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在广东地区的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红壤重金属镉对水稻和花生的污染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地区赤红壤中镉的临界含量为0.45mg/kg,红壤为0.56mg/kg。  相似文献   

2.
张毅 《环境导报》1991,(6):7-12
本文调查了广州东北部赤红壤地区的土壤、植物中砷的环境背景值,探讨了广州赤红壤中砷背景值的含量特征,发生和分布规律,不同形态的组成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广东赤红壤与华南砖红壤、红壤进行了砷背景值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赤红壤、砖红壤中矿物油对水稻、花生的生理生态影响和矿物油在土壤中的净化。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油对第一季水稻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对第二季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矿物油对花生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对其起抑制作用;收获后,水稻各部分及水稻土,花生根及花生土油残留均与投油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油在作物根部最易积累;种植两季水稻后,油在赤红壤、砖红壤中的净化率分别为80%以上和50%左右。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确定了赤红壤、砖红壤的矿物油临界含量分别为270.90mg/kg和318.92mg/kg。   相似文献   

4.
广东赤红壤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赤红壤的分布与面积、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特点、土壤特性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红壤对铬(VI)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云南三类红壤对Cr(VI)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对Cr(VI)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红壤>赤红壤>砖红壤。酸度、温度和有机质对红壤吸附Cr(VI)均有影响。低pH值时吸附量随pH值升高略有增加,pH值超过某一限度,吸附量急剧下降,直至基本不吸附;温度低于40℃时,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温度高于40℃时,吸附量不再减少;随有机质加入量的增加,吸附量减少,其相关性红壤和赤红壤达显著水准,砖红壤达极显著水准。  相似文献   

6.
红壤对铬(Ⅵ)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云南三类红壤对Cr(Ⅵ)吸附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对Cr(Ⅵ)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红壤〉赤红壤〉砖龚壤。酸度、温度和有机质对红壤吸附Cr(Ⅵ)均有影响。低pH值时吸附量随pH值升高力吸增加,pH值超过某一限度,吸附量急剧下降,直至基本不吸附;温度低于40℃时,吸附量随或高而减少,但温度高于40  相似文献   

7.
我国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砖红壤、赤红壤等土壤中重金属和矿物油对农作物、微生物、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效应及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制订了砖红壤等四种土壤中Cd、Pb、Cu、As和矿物油的土壤基准;在土壤环境中物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境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土壤容量数学模型,确定了砖红壤等四种土壤容量。提出了区域水质灌溉标准,污泥农用标准及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则;建立的土壤容量计算机模拟实验系统SCME,可进行容量数值模拟和土壤污染预测等,为推广应用土壤基准和容量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模拟酸雨影响下红壤中钴的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影响下红壤中钴的释放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钴的淋溶损失.酸雨作用下红壤中钴的释放随淋溶量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点,但不同土壤之间其阶段性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验所施的淋溶强度下,供试的4种红壤中有3种表现为前期阶段减小和后期阶段增大的规律性,1种表现为前期阶段减小,中期阶段增大和后期阶段减小的规律性.酸雨对红壤中钴释放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红壤钴的可给性,但长期的酸雨淋溶可导致红壤因钴的加速淋失而缺钴.   相似文献   

