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蕾 《环境保护》2011,(4):48-50
严格地说,环境执法的"直接喊停权"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由环境执法实务工作者提出,指"环境执法人员直接要求环境违法者当场停止环境违法行为的权力"(韦业,2010).  相似文献   

2.
阿珠 《环境》2008,(5):3
国外留学生王千源被指与藏独势力为伍,被公众唾为"汉奸王";广州女模谭静高楼裸死,谭静案一时间又成为广为流传的"罗生门"……最近挑战人们思考判断能力的事件,似乎一下子全都挤进了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票据的伪造、变造和涂销等影响票据效力的票据瑕疵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进行了诠释。主要分析了:1.票据伪造对于不同的当事人在票据法和民法上产生的法律后果;2.变造不同的票据记载事项在票据法和民法上产生的法律后果。对票据伪造、变造的刑事法律后果及票据涂销在票据法、民法上产生的法律后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树义 《城市环境》2002,16(2):14-16
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立法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是指环境法的客观内部结构,后是指环境法律规范存在的外部表现形式的系统化结构,前是环境法律规范的总和,后是环境法律规范的表面形式-规范性环境法律件的总和;前的最小结构成分是环境法律规范,后的最小结构成分是作为环境法律规范之表达形式和表述方法的法律条;前的结构具有客观性,后的具有主观意志性。  相似文献   

5.
正一、公众参与的概念汪劲教授认为,在法的意义上,公众一般是指"对决策所涉及的特定利益作出反应的、或与决策的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或团体"。而在环境法律实践中,公众则是指"与开发利用环境行为及其结果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各种主体的统称"。具体来说,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所包含的范围不仅仅是指不特定的公民个人,还包括社会团体、各类专业人士、相关经济利益体,以及与拟议行为有关的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6.
张璐 《环境保护》2006,(17):43-47
编者按:谈及国土,大多数人会马上联想到土地,实际上这是对国土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国土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除了人们通常观念中的土地之外,和土地相连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蓝色国土"在法律上称为"海域".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纠纷是指环境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责任和赔偿金额等问题的意见或者见解不一致而发生的争执。环境污染纠纷发生后,受害方的当事人往往要积极地寻求处理的途径和方式,以求得自己受到环境污染侵害的权益得到补偿。正确选择和确定纠纷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对于降低处理成本、提高维权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法》第41条概括地规定了两种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途径:一是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有关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二是向人民法院起诉。本文仅就前者陈述浅见:1.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的概念和特征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据法律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纠纷当事人的请求,依法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处理的活动。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有如下特点:1.1行政处理程序应当事人的请求而启动《环境保护法》第41条2款明确的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第2款、...  相似文献   

8.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光 《环境保护》2006,(4):33-36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即从"环境换取增长"的阶段转向"环境优化增长"的阶段.所谓环境优化增长,就是指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一旦环境优化增长的理念得到认可,"国家意志"在环境保护上的表现就会与以往大不相同--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环境保护的从属、滞后、补救性质的地位,上升到主动、优先、预防的地位.因此,与时俱进地认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充分揭示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贡献,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做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生态补偿法律含义的界定是展开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但至今尚未统一.本文作者先从资源-环境系统能提供多种价值,以及我们针对其不同价值所设计的不同制度出发,以此明确指出:生态补偿中的"生态"是指生态资源的调节性生态功能;然后将"补偿"与"赔偿"、"补助"、"补贴"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了"补偿"的含义;最后综合"生态"与"补偿"的含义,并分析法学上已有的生态补偿概念,提出了对生态补偿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何春茜 《环境保护》2006,(22):39-40
关于举证责任及证明标准的现行规定 举证责任是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以证明自己主张的权利和事实,举不出证据或者证据不力当事人将承担败诉的后果.证明标准指法律规定的适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要求,以此衡量当事人是否切实履行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必须履行举证责任,达到证明标准所要求的承担,其主张才能被法院所认可.  相似文献   

11.
<正>一、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皆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学生个性"学生个性"是指学生身心、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2.
法条适用的一般规则 <立法法>(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环境行政处罚办法>(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规定,当事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环境法律、法规或规章条款时,应适用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法规或规章;效力等级相同的,可以适用处罚较重的条款.  相似文献   

13.
唐弢  徐鹤  吴婧  马铭锋 《环境保护》2006,(23):27-30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政策、计划和规划层面的应用,是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有效工具和方法.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SEA制度.目前SEA在规划和计划层面上的应用较为普遍,特别是能源、交通、废物处理、水资源部门以及空间或土地利用规划等,而政策或法律层面的SEA还不多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SEA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的意见".在公共行政层面上,公众参与指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要听取利益受影响人意见的程序和机制.在政治层面上,公众参与意味着决策由权力机构(政府或公共机构)主导演变为公众参与,政府与公众互动、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建设项目EIA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缺少具体法律规定、信息交流主体及其关系不明、沟通形式单一、时段"滞后"、结果缺乏公开性等问题.为此,应明确其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机制和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位安全员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与追究非常执着,使得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一次,朋友劝他:年龄大了,应该学"乖"了,不要顽固不化再得罪人了,可他说:"那样我就不配当安全员了!我坚信,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就必然要重复发生;即使不发生相同事故,也会发生其他事故,因为当事人没有汲取教训.无论什么人、什么事都阻挡不住我,无论有人说什么,我都不在乎"  相似文献   

17.
证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基础.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是指环保部门或法律授权的组织用来证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并应受行政处罚的案件的一切客观事实,即环保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事实根据.环保部门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必须注重证据和符合证据规则,这是依法执法的要求,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环保执法"软"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环保执法"软"的原因有法制建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从具体工作中所出现问题的表象看,环保执法软主要来自地方行政干预,其背后是片面的发展观和地方利益.解决环保执法"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大局利益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关键是落实行政责任追究,用行政责任追究来弥补在环境保护法律上行政不作为的盲区.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维护宪法权威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  相似文献   

20.
因新闻报道本身或其表达方式而产生的突发事件近来频频见诸报端,轻则当事人双方付诸法律途径,重则甚至引起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乃至不同国家和民族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异动。本文通过对2005年—2006年间的丹麦漫画事件的分析,探析西方社会新闻自由与宗教信仰的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