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今后1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承前启后,迈入中华民族为之百年奋斗、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宏伟理想的关键时期。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又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其核心问题是发展。这种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循环经济的要素价格差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状况,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了循环经济要素价格差假说,以解释循环经济的实现问题。分析了循环经济组织和非循环经济组织的基本形态,定义并讨论了循环经济生产函数和非循环经济生产函数,提出了消费性生产函数的概念;以这些函数为基本框架,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假定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在循环经济和非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之间的选择,从而论证了循环经济要成为现实必须满足的两项基本原则,得到了循环经济实现的要素价格差条件。该结论与众多的定性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结论表明,要使循环经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要有循环经济导向的技术创新以满足循环经济生产可能性;二要有循环的资源环境要素与其替代要素的价格差小于经济转移梯度。最后,本文讨论了影响要素价格差的几种主要因素:产权制度、中介组织、定价机制、制度的路径依赖,以扫清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并综合了循环经济现有的多种视角.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运用制度和技术手段,实现一定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本体是生产生活系统.落实循环经济需经由主体的行为调整,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废物直接排放量,逐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赢的和谐发展.阐述并讨论了循环经济的目标与实现路径、评价指标(体系)、制度建设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其可操作性.在给予循环经济企业适当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多数循环经济企业的自生能力.并指出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物质流方法与其它方法结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评价、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验的综合性分析等方面是重要的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高的社会福利。因此,我们应该以减物质化为首要原则,依靠人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探讨了如何通过“两个替代”.即以服务流替代物质流,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改变原先那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生活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后.对应“两个替代”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制度重构设想:①使价格体系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真实成本;②使市场主体为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负责;③建立社会资谭投向机制。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产业带建设又面临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两大契机。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体效益的提高;必须协调资源、环境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制造业,合理布局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可持续发展看两大部类生产理论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大部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它的潜在假定之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分析传统两大部类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环境资源的第0部类,从而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部类生产理论。在社会总资本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对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及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三大部类的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试论改善发展的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边界、途径等方面论述了改善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提出经济发展应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为目标,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同时须不断改善经济的内部结构,走资源节。  相似文献   

8.
为了遏制长沙市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生态空间质量,划定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成为重要举措。基于居民活动空间扩展,选取人口密度、居民活动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多源时空数据,通过量化居民活动空间扩展概率,并利用植被覆盖度构建生态约束强度,确定二者协调规则,作为CA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城市建设用地模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结果表明:划定的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结果与长沙市“十三五”规划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基本一致,对未来建设用地扩展方向预测合理,而且避免了侵占重要生态资源,达到了兼顾城市空间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制限制了资源开发活动,迫使资源开发部门和制造业部门探寻技术创新之路,从而切断"资源诅咒"的传导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各国逐步实施环境规制的背景下,评价各国环境绩效水平并考察环境规制对"资源诅咒"的破解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的理论假说,使用1991—2016年15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两个方面构建了环境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考察了环境规制对"资源诅咒"的破解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得出:①"资源诅咒"假说在跨国层面和发展中国家成立,且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和商品贸易的挤出效应是形成"资源诅咒"的重要传导机制。②对所有国家样本和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规制能够通过破除资源路径依赖的方式打破"资源诅咒",且环境规制在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跨越门槛值之后,资源依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逐步转变为正向效应。③环境规制能够弥补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和商品贸易的挤出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贸易提升效应"打破跨国层面的"资源诅咒",但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的"技术创新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尚未显现。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过提升环境规制强度、鼓励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环境贸易壁垒等方式有助于打破"资源诅咒"现象,促使"资源诅咒"向"资源福祉"转化。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一方面其产出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投入关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是解决当前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正是以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为出发点,在国内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的背景下,选取河北省12个与矿产资源直接相关的行业,运用生产前沿面理论的非参数方法,定量计算并研究这12个行业从1997-2005年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值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宏观政策分析和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当今社会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克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危机,是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修改完善我们的环境立法,从而规范预防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吸收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研究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解决宏观环境问题的新思路,按照环境—地球化学—地质构造三对应的原则提出“八五”后期、“九五”和2000年后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分阶段发展的设想。除了为国家提供保护治理环境的决策依据外,区域环境地球化学在理论上需要建立起地质地球化学—生态系统物质大循环模型,进行典型环境元素全球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A frame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 very long time, although steps have recently been made by the ICRP to ensure that it is more fully comprehensive with regard to all actual and potential exposure situations.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has only recently begun to be addressed in a structured manner, and is still an evolving subject. Nevertheless, it needs to be centred around some form of parallel framework to that which has evolv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beings, although clearly on a different scale. It also needs to be embedded within the basic science of radiobiology, and form a central part of radioecology.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资源是有限度的。实践表明,为保护物种栖息地而划定和管理的各种区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自然保护区被视为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国家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拯救了濒危物种,保护了典型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多重涵义,并主张从微观上对社会发展进行考察,并指出社会发展是以人类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本文还考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种种理解和实际处理方式,指出了其偏误,分析了影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障碍因素,以及这一关系的发展前景——走向现代整合。  相似文献   

17.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was first ascertained as a universal concer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n became a fundamental part of environmental law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serious disasters brought b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environmental crisi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safeguard and defend human rights and ultimately facilitate producing better conditions of life on earth by stretching and expanding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human rights. But there are endless debates since environmental rights appeared and various views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such as anthropocentric doctrine and organism's centre doctrin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ed environmental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rather t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o promote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to be embodied in the constitution. This articl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built a concrete structure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that coul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from ‘should have’ right to practical right,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heir weightiness in the legal system.  相似文献   

18.
摘 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艰巨。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节14个控制变量设计5条路径,模拟2018~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协调发展路径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但该路径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后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检验得出该路径2018~2030年间人类与自然系统未达到真正协调,需进一步优化路径;(2)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间的矛盾,设计了以加快资源开发为主的优化路径Ⅰ和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优化路径Ⅱ,其中优化路径Ⅱ耦合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帮助该地区摆脱经济发展与内外部资源支撑不足的困境,故将其确定为有效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需要适当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保证与其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发展多元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香格里拉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永恒、宁静、和平。香格里拉具有以下特点 :(1)以大自然为背景 ;(2 )强调人与人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3)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4)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旅游地。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认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业开发是自然和人文保护事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积极保护香格里拉的有效手段。最后 ,结合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香格里拉生态旅游资源特色 ,按照保护为主、科技引导、适度开发、保护与开发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了构建生态旅游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旅游区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制定适当的地方性旅游政策法规等开发本区生态旅游的一些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论熵增最小化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系统不断的优化演变,但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过多的环境问题。文章从资源熵、负熵资本与资源利用的关联性入手,运用生态经济系统熵变模型,从熵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界过快的熵增超出了自然界消除熵的能力,以至于自然界没有太多排放熵的空间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改变当前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是缓解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而发展熵增最小化经济为缓解环境危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