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剩余污泥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原料,采用不同活化方法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同时对比不同活化剂活化效果,并对影响活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性能较好,最佳活化剂为ZnCl2与H2S04复配试剂.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剂ZnCl2与H2SO4浓度均为5 mol·L-1(ZnCl2与H2SO4复配比例为2:1),活化温度550℃,固液比1:2.5,活化时间2 h.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碘吸附值为488.02 mg·g-1,得率为86.6%.活性炭吸附剂比表面积为144.47m2·g-1,孔体积为0.05 mL·g-1,微孔体积为0.02 mL·g,平均孔径为38.51 nm.热分析干污泥在244.62℃失重(约为34 19%),失重成分主要是污泥中的有机物挥发组分.采用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处理城市污水,COD去除率较高,污水色度也有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
铅板和无机铅玻璃制成的防辐射材料在应用上受到很多限制,研究防辐射有机透明玻璃成为热点.本文利用微乳聚合制备防辐射含铅有机玻璃,研究了微乳体系中不同因素对透明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对结果进行优化.得出制备含铅防辐射有机玻璃的配方,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有机铅盐20%、MA 20%、TX-10 6%、Pb(NO3)2/H2O 18%、MMA 9.1%、HEMA 26.9%.对制备的含铅有机玻璃作了性能检测,其中铅的质量分数为12.96%,透光率为85.3%,冲击强度为2.93 kJ/m2,拉伸强度为28.43 Mpa,玻璃转化点为133.47℃.密度为1.417g/m3,透明性较好.与国内外本体聚合的含铅防辐射有机玻璃相比,用微乳聚合制备的含铅防辐射有机玻璃具有较好的防辐射性能和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柱状活性焦负载V2O5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性能,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一系列柱状V2O5/AC催化剂,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SEM、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柱状活性焦表面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硝酸改性提高活性焦的氧含量、比表面积和微孔率.同时研究了V2O5负载量、反应温度、Q浓度、空速等因素对NO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2O5负载量为3%、反应温度150℃,O2体积分数为5%,空速2500 L/(M·h)时NO的脱除率可达61.89%.  相似文献   

4.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室内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并通过干燥器法分析不同条件下制备的TiO2对甲醛的吸附效率.利用日光照射法对TiO2进行光催化实验,比较光照对不同条件下制备出的TiO2吸附效率的影响.对吸附甲醛后的TiO2做脱附实验并分析TiO2吸附甲醛的机理.结果表明,750 ℃制备的TiO2吸附效率最高,TiO2对甲醛的吸附效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脱附实验证明TiO2对甲醛的吸附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5.
用碱溶酸析法回收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经与季铵盐接枝聚合,制备木质素季铵盐脱色絮凝剂.研究催化剂种类、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优化絮凝剂合成的工艺条件.确定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时的优化操作条件为:以10 mol·L-1 NaOH作催化剂,反应物配料比为m(木质素)∶m(季铵盐单体)=1∶2,于70 ℃下反应4 h.将产品用于酸性黑210、皮红和皮黄等多种模拟染料溶液的脱色处理中,结果表明,制备的木质素季铵盐絮凝剂对多种染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当絮凝剂投加量为3.2 g·L-1、染料溶液pH值为2~3时,脱色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粘附于建筑玻璃上的粉尘来源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大气中粉尘的分散度和建筑玻璃的表面特征,根据建筑玻璃的表面特性、粉尘的特性和分子热力表面物理化学理论,阐述了粉尘与建筑玻璃的表面之间的耦合力和建筑玻璃表面利用羟基团来吸附某些粉尘的原理,进而探讨了建筑玻璃的清洁机理.  相似文献   

7.
