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脱氮除磷能力,从印染废水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将分离出来的反硝化聚磷菌富集培养,在缺磷培养液中厌氧培养24h,然后取少量培养液于4000rpm离心出菌体,投加于富磷培养液中厌氧培养24h,检测培养液中硝酸盐氮和磷的浓度变化。测得克雷伯氏菌A1的脱氮率为86.67%,除磷率为77.01%;肠杆菌A2的脱氮率为91.7%,除磷率为92.98%;链球菌A3的脱氮率为79.32%,除磷率为89.4%。  相似文献   

2.
1株脱氮除磷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天明  陈立伟  吴守中  钱丽花  任倩 《环境科学》2010,31(10):2487-2492
采用YG培养基,结合蓝白斑筛选、异染粒染色及好氧除磷能力检测等实验,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好氧生化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7株好氧除磷菌;再经硝酸盐还原产气和缺氧培养实验,筛选出1株高效脱氮除磷菌;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比较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grimontii,命名为C18.菌株C18在好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38.7mg/L降低到2.28mg/L,除磷率达94.1%.C18在缺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44.5mg/L降低到5.21mg/L,除磷率达88.3%;上清液硝酸盐氮浓度从184.2mg/L降低到30.6mg/L,脱氮率达83.4%.菌株C18最适脱氮除磷温度为30℃;最适脱氮除磷pH为7.5.  相似文献   

3.
利用模拟除磷菌生存环境的两相法,设计厌氧-好氧两相交替条件,配合厌氧相含底物无磷培养基和好氧相含磷无底物培养基,进行高效除磷菌的筛选和菌株除磷能力检测.两相法包括前期富集、筛选、检测前驯化和检测共四个阶段.采用两相法从运行良好的SBR反应器中筛得15株菌,所有菌株均具有除磷能力,菌株除磷能力强.两相法筛选除磷菌具有针对性强,工作量小,筛选获得的菌株多样性好和高效除磷菌比例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与富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采用SBR反应器 ,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选择和富集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之中 .经过 3个阶段的选择和富集 ,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 15 %上升到 73% .稳定运行的强化反硝化生物除磷体系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 ,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 1mg L ,除磷和脱氮效率分别大于 94 %和 95 % .  相似文献   

5.
假单胞菌P1-1脱氮除磷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室中筛选到的假单胞菌P1-1菌株进行脱氮除磷研究,并探讨了温度、pH、接种量、摇床转速和碳源对该菌株生长和脱氮除磷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菌株除磷的动力学。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生长条件为摇床转速140 r/min、接种量10%、pH 8.0、温度30℃,最佳除磷条件为摇床转速140 r/min、接种量10%、温度30℃、pH 8.0,最佳脱氮条件为接种量10%、摇床转速0、温度30℃、pH 7.0;该菌株在比较好的生长和脱氮除磷效果时需要乙酸钠的最低浓度为1 000 mg/L;当初始P浓度为6~21 mg/L时,菌株除磷的动力学过程符合Monod零级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6.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系统地概述了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分析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成熟工艺技术,阐明A2/O系列、SBR系列和氧化沟系列的工艺流程和脱氮除磷的作用,探讨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碳源需求、短程生物脱氮和反硝化聚磷菌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对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好氧2个阶段的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占全部聚磷菌的比例从19.4%上升到69.6%,每周期缺氧段投加硝酸盐氮120 mg时,SBMBR系统运行最为稳定.稳定运行的SBMBR反硝化强化除磷体系具有良好的强化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达到100%和84%,膜出水总磷浓度平均低于0.5mg/L,系统除磷率达到96.1%.此外,氨氮去除率保持在92.2%,氨氮被去除的同时并没有发现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8.
同步脱氮除磷复配菌剂对河流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培养基、溴麝香草酚蓝(Bromothymol Blue,BTB)培养基筛选及脱氮除磷性能检测,从城市河道中成功筛选出6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其中3株菌株兼具硝化、反硝化和聚磷能力,菌株MC-5除磷能力最优.在此基础上,将筛选出的6株单菌株进行复配,考察了复配菌剂在不同COD/TN下的脱氮除磷性能.根据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发现复配菌剂中的产碱杆菌属在脱氮除磷中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水中碳源耗尽时补加碳源能显著提升复配菌剂的脱氮除磷性能,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由55.87%和50.48%提高到100%和98.89%,而水中COD/TN高于20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探究复配菌剂处理受污染河水最佳投加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量为1.69 g·m-3时,总磷指标能够从地表水劣Ⅴ类提高至Ⅲ类水质标准,氮类指标能够提升至接近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适当提高菌剂投加量能提高氮、磷元素降解速率,缩短河道水质修复时间.这说明本研究中的同步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机理和性能,对经过SBR反应器富集驯化后的污泥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吸磷实验、硝酸盐还原产气实验、革兰氏染色及异染颗粒染色等方法,筛选得到N10、N17和N20 3株菌株;经过16S r DNA的测序鉴定,建立系统发育树,确定3株菌株均为气单胞菌属。绘制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并进行厌氧/缺氧和厌氧/好氧静态实验,发现N10和N17菌株在两组实验中均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O2和硝酸盐均可作为电子受体;N20菌株仅在厌氧/缺氧实验中表现出脱氮除磷效果,仅可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10.
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的反硝化除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过程.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菌存在于传统的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厌氧段磷的释放和COD的消耗成线性关系.通过厌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反硝化聚磷菌在聚磷菌中的比例从13.3%上升到69.4%.稳定运行的厌氧/缺氧SBR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强化生物除磷和反硝化脱氮性能,缺氧结束时体系中磷浓度小于1mg/L,除磷效率大于89%.  相似文献   

