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位安全员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与追究非常执着,使得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一次,朋友劝他:年龄大了,应该学"乖"了,不要顽固不化再得罪人了,可他说:"那样我就不配当安全员了!我坚信,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就必然要重复发生;即使不发生相同事故,也会发生其他事故,因为当事人没有汲取教训.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阻挡不住我,无论有人说什么,我都不在乎"  相似文献   

2.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巴陵石化公司环氧树脂事业部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演练--应急响应预案演练.这是该事业部增强事故预案演练的针对性,将事故演练由"规定时间"转向"任选时间"采取的系列举措之一. 上午8时30分,该事业部针对设想的离子膜车间氯干燥岗位、盐水车间液氯冷冻岗位"氯气泄漏"的突发情况,紧急启动事业部级防氯气泄漏事故预案.成立以事业部值班领导为指挥长的应急指挥部,立即通知事业部领导、相关职能管理和车间人员、抢险应急分队,所有临时通知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按照各自职责有条不紊进行应急处理.  相似文献   

3.
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曾经有一条引以为豪的海轮,名叫"环大西洋"号,后因一次海难事故而永远沉没于大海.为了使公司员工永远记住那段伤心的往事,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该公司门前至今仍树立着一块5 m×2 m的石碑,上面刻着那段令人悲痛而又发人深省的事故.分析研究这起事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检讨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事故多发,一讲原因却又大多是"由于工人违章作业"如何如何.我们曾对一个企业半年发生的四起所谓"工人违章作业"引起的大事故进行了逐一调查,发现其中三起是老板或管理人员违章指挥造成的.例如有的是老板本人就在现场指挥,为了赶工期,不采取安全措施而导致工人重伤;有的是老板明知该工人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安排他焊补压力容器,结果在运行中爆炸;还有的是为了省钱,明知隐患严重却又不愿整改,结果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大概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员对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当然应归功于全民安全法制观念的增强和事故问责力度的加大之力.笔者久在安全管理岗位工作,对此一直坚信不移并奉行不悖.然而,一次长距离的飞机旅行,使我有机会看到了一个故事,启发了我对事故处理工作思路的深度思考,故忍不住将此故事和浅见奉献给读者,希望能够起到开拓视野、奇文共赏之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3.29"氯气泄漏污染事故中应急监测全过程,以及确立正确监测方案,科学选择监测方法,为事故处理指挥部提供优质高效技术和服务,紧急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实战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位自称"艺高胆大",经常不系安全带作业的"老"电工从脚手架上"失足"而亡,有人感叹:"‘瓦罐不离井上破’,习惯违章,出事故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APELL计划"及其在长江南京段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南京段的溢油事故具有形式多样、爆发突然、危害性大、处理处置艰巨、影响长期等特点,根据"APELL计划"宗旨及其在世界和我国实施的效果,借鉴国内外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经验,建立了长江南京段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计划,为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减轻事故危害和损失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对人为失误进行判定的方法中,多把人为失误进行孤立考虑,存在着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员工在事故中的人为失误.  相似文献   

10.
离开钻井队已经20年了,但是我在钻井队亲眼目睹的一次惨痛事故,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春季是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季节,究其原因,除违章作业造成一部分事故外,"春困"也导致了一部分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生产虽然采取了自动化的生产形式,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贮存的危险物料随之增加,潜在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因此,设备故障,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的缺陷、腐蚀、机械磨损等因素,随时都会引发事故.操作人员在中控室内对"温度、压力、液位、流量"这四大参数进行监控和处理是石油化工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现代化的石油化工操作是一项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康的体魄,敏锐的洞察力、思维力,以及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随着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的不断发展,新职工不断增加,作为在中控室内操作 DCS的人员(俗称"内操"),其责任心和联系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要加强发现事故和处理事故的能力,以避免误操作.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如何当好一名"内操"提出几点看法,供班组长和班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扬州制药厂 " 2.1" 氢气钢瓶爆炸事故 , 从 " 人、机、料、工艺条件、操作环境 " 5个方面查找出事故原因 , 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 .  相似文献   

14.
"这件事的责任在我." 这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但真正要把这句话说出口,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责任感的.客观地说,凡是与人有关的事情,一旦出现疏漏,这其中必定与某些人的关系要密切一些,这关系密切的人是应承担相应责任的.但事实上,却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谁也没有责任,并由此滋生习惯性的推卸责任行为.有些人的习惯性思维是首先千方百计地证明事故如何跟自己没关系,而不是主动地检讨自己可能的过失.事故发生后,为了推卸责任,通常是隐瞒事故真相,设法销毁证据,使事故处理无法真正地吸取教训,导致重复事故的发生.在自己的过失面前,以什么姿态去面对责任?这是对责任心的拷问,也是对起码的职业操守的拷问.  相似文献   

15.
"三方确认"制度,是种保证清理、检修作业过程安全的工作方法,是对作业现场的设备状况采取静态控制、动态预防,切断、制止有可能诱发事故根源的工作程序.即在清理检修作业前,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查看作业现场和生产流程,对存在的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因素进行逐排查,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安全作业方案,以断电、隔离危险源等方法进行处理确认、挂牌警示,遏制事故发生的一种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闻 ,某供电局领导在安全工作总结会上说 :“去年底 ,有一单位在施工中发生一起倒杆伤人事故 ,政治上经济上损失不少。我们接到事故通报后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讨论 ,并对照检查 ,吸取教训 ,采取了防护措施 ,我们单位至今未发生类似事故。所以 ,今年应该总结的经验首要一条就是将别人的‘失’、变成自己的‘得’”。一番话说得与会者频频点头。将别人的“失”变成自己的“得” ,可谓是该单位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可喜可贺。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有些单位并非如此。出了事故 ,明明是自己的“失” ,却不能认真地分析“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和第343条第一款进行了修改.其中,对第338条的修改,把"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有助于摆脱只注重人身和财产保护的传统观念,更好地突出环境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刑法>修正案(八)已于2011年5月1日起实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已成为历史,但修正后新的"重大环境污染罪"的适用也给环境法学理论和实践留下了很大的探讨空间,尤其是关于此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日前,有年轻工人对笔者说,某安全监督人员是"攻击型人才",专门挑工人毛病,而且生怕那嘴闲着了,事情还没有看明白就唠唠叨叨,指责个没完没了,我们都生怕他站在旁边;有时候看见他来了,活不是很急,我们就干脆休息,等他走了再干.这话让我联想到了<劳动保护>杂志记者在<吉化事故暴露了什么>文章中披露的事实:吉化厂工人每天上班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应付随时到来的检查人员,神经高度紧张,经常处于惶恐之中,压力极大,发生爆炸事故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禁令(试行)>于今年7月颁布,经过各单位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已在中国石化全系统实行.<禁令>剑指"三违",是集团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严治企,减少一般事故,防止和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对"突发环境事件"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娟  杨岚 《环境保护》2011,(10):47-49
"突发环境事件"概念的理论依据 "事件"和"事故",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事件,一般指事情、事项,历史上发生的人事等.从法律上讲,事件与行为相对,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法律事件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依当事人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客观事实,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