钙钛锆石和榍石基人造岩石固化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然锆英石(ZrSiO4)、CaCO3、TiO2和UO2(NO3)2·6H2O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包容铀(质量分数4.5 %)的钙钛锆石和榍石基人造岩石固化体.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其矿相组成和微观结构.采用MMC-1静态浸泡法和γ射线辐照方法测定了其抗浸出性能和抗辐照性能.结果表明,制备钙钛锆石和榍石基固化体的最佳合成及烧结温度为1 290 ℃.所得固化体结构致密,有较好的抗浸出性和辐照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聚丙烯酰胺类透明凝胶材料的耐候性能,分别将丙烯酰胺与聚乙二醇2000、丙烯酸、甲基丙烯酸3种聚合物复配,构建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然后与交联剂、阻燃剂和引发剂等共混制备透明防火凝胶并应用于灌浆型防火玻璃。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互穿网络结构能增强透明防火凝胶的热稳定性、耐火性和耐候性,但略微降低了凝胶体系透光率;3种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透明防火凝胶的综合性能排序为: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2000体系>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相比于聚丙烯酰胺凝胶防火玻璃,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2000互穿网络凝胶防火玻璃经50 kW/m2辐射功率加热3 600 s后,背面平衡温度降低约39.0%。研究结果拟为高性能阻燃透明防火玻璃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用新型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合物电解质膜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聚合物的改性,能够改善聚合物电解质膜综合性能.本文以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溶剂,γ-丁内酯(γ-BL)作添加剂,用倒相湿法制备出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并对其离子传递、膜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用限制扩散方法测定了该电解质膜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为5.68×10-10 cm2·s-1;用稳态极化法测定了该电解质膜的迁移数为0.61;用交流阻抗法测得该电解质膜的室温最高电导率可达1.73×10-3S·cm-1.测试结果表明,该聚合物电解质膜具有较好的离子传输性质和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污染水体条件下生态浮床的植物生长特性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填料与水生植物构建强化型生态浮床,对重污染城市感潮河流进行原位修复.对浮床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开展为期1 a的监测,5种浮床植物表现出良好的耐污能力和去污能力.美人蕉相对生长速率最佳,为0.095 d-1;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风车草分别为0.080 d-1、0.074 d-1、0.045 d-1和0.047 d-1.各植物中美人蕉氧输送率最大,为57.08 gO2·m-2·d-1;其浮床系统对TN、NH4+ -N、TP、CODcr和BOD5的去除负荷也较高,分别为4.12kg·m-2·a-1、3.86kg·m-2·a-1、0.15 kg·m-2·a-1、46.58 kg·m-2·a-1和4.36 kg·m-2·a-1,一阶降解系数分别为1.33 d-1、1.37 d-1、1.72 d-1、3.92d-1和1.58 d-1.与传统植物浮床相比,强化型生态浮床具有加速有机污染物分解速率和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处理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铅碱性精炼废渣资源化利用工艺流程,探讨了该过程的工艺条件,讨论了有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经脱砷和脱铅后,Sb以锑精矿形式产出,可作为炼锑的原料;Pb以PbCl2或铅渣形式、Sn以锡渣形式产出,其品位较高,可作Pb或Sn冶金的原料;该工艺具有化工试剂消耗少、综合利用率高、污染小、易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等性质与毒性的关系,介绍了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毒性差异,指出了分散介质、暴露方式等毒性试验条件对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可能机制,如氧化损伤、破坏细胞壁、作用于蛋白和核酸以及释放出金属离子等。针对目前纳米毒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方法,加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对毒性机制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过程中CaO、SiO2、Al2O3等主要成分以及实验气氛对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灰渣中CaO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灰渣的酸碱度和灰渣的熔点.当CaO的质量分数占灰渣总量的33%左右,灰渣的熔融温度最低;而灰渣中总碱性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低于48%时,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随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当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大于48%时,碱性氧化物对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的影响则相反.