11.
1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放  杨菲菲  李昂  崔潇  张倩  姜欣欣  魏利  张晓昕 《环境科学》2011,32(9):2710-2715
采用专性培养基,从稳定运行的A/O/A SBR反应器中分离得到1株高效的反硝化聚磷菌Q-hrb05.菌株Q-hrb05的16S rDNA序列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GU214826.分析了该菌株的胞外聚合物的成分,探讨了pH、温度和碳源对株菌的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Q-hrb05为芽孢杆菌,胞外聚...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及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辅助检验,从苏州某食品厂排放的废水中分离筛选出3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B4,B5和B6.经鉴定,分别属于沙雷菌(Serratia)、拉恩菌(Rahnella aquatilis)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测定了这3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这3株菌的生长及除磷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4,B5和B6菌株的生长和除磷脱氮反应最适温度均在30℃左右;在中温条件下,B4,B5和B6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8.5;3株菌除磷反应的最佳pH值均为中性偏碱。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硝化聚磷菌,解决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矛盾,使模拟的低碳源城市污水经济高效地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进行脱氮除磷新工艺试验研究。采用向序批式反应器中投加前期筛选得到的反硝化聚磷菌,通过培养驯化污泥、优化运行模式、过程中补充碳源等手段,处理对象为COD≥450 mg/L、氨氮≥60 mg/L、总氮≥65 mg/L和总磷≥12 mg/L的模拟城市污水。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0个周期的运行优化,使投加菌株的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性能,反应器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46.94、0.41、14.53、2.53 mg/L,相应去除率分别为90.22%、99.32%、78.31%、81.42%,后期添加15 mg/L Ca(OH)2溶液混凝沉淀后,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均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4.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采用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系统,避免了硝化菌和聚磷菌的污泥龄矛盾.利用反硝化除磷的“一碳两用”缓解原水碳源不足的矛盾.通过独特的硝化液回流方式,使全部污泥经历了释磷和聚磷循环,厌氧池污泥浓度是缺氧池污泥浓度的1.5~2倍,对进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好,厌氧池COD的去除率高,强化系统的除磷能力.以低碳氮比的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长期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中的总磷、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1% 、88.7%、58.1%和88.6%.出水水质平均值为磷0.27  mg/L,氨氮1.74  mg/L,总氮17.30  mg/L和COD 24.38  mg/L.HITNP同步除磷脱氮新工艺具有稳定的同步除磷脱氮效果,出水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脉冲进水缺好氧交替工艺(SAOSBR)处理低C/N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短程脱氮对于低碳源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强化作用,并分析了短程脱氮强化生物除磷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短时的饥饿处理配合缺好氧交替的运行方式实现了系统的短程硝化,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在95%以上.短程的实现还强化了系统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总氮和磷的平均去除率相比于全程脱氮过程分别提高了约6%和36%.分析表明短程强化生物除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残留的NO2-对聚磷菌厌氧释磷的影响较小.静态试验也证实,在碳源不足的条件下,以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作用相比于NO3-可以减弱反硝化菌与聚磷菌之间的碳源竞争,从而提高聚磷菌的厌氧释磷量和聚羟基烷酸(PHA)的合成量.因此,在处理低C/N生活污水时,短程脱氮的实现更有利于系统的生物除磷.  相似文献   

