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EOS-MODIS资料在陕西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树誉 《灾害学》2003,18(2):23-26
通过对MODIS资料通道光谱特性的分析,探索了适于大雾监测的通道组合和量化判识指标,并对2002年12月陕西发生的几次大雾天气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此外对陕西大雾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NOAA/AVHRR图像资料在大雾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NOAA(诺阿卫星 )资料 5个通道光谱特征的分析 ,阐述了利用NOAA/AVHRR(甚高分辨率辐射仪 )图像资料监测大雾灾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初步探索了适于监测大雾的通道组合和量化判读指标 ,揭示出综合利用近红外 3通道与 4、5通道资料实施对雾监测 ,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并对 2 0 0 3 0 1 12~ 13大雾的监测过程个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卫星遥感技术在大雾灾害的监测方面具有宏观、快速、直观、信息源可靠且成本低等优点 ,是其它任何常规监测手段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3.
大雾作为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相关研究较少。大雾生消的预报准确率一直有待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航运的发展,大雾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交通运输、环保、卫生等各行业的重视。在积累的大量卫星探测数据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不同季节、下垫面、地理位置的大雾消散遥感特征。通过加入太阳影响项等,改进了由Gurka等人提出的遥感大雾临近预报方法,提出了使用风云二号等覆盖东亚地区的气象卫星数据来预测中国中东部大雾消散时间的算法和流程,其结果与常规观测、卫星监测进行了比对。就地形、地表状况、季节等影响大雾消散的因素差异进行分析,并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4.
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雾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上海市11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大雾数据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建立了上海市大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了上海市大雾的风险特征及地理区划研究,获得了1 km空间分辨率的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图、上海城市对大雾敏感性特征图和上海市大雾风险区划图。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城市大雾评估和风险区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FY-2静止卫星监测雾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雾与下垫面在可见光、中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的反射及辐射特性存在差异。FY-2静止卫星资料的时间分辨率高,有助于实时监测雾的形成与演变。根据雾在可见光及红外波段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其与云、地表、水体等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分别提取了日出前后雾的监测阈值和监测流程,并利用该方法对2007年12月19-20日华东、华北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了监测,准确率达到76.6%。  相似文献   

6.
宁夏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纳丽  冯瑞萍 《灾害学》2008,23(1):61-64
选用1961~2004年宁夏19个主要站逐日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宁夏大雾的空间、时间分布气候特征和大雾气候变化的事实。宁夏大雾空间分布为南部多中北部少,高山、城市多,其他地区少;时间分布为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且大雾日数月季分布存在地域差别,北部引黄灌区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中部干旱带不明显,南部山区季节变化曲线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春季的3月和整个秋季,春末夏初大雾日数最少。宁夏年大雾日数突变特征不明显,在1961~1995年存在8年左右周期,1995年以后有4年左右的周期变化,目前处在一个相对偏多的阶段。宁夏大雾局地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大雾日数年变化差异较大,但大雾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灰色关联度在北京地区雾灾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北京地区最近20年大雾天气的观测数据和对大雾天气衍生的灾情调查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大雾的灾情评估指标、灾害等级划分等进行分析,建立了评估模型,并对22个雾灾个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方法具有计算量较小、不要求样本数据量和服从一定分布规律的特点,是一种使用简便、有效可行的定性分析与定量估算结合的灾情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治市大雾气候特征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治市1971-2004年水平能见度<1km的大雾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年际、月际和日变化的统计研究,给出了该市大雾天气的气候背景.根据大雾形成的物理机制,对风场、湿度场、温度场、冷却条件分别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大雾综合预测模型.通过98个大雾个例的分析,归类了形成大雾的主要500hPa高空天气形势(纬向环流型、弱西北气流型、槽后西北气流型、弱高内部型)和地面主要气压场(弱高压场、均压场、鞍型场),供大雾灾害预警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9.
持续大雾对日光温室蔬菜的致灾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下旬,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大面积受灾,损失惨重。灾情发生的主要气象环境因素为:长期高湿、寡照、低温,系高空平直西风环流不利于较强冷空气南下和地面冷高压东南部弱冷空气不断扩散的稳定形势下形成持续大雾天气所致。大雾前期低层偏南气流持续输送水汽、水汽通量的连续辐合、低层切变过境为持续大雾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低层湿度条件,逆温层的形成与维持为持续大雾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夜间偏北微风少云的天气利于雾滴的形成,而强冷空气的入侵是持续大雾天气结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持续大雾天气预报的着眼点及日光温室蔬菜的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位预警是泥石流灾害预警的方法之一,目前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泥石流泥位报警两种方法。探讨了一种便于安装、适合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监测预警的接触式泥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应用方法。首先探讨了泥石流泥位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软件、硬件的组成,其次探讨了泥位预警阈值确定方法,最后根据现场试验观测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泥位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法。该泥石流泥位监测预警系统能实现泥山区铁路沿线石流泥位信息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并根据监测信息及时向铁路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1.
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首先,基于灾害系统的理论,构建了雾灾灾害系统模式和灾害链模式,提出了以机场和高速公路为承灾体的雾灾灾害链.其次,构建了雾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对中国雾灾脆弱性分省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雾灾脆弱性高值区是上海、北京、天津3市;次高值区是江苏、山东、海南、广东等省.最后,以2002年12月的一次大雾天气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着重对机场客运的雾灾灾情进行了评估,以期为雾灾损失厘定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气象卫星分形纹理的云雾分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研究了卫星图像上雾的光谱和纹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差分盒维数计算模型对气象卫星遥感图像中的云雾进行了纹理分析和分离。采用划分、计算卫星图像各连通域,分别求取各连通域加权分形维数,进而设定维数阈值的方法进行了雾信息提取。利用GMS—5卫星红外通道资料,进行了云雾分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雾信息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13.
NOAA卫星云雾自动检测和修复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云雾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稳定性。不同高度、厚度、面积和太阳高度角情况下,NOAA卫星可见光波段的海面反射率和红外波段亮度温度都不相同。据此,根据云雾光谱和红外特征,研究并找出了可见光波段海面最小反射率、云雾区最大反射率与云雾最佳判别阈值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不同月份东海海面最低温度和NOAA卫星红外波段亮温特征;通过采用光谱和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研制了NOAA气象卫星云雾自动检测和修复模型,取得了较好的运行和检测、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PZT的EMI技术在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ZT(P iezoe lectric-ceram ic)的EM I(E lectro-m echan ica l im pedance)技术以其适于在线监测的诸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地阐述了PZT的E/M(电-机)耦合特性、PZT与本体结构的相互作用模型、EM I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应用。利用PZT的EM I技术进行健康监测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其研究应用的时间不长,目前仍然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文中对该项技术中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南极长城站的气象观测(1985-2006年)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再分析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海雾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及有利于海雾发生的3种典型天气形势,并据此初步建立了长城站夏季海雾预报系统。后报试验表明,该系统对长城站夏季海雾的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GPS可降水量与大雾天气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12月成都地基GPS网络观测数据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网观测资料,分析了对成都市交通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7次大雾天气过程。通过对有雾和无雾时GPS可降水量、地面空气比湿的合成分析,从雾区上空和近地层水汽变化分析了四川盆地辐射雾形成的原因,而GPS可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可为大雾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