以SiO2、Al2O3等氧化物为代表的酸性氧化物,其含量在生活垃圾焚烧灰渣中已经饱和,硅铝氧化物的添加,则会升高灰渣的熔点.为了降低灰渣的熔点,应将灰渣的酸碱度控制在1左右,并在弱还原性的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熔融处理后的熔渣因具有性能稳定,重金属浸出量低,几乎不含有二噁英类毒性有机物,完全可以直接成为可利用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了解事故的经济损失分类、评估方法以及发展方向,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回顾事故经济损失的研究起源,总结主要的分类方法,归纳评估方法的主要特点,分析评估难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经济损失统计项目难以全部列出,须在其构成价值与评估所需努力之间相权衡;在事后全面准确评估经济损失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其有益于统计标准的制修订,而事前评估则是1个新兴的方向;很难选择合适的直间比来评估间接经济损失,未来需开发1种简单灵活的评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未来事故经济损失分类和评估的研究应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浮选+氰化浸出"工艺回收锑锍渣中金的试验研究,确锍渣中金的综合回收率可达80%-85%,既减少了污染,又回收了有价资源,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物材料处理含铀废水已成为研究热点,为此,对硫酸盐还原菌(SRB)产生的生物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接种硫酸盐还原菌制备了生物硫铁复合材料,探讨了p H值、U(VI)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对生物硫铁去除U(VI)的影响,对比了硫铁、活性生物硫铁和硫酸盐还原菌(SRB)对U(VI)的去除效果。采用环境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EDS)分析了生物硫铁结构特性及其对U(VI)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当初始p H值为7.5、温度为35℃,U(VI)初始质量浓度为7.2 mg/L、生物硫铁投加量为0.1 g时对U(VI)的去除效果最好,12 h完成反应,去除率达99.5%。活性生物硫铁除U(VI)效果优于硫铁和SRB,表明活性生物硫铁中硫铁化合物和SRB同时对U(VI)产生吸附与还原作用,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生物硫铁中的硫铁化合物为无定形态和不规则角柱体,角柱体厚度为20~150 nm,长度为200 nm~1μm。TEM-EDS分析表明,生物硫铁除U(VI)机理有胞外吸附与胞内积累,铀占总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70%,特征峰明显,生物硫铁具有良好的U(VI)去除能力。FTIR分析表明,与U(VI)作用的基团主要有羟基、羧基、磷酸基和C=O、C—N、P—O。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机酸(柠檬酸和EDTA)螯合载铁改性生物质炭,探究改性生物质炭对电解锰废渣中Mn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生物质炭对电解锰废渣淋溶液中Mn的迁移有明显的效果。添加柠檬酸和EDTA改性的生物质炭处理后,电解锰废渣淋溶液中Mn含量减少百分率较未改性生物质炭平均增加了1.46倍、2.05倍,Mn质量浓度最大值分别为8.63,5.61 mg/L,且此时生物质炭对电解锰废渣中Mn迁移减少率分别达44.81%,64.08%。  相似文献   

18.
含硫油品储罐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察不同铁氧化物经过不同时间硫化后生成的FeS的氧化性.氧化性越高,给储罐带来的危险性越大.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倾向及危险性与硫化时间有关,并与FeS的生成方式有关.同一铁氧化物分别经0.5 h和6 h硫化后,后者硫化产物的氧化性要大.这是因为经长时间硫化,H2S气体不仅与表面颗粒分子发生完全反应,而且大量的H2S分子扩散到颗粒的内部,与铁氧化物内部分子充分接触发生反应,即硫化程度较完全,生成较多的FeS.同时说明,硫化时间越长,对储罐构成的威胁越大.经6 h硫化后产物的氧化倾向从高到低依次为Fe2O3、Fe3O4和Fe(OH)3生成的硫化产物.  相似文献   

19.
将栅藻包埋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珠中,对人工污水进行深度净化,研究其在不同质量浓度Ni2+条件下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以及净化过程中藻类叶绿素a质量浓度、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和去污过程中藻细胞富集Ni2+的情况。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Ni2+可引起藻细胞应激性反应,光合活性提高,解毒机制增强,未影响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高质量浓度Ni2+会造成藻细胞伤害,光合活性减弱,POD活性下降,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减小。Ni2+对栅藻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影响程度依据其在水体中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20.
修建山区铁路桥隧比高,地质条件复杂,合理处置隧道洞渣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隧道洞渣环境危害类型的分析,总结提出洞渣环境危害的常规和快速检测方法。对不能综合利用的洞渣,根据其类型及环境危害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弃渣场进行堆置处理。特殊弃渣应根据其危害特性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以防止产生环境危害和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