16.
从细菌的生化特性看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前一般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认为生物反硝化脱氮与生物除磷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生理过程,并且以这两个生理过程区分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的细菌组成和生化特性的研究发现:硝酸盐还原性和超量吸磷只是两种并不冲突的细菌的生化特性,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可以相互结合。即同时拥有这两种生化特性的细菌可以同时进行反硝化吸磷和脱氮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在污水生物除磷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亚萍  周国标  袁林江 《环境科学》2017,38(4):1529-1535
为验证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ppk)在污水生物除磷中的功能.采用Red敲除系统,以p KD4质粒为模板,设计同源短臂,扩增外源线性DNA片段,将外源线性DNA片段电转化整合入已导入p KD46的大肠杆菌ATCC25922野生型菌株.获得重组菌E.coli/ppk~-Kan~+.将p CP20导入大肠杆菌E.coli/ppk~-Kan~+以消除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通过负抗性筛选及正反向引物验证,构建无抗生素抗性的ppk基因缺失工程菌株E.coli/ppk~-Kan~-.比较工程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特性,并比较两者在缺磷诱导/富磷及多次厌氧/好氧诱导条件下的除磷性能.结果表明采用Red重组系统,通过无痕敲除,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ppk基因缺失菌株E.coli/ppk~-Kan~-.敲除后的工程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生长整体没有差异,但是4 h前对数期工程菌株生长快于野生型菌株,8 h后稳定期工程菌株生长慢于野生型菌株,表明ppk影响菌体的生长;缺磷诱导/富磷条件下,工程菌株并未表现出因ppk缺失而影响其除磷能力;经过5次厌氧/好氧诱导,两菌菌体含磷量保持在1%~2%,没有因诱导次数的增加而表现出菌体含磷量增加的趋势,也未发现厌氧有PHB好氧有聚磷颗粒生成,表明ppk基因的缺失并没有引起菌体除磷能力的下降.ppk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与污水生物除磷相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以低C/N值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以厌氧/缺氧(A/A)运行的ABR耦合好氧MBR系统启动过程中脱氮除磷特性及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控制ABR容积负荷(VLR)为0. 8 kg·(m3·d)-1,污泥回流比为80%,硝化液回流比从150%逐步提升稳定至300%,反硝化除磷功能区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retention time,SRT)为25 d,MBR溶解氧(DO)为1~2 mg·L~(-1),温度为30℃±2℃,于46 d成功富集了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hosphorus bacteria,DPBs),净释磷量为20. 56 mg·L~(-1),净吸磷量达到27. 74 mg·L~(-1),批次实验表明约84. 8%的聚磷菌(PAOs)能够利用NO-3-N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除磷.启动成功后稳定运行50 d,对COD、NH+4-N、TN和PO_4~(3-)-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 8%、99. 0%、71. 5%和94. 2%,系统缺氧反硝化除磷去除1 mg·L~(-1)的PO_4~(3-)-P,同步消耗约0. 83 mg·L~(-1)的NO-3-N,满足同步脱氮除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在A2/O工艺中接入旁路化学除磷池,以考察旁路化学除磷对常规A2/O工艺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化学除磷池后的A2/O工艺系统与常规A2/O工艺系统相比,TN去除率提高了4.07%,TP去除率提高了2.23%,说明旁路化学除磷对常规A2/O工艺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生物强化除磷工艺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规模生物强化除磷A2/O活性污泥工艺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对系统COD去除和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特别是温度对活性污泥反硝化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30.9±0.8)℃降低到(9.1±0.6)℃时,A2/O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显著下降,系统对TN和TP的污泥去除负荷明显下降.通过污泥反硝化除磷活性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最大厌氧释磷速率、最大好氧吸磷速率和最大缺氧吸磷速率都降低.活性污泥中反硝化除磷菌(DPB)占聚磷菌(PAOs)总量的比例随温度降低稍有下降,但平均值仍维持在47.5%左右.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系统中活性污泥聚磷菌厌氧释磷反应活化能Ea1为148.0 kJ· mol-1,聚磷菌好氧吸磷反应活化能Ea2为228.8 kJ·mol-1,发生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的吸磷反应活化能Ea3为315.8 kJ·mol-1.对不同温度下污泥絮体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粒径分布更加集中,系统中活性污泥絮体颗粒平均粒径减小,不利于污泥絮体内部反硝化除磷缺氧微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