9.
红壤处理厦门龙舟池海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龙舟池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以富含铁、铝氧化物的红壤为材料,研究了红壤对水体中磷、氮的吸附特征,并利用该红壤进行了去除龙舟池海水中磷、氮的室内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红壤对磷、氮的吸附效果较好;红壤对磷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达到显著水平,其最大吸附量达163.9mg/kg;对低浓度下氨氮的吸附符合Henry线性等温吸附方程;当水土比为50:1、振荡时间为45min和pH值近中性时对海水中磷、氮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酸雨对旱地红壤磷素释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酸雨对红壤磷素释放的诱导效应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 ,研究了酸雨作用下旱地红壤磷素释放的特征与规律 .结果表明 ,从长期的淋溶效果来看 ,酸雨可促进红壤磷的释放 ,且酸雨pH值越低 ,磷累积释放量越大 ;磷释放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红壤磷素的释放强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效磷含量 ,而与阳离子交换量关系不大 .磷释放量与钙释放量相关性很弱 ,与铝释放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与铁释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酸雨对红壤磷释放的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酸雨对铁铝化合物尤其是铁化合物的溶蚀作用所至 .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土壤镉含量影响因子解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镉(Cd)含量的因子众多,包括自然影响因子和人为影响因子,而治理Cd污染首先应查明Cd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子,这对因地制宜制定Cd污染治理措施及指导相关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地理状况复杂、经济发达,Cd含量分布区域间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基于Cubist构建土壤Cd含量与相关影响因子关系模型,解析影响广东省土壤Cd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类型是影响广东省Cd含量最主要的因素,土壤Cd含量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关系;赤红壤、砖红壤及紫色土中Cd含量相对较低,潮土、红壤、黄壤、水稻土及石灰土中Cd含量相对较高.Cd含量高值主要出现在第四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土壤中.此外,植被指数、土壤粉粒、平均气温、高程、距道路及距河流距离也是影响广东省土壤Cd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壤Cd含量与土壤粉粒、高程呈正相关关系,与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土壤Cd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Cd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硝化活性影响的主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化作用是土壤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其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其中包括重金属污染.本文选取我国10种不同类型土壤,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硝化活性对不同Cd污染程度的响应特征以及影响Cd毒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除红壤和黑土外,土壤硝化活性随外源Cd的增加而降低,采用Logistic模型和完全抑制模型可很好的表征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模型获得的不同土壤ED25和ED50值分别为2.44~363.03 mg·kg~(-1)、10.99~553.64 mg·kg~(-1),由完全抑制模型拟合结果表明Cd对硝化活性的作用机理为完全抑制作用;基于土壤性质和ED50值建立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表明,pH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共同解释了回归模型变异的95.6%.综上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土壤硝化活性可表征土壤Cd污染程度,土壤CEC和p H是影响Cd毒性的主控因素,可较好地预测土壤中外源Cd对硝化活性的毒性阈值.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nd wet-dry cycle on the availabilities of Cd, Pb and Zn was studied. Three soils with pH ranging from 3.8 to 7.3, organic carbon (OC) from 0.7% to 2.4%, and clay from 12.3% to 35.6% were selected. Soils were spiked with reagent grade Cd(NO3)2, Pb(NO3)2, and Zn(NO3)2 at concentrations of 30 mg Cd/kg soil, 300 mg Zn/kg soil and 2000 mg Pb/kg soil. The soils were incubated at 35, 60, 105℃, respectively and went through four wet-dry cycles. Metal availability in soils was estimated by soil extraction with 0.1 mol/L Ca(NO3)2.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spiking temperature on the metal availabilities was different among the metals, soils and wet-dry cycles. Mostly, 35 ~C was the first recommended spiking temperature for Cd and Pb while no spiking temperatur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others for Zn. Three wet-dry cycles was recommended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metals and incubation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4.
自然富硒土中Se对不同水稻籽粒吸收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盆栽试验,在高低两种自然富硒土壤上种植3种水稻。结果发现,水稻籽粒Se含量与土壤中Se含量呈正相关,而土壤硒含量过高会降低水稻籽粒的产量。在添加Cd下,高富硒土种植的博优998、秋优998、金稻优998等水稻籽粒Cd含量比低富硒土分别降低了26.99%、10.28%、13.48%,说明土壤中适量的Se对水稻籽粒吸收Cd有拮抗作用。另外,秋优998富集Se、Cd的能力最强,生物产量最低,金稻优998达到富硒效果,而富集Cd的能力最弱,且生物产量较高,在筛选品种时,应优选金稻优998。  相似文献   

