鞋业.缺乏本地排放因子和良好的活动水平数据是本研究VOC排放量估算中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相似文献   

19.
武威市空气质量现状与人群健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武威市环保局2003年-2010年大气监测数据,对武威市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确定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分析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和措施。方法用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法,选用API指数划分武威市空气质量等级。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武威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2003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占到全年的24.38%,之后逐年好转,到2010年全年空气质量均处于优良。结论近年来武威市空气质量逐渐好转,但危害人群健康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需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保护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控制管理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挥发性有机污染的危害,提出了未来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减排控制可能的战略与路线。挥发性有机物是导致大气环境恶化的关键,我国挥发性有机污染控制面临严峻的挑战,重点行业VOCs污染的减排控制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