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对外投资中的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规模日益扩大,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频发,经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数量大大增加,国际舆论开始关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环境行为。一些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进行批评,个别媒体还存在恶意歪曲中国形象的嫌疑。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我们确实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可能存在着很大的环境风险。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需要相关政策进行引导,也需要配套的环境咨询和服务业的支持。我国针对对外投资的环境保护政策还存在缺陷,现行的与环境相关的政策在操作和执行层面仍有待加强,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南来引导和规范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环境行为,防范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政府监管重复与监管缺位并存,金融机构态度消极,企业"逐利过甚"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从三方面构建"三元主体责任"。在政府维度,应由政府主导推动绿色金融专门立法,建立中央绿色金融监管委员会;在金融机构维度,应建立金融机构"贷方责任"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环境风险评估责任;在企业维度,应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企业绿色战略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减污降碳效应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梓函  吕连宏  赵明轩  张楠  罗宏 《环境科学》2022,43(10):4408-4418
在"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服务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愈发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可观且增长明显;伴随着经济的粗放发展与对外投资的大幅增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环境效应备受关注.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3个可能路径,选取2004~2019年中国省级数据构造将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囊括在内的环境负荷指数为因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中国OFDI的母国减污降碳效应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减轻环境负荷,OFDI每增长1%会使得环境负荷减少0.051%~0.076%;②中国OFDI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进步的方式减轻母国环境负荷,其1%的增长通过二者的间接效应使得环境负荷分别减少0.060%和0.006%;通过经济规模扩大的路径则会增加环境负荷0.009%;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直接效应带来环境负荷减少0.014%~0.034%.以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进步和经济规模扩张为中介带来的环境负荷减少的贡献度分别为65.9%~84.5%、6.6%~8.5%和-12.7%~-9.9%,OFDI直接带动环境污染负荷变化贡献度为19.7%~37.4%.最后提出了继续推动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鼓励国内相对劣势产业开拓国外市场、加强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形成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走出去"战略发展态势良好,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升。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办学,跟进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只有正确定位,依托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已有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练好内功,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上,基于2010年至201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采用GMM模型和稳健性检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拉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应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好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7月21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耶鲁北京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研讨会报告发布会"在耶鲁北京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各企业、学界、研究机构以及NGO的代表共聚一堂,探讨交流海外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增速快于吸收外资,正在逐步向资本净输出国转变。201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9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企业的投资足迹遍布全  相似文献   

7.
<正>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挑战与机遇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与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正在更加紧密和深入地发展,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1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中的48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合计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但是,在对沿线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研究了欧盟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中的环境与气候主流化做法与经验,借鉴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与私营部门等采用的一系列政策工具、技术工具、投融资工具、监管工具,以及欧盟将环境和气候要素融入到投资活动中的良好实践经验,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投融资绿色化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构建"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管理体系,科学调动资金资源、鼓励社会深度参与、丰富绿色投融资技术工具、挖掘绿色投融资市场潜力,以期在"一带一路"建设投资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中资企业"走出去",对发展中国家的火电投资建设已成为我国境外投资的最主要产业之一。外媒对中国境外火电投资企业的负面报道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目的性,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敲响了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警钟。本文论述了中国火电技术的优势和境外投资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一带一路"需加强火电等行业对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乔永波  吴旭阳 《环境保护》2020,48(14):67-73
根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阶段性特征"观点,文章指出我国应根据所处的制度阶段,学习高环境绩效国家的共性经验,不能仅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借鉴。高环境治理绩效国家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处于规则阶段,共性表现为:有专门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机构;针对未按要求披露等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出台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报告政策指南;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发布准则制度来指导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从企业披露主动性、法律制度、秩序基础等方面,分析得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总体以惯例阶段为主。根据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阶段演进的各因素,提出提升企业会计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执行机制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阶段攀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企业热线     
问: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哪些?答:包括:(1)融资形式的多元化。建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发行环境保护彩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资体制的建立,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3)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  相似文献   

12.
黄友星  李恒丞  杨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724-2743
使用由多个数据库链接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对外援助能否促进中国企业的能源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决策进行计量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在东道国的援助活动显著增大了中国企业对东道国进行能源OFDI的概率,且当年援助的投资促进效应大于累计援助的促进效应,该结果在多种模型设定下均表现稳健;进一步检验中,研究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对能源OFDI的促进效应在援助形式、用途和国家类别上存在广泛异质性,其中复合化和高级化的援助形式如技术援助和出口信贷,直接用于经济基础设施、能源产业发展、东道国政府财政的援助,以及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能激发中国对外援助的能源OFDI促进效应。本文为中国对外援助能够带动中国能源OFDI提供了直接的微观证据,也为如何发挥对外援助的能源OFDI驱动效应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1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主办的《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听取专家学者和金融机构对《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评估报告》和《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修订建议稿草案)》的意见建议。会议由政研中心副主任田春秀主持。  相似文献   

14.
毛显强  刘峥延  刘菲 《环境保护》2013,41(14):52-54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772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28.6%,为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对外投资迅猛发展的同时,与这些投资项目相伴而生的环境风险也在增加,不仅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也开始引起国内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由合肥市律师协会、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北京和君咨询集团联合举办的《2014中国企业海内外资本高峰论坛》在合肥召开。相关政府领导、法律界人士、金融机构、百余家省内有影响力的规模企业、著名高校专家学者、各级媒体等数百人齐聚一堂,就企业如何面对资本、法律、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海外投资具有资源导向性,多集中于污染较重的行业。但近年来,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已开始加强环境规制和保护。"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与贸易往来中,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忽视或轻视自身本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最后不但被课以重罚,还从根本上制约了项目的可持续推进。"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宋小智在日前召开的中拉环境和社会责任研讨会上直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正在逐步演变为一个重要的直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及保投资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环境行为应是主动型、预防型和环境友善型的,企业的发展方式应是低消耗,低污染,低环境风险的持续发展方式,企业的环境管理应是法制管理和全员管理。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下环境保护投资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要实现“十五”环境保护目标,就必须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投资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独立承担环境保护事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将对其进行重新划分,政府将退出企业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领域,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将会加大。为此,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切实承担历史责任;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培育社会化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建立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旨在推动国家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建立资源友好型的同盟体系。在我国缔结《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投资进程所面临各类环境问题与投资争端随之增多,需要构建新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式来服务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保护海外投资者的正当权益,维护"一带一路"中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火电行业对外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推进火电行业绿色投资,是实现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规制制度的视角,针对我国"一带一路"火电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要着力生态环境保护、立足社会环境安全、重视规制制度完善等推进我国"一带一路"火电绿色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