15.
孙晓艺  王丹  王萌  郑灿  陈世宝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0):4449-4456
为了探明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稳定性,以潮土与红壤Cd污染农田土壤为对象,基于土壤Cd有效态、作物降Cd率(DR,%)及降Cd失活率(IR,%)等指标,研究田间条件下施用3种浓度(0.25%、0.50%及1.0%)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120,360d后修复效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骨炭粉处理均能有效促进潮土与红壤中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施用骨炭粉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中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其中,0.5%和1.0%骨炭粉处理均显著(P<0.05)提高土壤pH值、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骨炭粉处理120d后潮土和红壤中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32.1%~48.4%、32.8%~56.2%,360d后土壤中有效态Cd仍然显著低于对照,降幅为26.9%~37.8%、25.8%~39.5%.对修复后三季作物Cd吸收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0.25%~1.0%)骨炭粉处理的第一季作物降Cd率(DR-Cd)分别达36.0%~60.4%、33.9%~58.2%,作物降Cd率随骨炭粉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基于降Cd失活率(IR-Cd)对骨炭粉修复效果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潮土与红壤施用骨炭粉360d后,第三季作物降Cd失活率IR-Cd为21.2%~34.7%和6.2%~21.6%,表明在酸性红壤中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大于潮土.综上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骨炭粉在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晓艺  王丹  王萌  郑灿  陈世宝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0):4449-4456
为了探明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稳定性,以潮土与红壤Cd污染农田土壤为对象,基于土壤Cd有效态、作物降Cd率(DR,%)及降Cd失活率(IR,%)等指标,研究田间条件下施用3种浓度(0.25%、0.50%及1.0%)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120,360d后修复效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骨炭粉处理均能有效促进潮土与红壤中作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施用骨炭粉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中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其中,0.5%和1.0%骨炭粉处理均显著(P<0.05)提高土壤pH值、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骨炭粉处理120d后潮土和红壤中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32.1%~48.4%、32.8%~56.2%,360d后土壤中有效态Cd仍然显著低于对照,降幅为26.9%~37.8%、25.8%~39.5%.对修复后三季作物Cd吸收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0.25%~1.0%)骨炭粉处理的第一季作物降Cd率(DR-Cd)分别达36.0%~60.4%、33.9%~58.2%,作物降Cd率随骨炭粉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基于降Cd失活率(IR-Cd)对骨炭粉修复效果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潮土与红壤施用骨炭粉360d后,第三季作物降Cd失活率IR-Cd为21.2%~34.7%和6.2%~21.6%,表明在酸性红壤中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大于潮土.综上骨炭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骨炭粉在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萍萍  李录久  李敏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0):3959-3967
复合污染土壤中Cd、Cu等阳离子重金属与As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迁移转化行为.本研究以负载铁前后的小麦秸秆生物炭作为修复材料,研究酸雨淋溶条件下两者对复合污染土壤中Cd、Cu、As淋失量及赋存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淋滤液pH值、电导率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和负载铁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淋滤液pH值和电导率.溶解性有机碳淋失量在生物炭处理中较对照(CK)处理提高3.4%~15.9%,而在负载铁生物炭处理中则降低27.3%~60.8%.与生物炭不同,负载铁生物炭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Cd、Cu和As的淋失,5%施用量下累积淋失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85.7%、19.0%和62.1%.对淋溶后土壤中重金属和As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发现,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土壤中Cd和Cu由酸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却使As由无定形及弱结晶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向专性吸附态转化.负载铁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Cu和As含量,相较于CK处理酸提取态Cd、Cu和非专性吸附态As含量分别减少3.6%~13.4%、7.5%~24.4%和19.0%~58.8%,而可还原态Cd和残渣态Cu、As含量分别增加4.3%~43.3%、2.2%~18.1%和44.9%~53.5%,其中,5%施用量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综合而言,在5%施用量下,生物炭能够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Cu含量,却提高了As的迁移性和有效性;而负载铁生物炭既降低了酸雨淋溶条件下Cd、Cu、As的淋失,还促进了土壤中Cd、Cu、As由有效态向潜在有效态或稳定态转化,是修复重金属和砷复合污染土壤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土柱试验和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模拟酸雨淋溶和水淋溶1a期间,海泡石、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四川(SC)和湖南(HN)镉(Cd)污染农田土壤稳定效果及小白菜富集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淋溶相比,酸雨淋溶降低SC和HN土壤淋出液pH值,增加淋出液电导率(E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Cd含量,其中SC和HN土壤淋出液Cd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8.85%~77.16%和50.92%~73.44%;而且酸雨淋溶降低两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土壤Cd有效态含量(CaCl2-Cd)和溶出量(TCLP-Cd),促进土壤Cd由残渣态向酸溶态转化,SC和HN土壤残渣态Cd含量平均降低3.61%和2.81%.无论是水淋溶还是酸雨淋溶,海泡石和生物炭均能显著降低两种土壤CaCl2-Cd和TCLP-Cd含量(P<0.05),但有机肥仅对HN土壤Cd的固定效果显著.与水淋溶相比,酸雨淋溶后抑制小白菜的生长,促进小白菜对Cd的富集.添加海泡石和生物炭后两种土壤的小白菜产量显著增加(P<0.05),且小白菜可食部位Cd含量平均降低58.85%和43.08%.酸雨淋溶后SC土壤加海泡石和生物炭处理,小白菜可食部位Cd含量均满足国家安全食用标准(GB2762-2017) (Cd≤0.2mg/kg),HN土壤仅海泡石处理的小白菜可食部位Cd含量满足国家安全食用标准.本研究表明酸雨淋溶影响钝化剂对Cd的固定效果,进行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时要关注酸雨的影响,根据污染土壤性质选择合适的钝化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中国不同纬度地带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DOM)对Cd的等温吸附行为影响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酸性土壤中,DOM对Cd吸附的影响以促进作用为主;而在北方的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同一土壤中,DOM对A层土壤中Cd吸附的抑制作用大于B层,这与A层土壤TOC含量较高有关。DOM的酸碱缓冲作用和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是影响DOM对Cd吸附抑制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